形意拳流派研究
2016-11-28李伟昂
李伟昂,孔 正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形意拳流派研究
李伟昂,孔 正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武术植根于神州大地,在产生、发展、推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受到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等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博大精深、风格独特的民族传统性体育项目,以武术套路演练与教学的形式进行传递。形意拳历来被世人公认为体用务实、简骇无华的武术拳种之一。它多以五行、十二形的功法套路演练去磨砺一种技法,最终的目的是练功寻劲和健身。形意拳象形取意,喻理于形,以拳喻道,顺天地运化大道编排拳法的习练程序,用五行学说的内圣外王理论指导人体的运动方式和心性的修炼,又将道家内丹修炼之法暗藏于十二形之中,以外带内,以内领外,性命兼修,集祛病、养生、护身、修心于一体。通过查阅有关形意拳的学术文献资料,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形意拳流派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 全文数据库、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归纳、整理、分析,为本研究框架及内容构思提供参考。利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1.2.2 内容分析法 对相关参考文献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以及大致研究方向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意拳历史渊源
形意拳,又称“心意拳”“行意拳”“心意六合拳”等,是中国众多优秀拳种之一,它与太极、八卦统称为内家拳,起始于清末,盛行于晚清,迄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形意拳既名形意,是说其有形有意,形即外形、拳势,意即内意、内涵,是标准的内外兼修之拳。外形即人身的关节、姿态,如肘、膝、肩、胯、头、手、足等,内意即神、劲、意、气、力等。目前,关于形意拳名称的由来有几个相对权威的说法:(1)此拳是外形和内意合而为一,并按照一定的规格组成的技击运动,即为形意拳。(2)形意拳十二形表现了12种动物的特长,又有象形取意之说,故名形意拳。(3)形意拳强调内外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外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所以又称心意六合拳。(4)形意拳以锻炼内在的精、气、神为宗旨,练形修命,炼心修行,内外兼修,故又称为心意拳。
2.1.1 形意拳为姬龙凤所创说 这是目前公认的可信度相对较高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目前,山西民间所流传的《心意六合拳序》中记载:“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龙风,生于明末国初,为浦东诸冯人氏。”这显示了姬氏与形意拳的关系。
笔者综观史料来看,姬氏在民族意识、拳学素养、时间条件等诸方面,都具备了创拳的条件,因此,当前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形意拳起源于姬龙凤。关于传承人的问题,虽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传给了曹继武,后传于马学礼、戴龙邦等人,从此广为流传,并逐渐分支发展壮大。
2.1.2 形意拳为岳飞所创说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文字的是曹继武的《拳论·十法摘要》。曹氏云:“惟六合拳者出自宋朝岳武穆王。至明末清初有浦东诸冯姬龙凤先生,遍访名师,至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经。”有一些形意拳专著,如刘殿琛在其所著的《形意拳术抉微》中曰:“形意拳术一门为最合军用,盖该拳为岳武穆所发明。”形意拳是从心意拳发展而来的。心意拳的始祖是姬龙风,相传姬龙风求道终南山得到岳飞的九要论,才根据九要论的内容,创编了心意拳。以此看来,形意拳是与岳飞有关联的。
笔者发现多数著作在叙述及岳飞创形意拳时,均持谨慎态度,大多冠以“相传”二字。徐哲东在其《国技论略》中进一步指出:“形意拳家言,形意拳传自岳飞,其事终出于依托。形意拳是否是岳飞所传,亦可疑也。”这些都是一家之言,真正确定形意拳的起源,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
2.1.3 形意拳为达摩所创说 达摩是天竺香至王三子,相传于南朝梁武大通元年,先至广州传佛经,再至建业,后至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9年后圆寂。之后,有了关于其创立心意拳的传说。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持达摩创拳观点的理由是因为有一首诗《咏达摩》中这样写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全凭心意来那功夫”这句中的“心意”二字,正合形意拳的原名心意拳,所以有人认为达摩为形意拳鼻祖。但持反对观点的甚多,反对的原因包括:(1)史无记载;(2)拳无域色。纵观史料不难看出,达摩创拳实为妄传,究其原因,不过是托神明以显拳贵,使之易于传播而已。也可能和民间信仰佛学有关,实为佐证。
2.1.4 形意拳为李洛能所创说 也有人认为形意拳的创始人是李洛能先生。李洛能先生师从戴龙邦,戴龙邦师从曹继武,曹继武师从姬龙凤。姬龙凤根据岳飞的九要论创编的心意拳,传至曹继武,再传至戴龙邦,又改为心意六合拳,至李洛能博采众家之长,扩编为形意拳。形意拳的来源虽与姬龙凤等历代传人有关,但名称不同,内容有加。李洛能创编了十二形及八式捶、杂式捶、龙形四把等单练套路,和五行炮、五花炮、安身炮等对练套路,传至现在。故认为形意拳的创始人应是李洛能。当然,这些也仅是一家之言,真正要确定形意拳的起源,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
2.2 形意拳的流派
2.2.1 以地区进行分类 从地域特点来看,形意拳主要可以分为南派和北派两大类。形意拳从创始以来,最早流传于山西永济一带,后来,随着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练习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地区之间频繁的交流,后在河南、河北一带广为流传。于河南地区的形意拳称为南派;于河北、山西地区的形意拳称为北派。随着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同一流派的技术风格特点也有所差异。北派又有河北、山西之别,南派又分为洛阳和南阳之分。其他少数地区也有形意拳的练习人群,如上海、宁夏、云南、天津等地,基本拳理都一样,技术风格特点会略有差异。
2.2.2 以姓氏特点分类 按姓氏对形意拳进行分类,是形意拳流派划分的又一重要指标。主要分为以下7种:(1)孙式形意拳。它创立于1915年,以孙禄堂先生的名著《形意拳学》问世为标志。主要代表人物孙禄堂、孙剑云,该流派特点为简约明快、整正浑厚、短促严谨、内外合一、稳健庄重、机巧灵活。(2)车氏形意拳。创始人车毅斋,主要传承人有李发春、车兆杰、车兆烈等。该流派特点为内外兼修,虚实响应、防中寓攻,刚柔兼用、劲力精巧,势法严紧、象形取意,式简意深。(3)宋氏形意拳。主要代表人物宋世荣,传人有任尔祺、宋青山、宋宴彪等。该流派的主要特点是象形取意,步正身稳,力沉劲整,刚柔相济。(4)戴氏形意拳。主要代表人物为戴龙邦。戴氏形意拳的传承顺序先由戴廷栻传戴龙邦,再传戴文良、戴文熊,再传戴良栋,再传戴魁、戴宏勋,再传王映海,再传陈振家等。该流派主张后发先至,抢占中门。(5)尚派形意拳。由尚云祥传至李文彬,再传李宏等。该流派动作特点为抻筋拔骨、静中求动、打顾一体、舒展灵活、内劲充盈,拳械并重。(6)邓州心意六合拳。邓州心意六合拳由河南心意六合拳开山鼻祖洛阳马公学礼之高徒南阳张志诚传李政及邓州张海洲,再传李六合、吴太廉(吴呼连)再传吴太秀、吴太兴、吴喜林,再传陈合龙,再传马雷石等。(7)卢氏心意六合拳。师傅们常讲:“卢氏的心意六合拳是枯枝梅,没有叶只有花,不好看,中用。”拳的传承:由解兴邦传卢嵩高,再传卢少君、李尊贤、王书文、杨肇基,再传余江等。
2.2.3 以拳种风格分类 形意拳从创始以来,经过历代的繁衍,虽然在拳理上还基本保持一致,但在练法上却各有不同,即使同一流派,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师承的练法也会不尽相同。山西一带的形意拳突出三体势桩功的练习,以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为主。套路有单练、对练和器械,内容丰富。其特点是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北一带的形意拳因与山西一带交流频繁,内容较为相近,其拳种特点是拳势舒展、稳健扎实。河南一带的形意拳多称为“心意拳”,其特点是拳势勇猛,气势雄健,练习过程中注重弹抖发力。由此传出的形意拳以十大形、四拳八式为基本拳法,桩功主要有鸡腿桩和鹰熊桩。再如尚氏形意拳在动作的练法上强调快速、刚猛的硬朗风格。笔者认为:造成形意拳如今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历代前辈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在练功求劲时的体会和心得各不相同,终其目的就是不断丰富和完善拳种。在其演进变化中发展,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但均属于同根源。
3 结论与建议
形意拳拳种受着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地方拳种习练者人数较少,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相对滞后和脱节,因此发掘整理显得尤为重要。弘扬中华武术,人人有责,然而地方拳种是中华武术的个性体现,百花齐放方能欣欣向荣。拳种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要挖掘进取,它需要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弘扬,这种传承就是不断地发展、丰富和完善。笔者认为,虽然各地区形意拳拳种的练法略有不同,但是其理相通,同是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产生,深受中华文化的哺育熏陶,各有独到之处,应该在不违背科学的形意拳拳理的情况下相互借鉴,各扬其长,来求得最佳的技术体系,取得最佳的技击攻防的效果,使之朝着科学的轨道发展。
[ 1 ]马敏卿.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齐鲁文化为例[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29):1340-1342.
[ 2 ]姬上兵.对形意拳起源、流派与发展的思考[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27).
[ 3 ]郭旭茂.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影响的研究[ 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6(25).
[ 4 ]李金波.形意拳真传图谱[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 5 ]靳云亭.形意拳谱五纲七言论[ 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G852.1
A
1674-151X(2016)09-125-03
2016-07-23
李伟昂(1991~),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