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业扶贫路径 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2016-11-28兴国县委常委副县长温岩松
□兴国县委常委、副县长 温岩松
创新产业扶贫路径 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兴国县委常委、副县长 温岩松
兴国县委、县政府紧盯“脱贫摘帽”目标,按照“六个精准”要求,深入推进“五个一批”工程,重点抓好产业扶贫,按照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的“五个一”产业扶贫模式,构建产业扶贫格局,破解产业脱贫难题,取得产业脱贫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紧扣“五个一”,构建扶贫产业格局
兴国县坚持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通过光伏垫底、保障兜底、就业起底、产业保底等综合措施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产业扶贫中做足保底功夫,确保每户贫困户脱贫路径有产业的贡献。
油茶产业基地
1.着力规划扶贫产业发展路径。按照“五个一”要求,突出“1+1”产业扶贫发展思路,重点扶持发展油茶、脐橙、蔬菜、肉牛、灰鹅等农业产业,加快壮大产业规模。一是坚持长效产业与短效产业一起抓,形成长短结合。以“油茶贷”为切入点,将油茶低改与高产新植同步推进,通过“公司+贫困户”改造涉及2万余户贫困户的油茶低产林,同时,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捆绑模式开发高产油茶20万亩,使贫困户受益全覆盖。二是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齐步走,实行产业扶贫互融互补。将城区“菜篮子”、学生营养餐、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以订单为抓手,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推动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蔬菜3万亩,建设核心区5个千亩蔬菜基地;用“菜篮子”装满贫困户“钱袋子”,通过营养餐让贫困户享受扶贫大餐。三是“一乡一业”与“一村一品”产业双覆盖,乡延伸到村,村延伸到组,实现130个“十三五”贫困村、26890户98587人贫困户扶贫产业全覆盖。
兴国县茶园乡贫困户喜获油茶丰收
2.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选择有责任心的经营主体是能否取得扶贫实效的关键。兴国县通过大力培育选择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肩负产业扶贫任务,形成以金源鸿、国发生物等“公司+农户”的订单式生产,百丈泉、通泰农业科技“基地+农户”的托管式经营,润红果业、红土地等“合作社+农户”的统销式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大提高抵抗风险能力和规模化生产效率。
3.着力提升扶贫产业服务。一是通过设立“一站通”,建立资金信贷、投入、奖补机制,畅通扶贫产业发展渠道,共投入产业资金3.89亿元;二是完善产业发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措施,提升服务质量。推行“1+5”模式,大力实施“10305”果业工程(即户均投资10万元,自主开发约30亩果园,为5户贫困户代种,力争以后每年盈利10万元)扶贫,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结对帮扶开发3万亩脐橙。三是搭建流通销售平台,大力扶持平台建设,扶持230余万元组建5个流通合作组织。
二、紧扣“四个二”,突出产业扶贫实效
紧扣利益联结这根纽带,最大限度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与受益度,兴国县从四个方面八种模式保障贫困户增收脱贫。
1.两种参与模式增收。对有劳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以返租倒包、订单生产两种模式参与产业发展。一是反租倒包。埠头官桥、潋江杨澄、杰村含田等蔬菜基地将192个大棚返包给48户贫困户经营,返租倒包的贫困户,按“保底+提成”的方式获取收入,贫困户在获得每月1500元保底工资的同时,并获得超出定产部分60%的分红。如,以辣椒为例,定量3000斤/亩,正常产量可达4500斤/亩,超出产量的收入按60%分红,贫困户月均分红约600元,全年收入2.4万元以上。二是订单生产。贫困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下,按“五统一分”要求同步生产。贫困户围绕一乡一品的订单蔬菜品种、数量进行种植,实行定价收购,让贫困户吃上了销售“定心丸”。 订单产业一方面敞开了销路,避免了市场卖难带来的风险,一方面增强了贫困户生产的信心,稳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同时还为贫困户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学生营养餐推行的订单生产模式,共有11个“一村一品”基地2100余户贫困户通过加入合作社方式参与订单生产。
2.两种入股模式分红。一是激活贫困户产权入股分红。一方面,引导贫困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基地,按照耕地每亩每年600斤稻谷的标准,直接从土地出租中受益;另一方面,采取入股分红的形式,让闲散土地资源增值变现,存入贫困户“保险柜”。埠头乡垓上村62户贫困户以山林、土地、水面承包经营权入股大户领办的学生营养餐食材基地,户均年分红2000余元,全县以产权入股受益贫困户达371户。二是信贷资金入股分红。在一乡一品产业基地上,部分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贫困户,通过盘活资源,以土地为抵押,给予扶持贷款发展产业。我县从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中释放贷款,突出“蔬菜贷”、“油茶贷”、“果业贷”,将信贷资金入股到产业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受益分红,分红数高达1万余元。目前,产业贷款授信4.3亿元,发放产业信贷资金2.3亿元,其中蔬菜0.3亿元、油茶1.1亿元。
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深入埠头乡田间地头调研精准扶贫工作,与贫困户亲切交谈
3.两种管理模式受益。一是托管受益。对于没有劳力的贫困户,采取托管模式把这部分贫困户纳入油茶、脐橙产业发展中,按比例实行分红,全县28000亩油茶、900余亩脐橙实行了托管。如,杰村乡万亩油茶基地实行“五统一分”模式经营(即统一规划、统一流转、统一生态整地、统一定植、统一技术管理、分区经营),整合项目资金、信贷资金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分区确立经营主体后,县油茶公司与托管的经营主体按7:3比例进行收益分成,贫困户获得县油茶公司的托管收益分红。二是统管受益。基地按照工业化理念组织生产,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用工、统一标准、统一配送“五个统一”,实现由农田变车间、农民变农工、产品变商品、风险变保险的重大转变,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出效益。兴国县通过建立劳务用工合作社,对全县产业基地务工实行统分统配,3100余名贫困户入社受益,提升了产业组织化程度。
4.两种资源模式获利。一方面,探索生态资源补偿。我县围绕生态资源,在油茶、果业开发中积极探索补偿方式,建立资源开发利用责任,目前古龙岗油茶、兴江果业资源补偿转化资产受益面积600亩。另一方面,探索社会力量赠予。今年以来,兴国县通过外引内联社会力量扶贫,以无偿赠予贫困户油茶产业基地、蔬菜大棚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目前,全县共有8家农业企业、76户种养大户牵手贫困户,通过送产业、送种苗、送股份帮扶贫困户300余户。
三、围绕”三个三”,破解产业扶贫瓶颈
兴国县三管齐下破解产业扶贫瓶颈。
1.破解资金难题。一是有效整合扶贫资金。围绕产业发展,整合水利、水保、国土、农发、林业等涉农项目资金达5000万余;二是大力实施奖补。加大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年初出台了油茶、脐橙、蔬菜、肉牛、特色种养业等产业扶贫奖补实施方案,产业奖补资金达1.8亿元,其中蔬菜产业奖补资金4800余万元。三是合力撬动信贷。成立了产业信贷服务中心,积极实施了“产业扶贫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金穗油茶贷”和产业扶贫贷款贴息等,目前,仅“财政惠农信贷通”就累计向1025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08亿元。
2.突破销售瓶颈。为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兴国县三路并进搭建农产品销售桥梁。一是农超对接。结合城区农贸市场布局,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镇社区合理规划布局超市,补充和完善市场服务网络,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二是农企对接。积极做好学生营养餐、城区“菜篮子”、精准扶贫“三结合”文章,对接营养餐、“菜篮子”平台,参与流通销售贫困户130余户。三是电商对接。以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建立窗口创业、链条就业、产地直供的电商扶贫模式。目前全县参加电商培训6194人,其中贫困户3249人。从事打包分捡等工作的贫困户2000余人。
3.建立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推动机制。建立一名领导、一个规划、一个目标、一套班子、一套机制、一套办法“六个一”抓产业扶贫机制,一名领导一个项目,统一调度,协调推进。二是建立考评机制。实行扶贫产业一个扶贫项目、一个方案、一套联结机制、一个评估报告,对产业扶贫成效进行评估、考核。三是建立帮扶机制。在干部结对帮扶基础上,兴国县积极组织种养大户实施产业扶贫,选出一批有社会责任心、有技能、有实业、有帮扶意愿的带头人与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目前,全县有376户种养大户通过帮技术、帮资金、帮销售帮扶贫困户6000余户。
■责任编辑:于龙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