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权威人士”如何解码中国经济大势(上)
2016-11-27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看“权威人士”如何解码中国经济大势(上)
■ 继去年5月25日《五问中国经济》、今年1月4日《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5月9日权威人士又接受人民日报专访,第三次解答五问《开局首季问大势》,形成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5+7+5”认知体系。一年来,权威人士为中国经济把脉问诊,对经济走势、供给侧改革、区域分化、宏观调控和风险控制做了详尽解析。本刊分上、下两期对权威人士的答问进行再解读,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经济矛盾、经济特点,比我们已知的要复杂得多,怎样的经济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令人关注。权威人士的答问紧扣热点难点问题,定调子、增信心、明方向,发出改革发展的明确信号和社会预期。
★5月10日,中国社科院《2016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性正在巩固和增强,预计2016年经济增长6.6%—6.8%。
★外媒近日称,继中国经济3月表现不俗之后,继续加大政府开支力度的做法可能使经济维持了复苏势头,尽管复苏是缓慢而脆弱的。
★一年来,权威人士三次发声谈中国经济传递经济政策信号,股市三次发生震荡出现下跌。5月9日,沪指下跌2.79%;深成指下跌3.07%。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1 中图经济正式确认进入“L”型走势
【本文重要信源】
作为研判中国经济最重要的风向标式的人物,权威人士每次发声都有深刻的背景,之前都有最高决策层的经济会议召开,可谓是政策的高层制定者对外公布消息的“喇叭”,其答问逻辑清晰、判断准确,对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和痛点矛盾洞若观火,其重要作用就是答疑、纠偏,对经济形势的作出权威判断。
不可能是U型,更不
1.管清友:股市汇市楼市各归其位;2.胡鞍钢:为何2030年中国与世界将走向共同繁荣;3.林毅夫:发展中国家不能“一味照搬”发达国家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对于中国经济的走势,从否定式的“未出现急速下滑”到肯定式的“L型走势”,权威人士三次答问对经济增速的态度非常理性,显示高层对经济的中长期走势基本取得共识。在去年5月《五问中国经济》中,权威人士提出,对经济形势的分析要用“历史的眼光,坚持短、中、长期结合”的方式。而在今年年初《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权威人士则进一步提出,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要看到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
相对于上一次“可能会”用词的审慎判断,权威人士在5月9日《开局首季问大势》中则提出了明确而果敢的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
【决策看点】
立方格域数据中的每一点模拟滚球的滚动轨迹,如果球体和接闪器发生接触,则计算下一点;如果未发生接触,球体内的立方格域数据标志为1,如此循环,直至计算完所有的点。保留立方格域数据标志为0的点,通过Delaunay法构造平滑曲面,该曲面就是接闪器的联合保护范围。模拟滚球的算法流程如图4所示,最终接闪杆的计算模拟效果如图5所示。
2 不再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强调坚持“两点论”,分析问题一分为二,既看到有利一面,又看到不利一面。对此,权威人士也坚持用“两点论”来分析经济形势。对于今年的经济形势,权威人士强调,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不可否认,我们面临的固有矛盾还没根本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也有所暴露。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
出不了大问题,不必惊慌失措。近年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面对外界不断涌现的悲观声音和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权威人士也给予了有力的回应。在去年5月发表的“五问中国经济”中,权威人士认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短周期看可能是严峻的,需要认真对待,但从更长周期看,它们又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经济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而在5月9日的答问中权威人士更充满信心地强调,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5月9日,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对《人民日报》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权威人士谈股市、汇市、楼市的观点,给出了未来资产配置的方向。股市、汇市、楼市不能工具化,要回归各自定位,这种思路还是第一次提出。管清友提示,对股市而言,去工具化意味着股市将恢复其基本功能,而不是通过人为政策进行干扰。未来,股市将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
【链 接】
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显现四大亮点
近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媒体上撰文指出,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至少有四大亮点。一是宏观经济的结构调整已经取得诸多进展,目前就业形势是非常好的,登记失业率及统计失业率基本处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最低位。二是金融领域内的改革有很多进展,存款保险机制和利率基本上实现市场化。三是第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是非常巨大的。“十三五”末期,中国省与省之间的最大经济差距将由目前的4倍缩小到2倍,从而进一步拉动人均GDP增长。四是中国经济有效劳动供给仍然在提高。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5月7日
既要看到“稳”和“进”,又要看到“面子”和“里子”。
一季度,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实现了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较好开局。对此,权威人士肯定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的成效,用“进”和“稳”进行全面阐述。
对于“稳”,权威人士指出,我们希望稳的方面,稳住了,有些甚至还出现意想不到的回升。一季度GDP增长6.7%,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部分工业品价格有所回升,工业企业效益由降转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新开工项目大幅增长;房地产市场供销两旺,去库存明显加速。
而在一年前,我国经济增速也出现了回落,对于当年一季度经济发展情况,权威人士在不利局面中看到积极因素,用“面子”和“里子”进行全面阐释,认为“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对于“面子”的解释,权威人士认为,在基数较大的情况下,我们的增量也较大,就业形势平稳,各项民生指标继续明显改善。对于“里子”的解释,权威人士亦认为,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服务业跑出了“加速度”,一些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动力在加快孕育。
【决策看点】
3 坚决拔掉“输液管”“呼吸机”
从历史看,权威人士每次都会赶在中国经济改革遇到了重大节点、正在寻求突破之时发声,剖析答疑经济运行的逻辑和方向,之后国家的经济政策也会借势推出,完成推陈出新和转舵的过程。针对当前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也是放心不下,年初发表《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篇从政策含义、重点任务、社会承受能力、改革预期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4个月后又在5月9日发表《开局首季问大势》,对于处置“僵尸企业”的意图之清晰、抓手之明确、错辞之严厉前所有未。
供给侧改革是主线和“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对于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权威人士指出,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
●地方落实供给侧改革的方案近期密集出台。截至目前,包括湖北、甘肃、四川、重庆、青海、广东、贵州、浙江等地区已出台供给侧改革的整体实施方案;尚未出台整体方案的上海、湖南、山东等地区也正在加紧制定进度,将在今年内出台;此外,山西、辽宁等地区也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推出了一些专项改革实施方案。专家分析表示,从目前已出台的方案来看,“三去一降一补”中的去库存和降成本两大任务,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里政策工具箱调结构的主要着力点。
【链 接】
2016年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具有四大有利条件
5月9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春季号:2016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预计,2016年经济增长6.6%—6.8%。主要基于四方面考虑:一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基础和良好条件没有改变;二是2016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将加大力度,稳健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三是宏观调控政策累积效果显现,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正触底企稳;四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经济增长新动力正在孕育,在局部区域正在加速形成,但在全国经济中的占比还有待提高。 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从全球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结构性改革才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根本之策,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资料来源:《证券日报》2016年5月11日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去年以来,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作了全面深刻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进行了全链条部署,权威人士也在今年初“七问”中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对于具体的操作要领,权威人士这次强调,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各阶段也要有不同的着力点。年初以来,一些政策已陆续出台,比如,降成本的措施不断充实,补短板的力度不断加大。下一段,处置“僵尸企业”等措施也会向纵深推进。这项工作的“减法”色彩较浓,不可避免涉及人和钱,即就业和债务问题,难度和要求都比较高。
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对于处置“僵尸企业”的问题,权威人士年初态度就很坚决,在“七问”供给侧改革中指出,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现在,权威人士分再次措辞严厉地强调,各地要明确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
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搞“拉郎配”式重组。对于处置“僵尸企业”的可操作性问题,权威人士提出,“保人不保企”,勇于处置“僵尸企业”。我们强调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但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
将心比心,把人员的安置作为重中之重。伴随“去产能”的深入推进,部分地区和企业出现人员下岗,这在钢煤行业更突出,甚至有一些地方出现群体性事件。对此,权威人士早在今年初“七问”供给侧改革中指出,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值得的。特别是眼下一些发愁的企业可能会更愁,甚至关门倒闭,引发职工下岗失业、收入降低等。但这种阵痛是一朝分娩的阵痛,是新的生命诞生和充满希望的阵痛,是新陈代谢、是凤凰涅槃,这是值得的!现在,权威人士又指出,要有人文关怀,带着感情,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既帮他们解决好生活困难,又助他们提高再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