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口:抓党建促脱贫实现“五个转变”

2016-11-27海口市委组织部

今日海南 2016年8期
关键词:海口市贫困村全市

文|海口市委组织部

海口:抓党建促脱贫实现“五个转变”

文|海口市委组织部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海口市坚持把党建扶贫作为助推大扶贫战略行动的有效抓手,逐渐实现“五个转变”,让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党建得到加强、民生得到改善。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启动以来,海口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把党建扶贫作为助推大扶贫战略行动的有效抓手,着力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和联手扶贫活动,强力推进农村党建和扶贫攻坚深度融合,逐渐实现扶贫工作“五个转变”,努力探索出一条党建扶贫新路子。

结对共建:由“多头分散”向“合力攻坚”转变

一直以来,海口市委都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主动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村的发展紧密结合。在认真总结前几年开展机关干部帮扶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海口市委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精准扶贫是检验党建成效的主战场,要充分发挥党建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关键作用,从机关干部个人扶贫模式向机关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扶贫模式改变;从单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向基础设施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同步转变;从以往送米、送油、送物资的“输血式”扶贫,向出点子、引项目、送技术的“造血式”扶贫转变。因此,海口市广泛动员和组织市(区)两级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全市农村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和联手扶贫活动,采取“基层党建共抓、经济发展共谋、基础设施共建、困难群众共帮、文明新风共倡、和谐稳定共促”等共建措施,从单向扶贫向双向互动转变、从分散扶贫向综合统筹转变、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力促城乡党组织融合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党建得到加强、民生得到改善。

对症下药:由“笼统式”向“精准式”转变

精准扶贫就是对症下药,找准病根才能药到病除。开展结对共建和联手扶贫活动,海口市不是简单地“包田到户”,而是先对全市所有农村、社区排查摸底,分类定级,再根据“市级领导到贫困村、党政部门到难村、政法部门到乱村、经济部门到穷村、农科部门到专业村”的原则,将部门职能、行业优势、干部特点和结对村(社区)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安排市级领导、市区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农村(社区)党组织、贫困自然村结对子,实现“两个全覆盖”,即全市34名市级领导和297个市区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全市407个农村(社区)党组织和145个贫困自然村全覆盖。海口市委还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435名干部下沉到全市所有的农村(社区)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并要求党建工作指导员食宿在村里,每月在村里工作不少于15天,到基层串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情,与群众“相亲认亲”。真心换真情,广大干部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支持。龙塘镇仁庄村村民何传才说:“以前镇里的干部见得都少,现在市里、区里的好多干部我都熟悉,有什么困难找他们,保准能解决。”

党建引领:由重物资输送向重组织建设转变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海口市在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和联手扶贫活动中,以党建为龙头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大基层经费投入,增强基层组织保障力。将基层组织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大幅度提升基层工作经费和基层干部补贴标准,一次性拿出4.3亿元全面解决全市230个村居组织活动场所“无危小”问题。着力整顿软弱涣散,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力。选派33名机关优秀干部,分别到25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村和11个“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实现全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强化考核管理,增强党员干部战斗力。推行星级管理办法,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双创”工作、征地拆迁等重点工作中的表现作为星级评定的重要依据。实施村级干部绩效考核工作,制定出台《海口市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成员绩效考核实施意见》,通过推行奖惩分明、科学规范的考核,着力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增强基层组织向心力。成立村级乡贤村务协商会,为本村籍的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商界精英和外来投资者中的贤达人士提供了参与村务协商、促进村庄发展的合法化、制度化平台。做实“一核两委一会”,坚持和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村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能;建立村务协商会,推进乡村协商民主,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地方稳定、发展的“领导核心”和推动精准扶贫的“一线指挥部”。

精准施策:由“漫灌型”向“滴灌型”转变

精准扶贫,讲究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必须做到“点对点”服务、“一对一”救助、“多对一”帮扶。海口市各单位在活动中因地制宜,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积极为结对村(户)争取和提供政策、信息、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比如龙华区龙桥镇玉符村是海口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结对村,该村是海口市145个贫困自然村之一,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老百姓一直饮用不卫生的井水。海口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派驻的党建工作指导员一进驻该村后,就积极筹措资金,短短的6个月已投入60万元建设水塔2个,解决了全村1000多人的饮水难题,下一步还将投入30万元用于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琼山区红旗镇墨桥村群众希望发展养殖业,但苦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头,海口市妇联在充分调研和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帮助引进海南正大集团到该村投资105万元建设3个全自动养鸡棚,带动村民发展养殖业,促进农民增收。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62822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6997万元,产业发展投入34129万元,慰问活动资金投入1019万元,志愿者服务资金投入977万元;开展劳动技能培训21184人次,“雨露计划”中专班共输送1179人次,志愿者参加活动2032次,参加人数24763人次,帮扶特困对象累计人数5566人次,受益群众累计70649人次。

标本兼治:由短期治标向长期治本转变

产业扶贫短期能够脱贫,长期能够发展,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海口市在摸清底数和找准原因的基础上,确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等更符合科学发展的帮扶思路,制定了《海口市“十三五”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方案》结合海口实际,遵循长短结合、先易后难、统筹安排、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从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培训和转移就业、扶学、扶医、社会保障兜底5个方面进行精准帮扶。市农业、林业、海洋和渔业、水务、住建等部门从行业帮扶的角度,制定出台针对贫困户的帮扶指导性意见,明确帮扶措施、标准和目标,把各区制定的具体帮扶措施纳入全市产业发展规划通盘考虑,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流通、服务等方面加大对贫困户发展生产的扶持力度,指导做好产业和设施帮扶工作。在推进帮扶过程中,各结对共建单位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帮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选准发展路子,通过产业指导和技术支持,挖掘当地资源和潜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增强了造血功能,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如海口市农业局指导秀英区永兴镇永秀村委会成立13家合作社,种植的“永兴红”荔枝品质好、产量高,极大地提高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又如海口市委组织部指导美兰区演丰镇塔市村委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海水养殖、近海捕捞、花卉种植为主的新产业结构。同时,海口市还创新思路,积极通过组织、协调和发动,引导农民自行组织合作社,让更多城乡居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直接分享经济收益,使农村经济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快速增长。2015年,海口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635元,同比增长8.2%。

本文责编/曹秋秀 邮箱/364801105@qq.com

猜你喜欢

海口市贫困村全市
凝心深耕育英才,守正创新共致远
——走进海口市金盘实验学校
睡觉的猫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崖窑”之战——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突围”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对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海口市乡村中学为例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