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11-27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李劲民
■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 李劲民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 李劲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又强调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结构性改革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标志着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重大变化,释放出新时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信号,战略性、思想性、政策性都很强。中共山西省委十届七次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分析山西“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形势的基础上,也提出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互为支撑、互促共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外延
衡量经济发展有两把标尺,一个是结构,一个是总量。前者代表的是经济质量和效率,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数量和规模。结构性矛盾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结构性改革是针对结构性问题而实行的改革,往往指的是某种重大关键性改革。结构性改革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在多种矛盾并存的情况下,对“先改什么、后改什么”做出顺序性选择,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二是在多重问题交织的情况下,对“改什么、怎么改”进行制度方法的操作性安排。当前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含义,是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的重大调整。
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生产要素投入;二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简而言之,结构性改革就是两大任务:一是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的、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二是为服务中高端消费的“朝阳产业”输送更多的劳动力、资金、金融和技术。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创造新供给,对于实现供给与需求“无缝”对接,释放新需求,重要且迫切。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是: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动部署
中长期来看,国家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政策选择包括推动“双创”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成长,发挥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供给升级的倍增效应等。至于在需求端,消费方面,国务院在《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中,圈定了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农村消费和品质提升型消费六大领域,作为新消费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投资方面,重点和难点在于放松管制,让市场发现并把握投资机会。短期来看,部分传统的扩张政策有必要适度坚持,以达到守底线的目的。
中央最近提出了“5+4+3”行动方案。
五大政策支柱: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是逻辑紧密的政策体系和框架,总的目的是为结构性改革创造透明的、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四个歼灭战:一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三是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四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三大原则:一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三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当前尤其要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和各级干部三个群体的积极性。
以结构性改革破解结构性矛盾
近年来,山西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不仅影响短期经济增长,而且掣肘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破解转型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就要在坚持“六大发展”的同时,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进行结构性改革上的攻坚,努力形成具有山西特点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纵深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改革。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政府。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方面,我省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加快出台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减少政府干预企业的自由裁量权。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商事制度改革,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和创新创业活动风起云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简政与精兵减冗、机构“瘦身”相结合,创新政府监管方式,探索互联网下和“互联网+”政府监管方式。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监管体系,把相关部门的监管事项统一到一个平台上来。
促进资源要素投入结构更加合理。长期以来,我省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煤焦资源、劳动力、土地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在当前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之际,尤其应该注意解决好矿产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问题,顺应市场并购意愿:一是推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以大并大,以大吞小;二是降低并购重组的制度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简化相关法律流程与环节;三是发挥金融体系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融资、定价和监管职能;四是实施过渡期保护,为并购重组赢得时间;五是让大而不倒的“僵死企业”倒下去,同时建立配套的社会安全网络和退出机制,妥善处理人和债的问题,防止次生社会危机发生。
推进经济增长动力平稳转换。目前大家普遍焦虑我省经济增速的较大下滑,其实更令人焦虑的应该是工业企业盈利水平的长期持续下降,不仅企业经营困难加大,金融、财政、民生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我们应该认识到,“三驾马车”是经济增长之果而不是之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更多地依靠改革、转型、创新,来提升山西全要素增长率,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在当前尤其要强化服务业的意识和精神,用第三产业的思维来考虑我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出路问题。比如,将传统的人力组织的煤炭运输逐步转化为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模式,形成类似于“滴滴打车”的煤炭运输和供需互联网平台,就可以大幅降低运输成本。
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新业态、新产业、新企业诞生、立足和发展,旧业态、旧产业、旧企业衰落、消失或转型的过程。省委推出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实现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和民营经济发展创新“三大突破”,最为关键的就是提高煤炭等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促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不断形成壮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我省是国内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的省份之一。在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对高耗能、高污染等传统产业必然要采取限制性措施,短期内必然对我省主导产业产生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也可以帮助我们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主导行业健康发展。“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不断推进煤焦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煤炭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以及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收入分配格局体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我省城乡居民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区域、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推动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既关系效率也关系公平。为此,我们应该按照权属,从资源权益、生态环境补偿、区域转型发展补偿、一般性企业税费等方面,以财税制度改革加快资源使用和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理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体制机制,创新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补偿、获利回馈收益分配体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产权制度、衰退产业退出援助机制,健全替代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完善资源环境税收制度、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和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