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媒体故事化新闻的人文关怀

2016-11-26刘红

牡丹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关怀

刘红

虽然学界对人文精神(Humanism)的理解不尽相同。但能达成的基本共识是人文精神旨在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展现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具体来说。人文精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关注。这种关注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重点关注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生活需要和生存状态。其二,对人性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集中在精神层面,表现为对人性中一些美好的方面,如人的尊严、价值的追求和弘扬,强调一种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是以新闻事实为本,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来报道新闻。具体而言,就是用故事化的新文学表现手法去撰写新闻,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生动展现新闻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借助新闻事件中的戏剧性因素来突出主题。

西方新闻界常常把新闻和故事相提并论,“news story”的说法在西方新闻界非常普遍,很多新闻写作教程就是在传授讲故事的技巧。故事化的叙事风格已成为媒体报道新闻,尤其是特稿写作的主要风格。

在大众传媒迅速发展、新闻信息濒临泛滥的时代,简单的文本、传统的“倒金字塔”很难吸引观众的眼球时,故事化新闻更生动的语言、更细腻的描写、更精彩的情节便可更容易吸引读者。但故事化新闻并不仅仅停留在吸引读者眼球的浅层面上,仔细研读,不难发现这些故事化新闻背后所透露的深刻而不作痕迹的人文关怀。

一、故事化新闻以“人”为本

故事化新闻以“人”为本,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人”来展开。美国价值观的核心便是重视个体。个人在西方文化里深受重视。美国新闻记者写新闻喜欢从人的角度切入,他们往往在新闻报道里突出个人,他们深信重视个人的报道最能反映社会现实和吸引受众。1974年,旱灾和饥荒席卷亚非两大洲,数亿人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受灾范围如此之广,受灾人口如此之巨,从哪个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描述这一社会状态?我们来看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记者威廉·马伦的新闻特稿:

五亿人在慢慢死去

太阳升起来了,它照耀着印度东部一个名叫辛基马利·帕朱尼波的小村庄。同一个太阳,每天也照耀着中非尼日尔一个名叫卡欧的小小的居民点。

辛基马利的一个农村灾民收容所首先破晓,6岁的男孩萨库·巴尔曼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跌跌撞撞地走出那间草坡小屋,在难忍的饥饿中开始了烦躁不安的一天。

6小时以后,黎明降临在卡欧的一个撒哈拉游牧营地。那儿,一个名叫哈米达的骨瘦如柴的小女孩艰难地站了起来,也在饥饿中迎来了新的一天。

两个孩子相距5 500英里,然后,当他们来到阳光下时,他们的影子却完全一样。

实际上,他们已经不成人形了,成了勉强会走路的骷髅;同样的天灾人祸,将使他们结束在这地不上短暂、不幸的一生。

没有“饿殍遍野”这样令人震惊的字眼,没有枯燥乏味的统计数据,也没有抽象的分析,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缘于对两个小个体的人文关怀,启动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善良天性,让所有看这篇新闻的人都产生了共鸣。作者把着眼点放在普通的个人身上,让五亿人的灾难具体化、形象化了。在美国人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媒体非常重视个人,很多颇具影响的媒介都是以个人为中心,从奥斯卡奖项的设置,到《时代》《花花公子》《财富》,再到现在全世界都在仿效的《美国偶像》电视节目,都围绕着个人的新闻故事展开。即使是讳莫如深的政治和经济领域,也是通过近距离地对政治和经济人物的描述,以及他们的个人故事,显出平易近人的风格和特色。毛家武对1979-2003年普利策特稿奖作品做了粗略统计,其中绝大多数是人物特稿。

二、“去”地位化

新闻故事人物各种各样,但都“去”地位化,围绕着人的个性展开。在美国的故事化新闻里,各种人物都被置于同一平面上,既没有因人物地位的重要而对其进行美化,采取仰视的态度;也没有因人物籍籍无名而歧视或居高临下地俯视。所有的人物都被“去”地位化了,在新闻特写里,看不出这个人的身份、地位、财富、权势等因素。在新闻故事里,个人就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音容笑貌,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生存状态,在作者的笔下,都受到了平等对待。下面是一则新闻故事里的片段:

今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那个娇小玲珑的红衣女郎同群众一道等待着福特总统从他们面前走过。

这个“娇小玲珑的红衣女郎”显然跟群众是不一样的,她是什么样的身份呢?一名刺杀总统的刺客。但在作者的笔下,她区别于众人的只有两个特征,“娇小玲珑”和“红衣”。娇小玲珑是她的身材或者说身体上的特征;而红衣则是个人穿衣打扮的风格、偏好。没有批判、指责,更没有通过谩骂来说明其对立面是正义的。作者并没有因为她犯下刺杀总统的罪而歧视她,而是还原和保护她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尊严和权利。

再如:

卡特说:“我看我们过不去了。”

尼克松表示同意,说:“是的”。

曾在密歇根橄榄球队中任前锋的福特侧了侧他粗壮的肩膀,打算挤近一些,但是他又退回来了,对卡特说:“你说对了。”

这段新闻特写里的三个人物性格特征很明显,在因群众集会而被堵住去路的时候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卡特最先作出判断,尼克松乐于赞同别人的意见,而福特更具实干精神,自己要去尝试以后才作出判断和结论,所以描写他的篇幅更多一些。前两位各自只有一句简单的语言,福特有“密歇根橄榄球队任前锋”的背景描写,有着“粗壮的肩膀”的身体特征,有侧肩膀、挤进去、退出来的动作。我们所看到的是三个不同性格特征的男人,不加说明,或者隐去姓名,谁能知道这三个人都曾经是或者正是美国的总统?

还有这样一段:

穆铁柱穿着皮鞋站在大谷饭店的房间里,头发擦着了天花板,当他走在走廊里时,他必须注意躲开天花板上的电灯和自助灭火器,乘电梯对他来说更是受罪,他得低着头,弯着背、肩膀还顶到了顶板。

这是对一个大个子的生动描写。通过他站在房间里与天花板的距离,和站在走廊里跟电灯和自助灭火器的距离,以及乘电梯时的动作这三个细节,生动而幽默地描写出一个大个子的生活情境。这个大个子就是我国著名的篮球运动员穆铁柱。

以上三个例子都表明,在新闻故事里的人,是没有任何地位或者身份标志的,或者说是“去”地位化的。作者展示给读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个人,但只从以下人的基本特征去表现:名字、性别、身材、语言、动作、衣着打扮。不会因人物的身份贬损或抬高,表现出对人的尊重。

三、理性深入的报道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故事如果一味地注重吸引人的眼球,追求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就会走向娱乐化,从而忽略对人的关注和保护。美国新闻社会学家麦克尔·舒登森称:“客观性理念是新闻业之于这个国家(美国)的核心。”因此,客观性对美国新闻界具有奠基石的意义。故事化新闻有助于提供细节,更全面深入地展现人物的本来面貌。如果作者不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真实地描写人物,加入个人主观色彩的评论甚至偏见,或者掩盖事实,就会误导新闻受众,这是对主人翁的极大的不尊重,背离了人道主义精神。客观理性还意味着不回避社会的负面因素,关注弱势群体。在这一点上,《亚拉巴马州的垂暮囚犯何去何从》这篇新闻特稿具有很大的代表性。作者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那引起年老体弱的囚犯的生存状态,但没有抱着猎奇的心态,也没有渲染这些囚犯过去犯罪的血腥,而是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曾经的危险人物如今孤独无助”的狱中生活现状。流露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关怀。故事新闻如果浮光掠影,流于表面,不进行深入报道和理性思考,是无法触动人的心灵,体现人文关怀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美国故事化新闻以人为本,把所有的人置于同一水平面上,通过理性深入的报道,于平淡的遣词造句中流露出对人的尊重和关爱,闪烁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

猜你喜欢

关怀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殷切关怀 诚挚祝福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
关工委的关怀让农民乐开怀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关工委”的关怀让家长笑了
亲切关怀 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