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振兴发展之管见
2016-11-26李风堃
李风堃
众所周知,评剧是我国北方主要剧种之一,从诞生至今,留传很广,影响较大。其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脍炙人口的唱腔,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化的普及及观众对娱乐形式的多元化追求,评剧不如往日兴盛。笔者认为,导致评剧目前的状况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客观因素,也有评剧自身的原因。若想让评剧迎合时代潮流继续发展,必须研究和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作优秀剧目是评剧事业发展的关键
纵观评剧发展的历史,在各个不同时期,经过剧作家和主创人员的共同打磨,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好剧目。其中影响很大的如《杨三姐告状》《花为媒》《茶瓶记》《谢瑶环》《秦香莲》《向阳商店》《夺印》《小女婿》《小二黑结婚》以及《黛诺》等,这些剧目以跌宕起伏的剧情、鲜明的人物性格、优美的经典唱段,感染征服了无数的观众。这里既有传统戏,又有新编历史戏,还有现代戏,评剧在表现现代题材的剧目中,更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这些剧目都是为了适应市场和观众的需求,不断打磨创作完成的。各种艺术流派犹如姹紫嫣红的百花,绽放在全国的各个评剧舞台上。如今,评剧剧目匮乏,是制约评剧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大多数评剧团只有在艺术节、评剧节活动中,在政府的支持下才有能力创编新剧目,往往是得完奖后没演几场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新剧目创作不足,是由政策体制、人才奖励机制等因素导致的。多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精品剧目,才是当务之急。
二、培养和造就高精尖人才是评剧事业发展的又一个关键
评剧剧种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新老艺术家。从警世戏社中的成兆才、金开芳、月明珠到评剧第一代女演员李金顺、刘洪霞、老白玉霜再到颇有影响的小白玉霜、新风霞、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等,如果没有几代评剧大家的努力,就不能流传下这么多的经典剧目和经典唱段。艺术家们结合自身的条件和表演风格,自成一派,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每一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代表剧目,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坚持努力创新,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观众娱乐审美需求,不断编排新剧目,使评剧发展到今天。值得一提的是,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艺术新秀,虽然扮相好、嗓子亮、自身条件好、基本功扎实,但很难超越前辈艺术家的艺术成就。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时代变了,多元化的文化娱乐需求和多媒体的冲击,使评剧走向滑坡,而且青年演员的演出实践极少,他们的舞台经验还很欠缺,在他们的艺术生命中,要碰不上好的剧本,出演适合自己的角色,就很难能取得艺术上的成功,这是非常遗憾但又无奈的状况。令人欣慰的是,一些艺术院校仍在坚持评剧教学,教师们倾其所能向学生传授技艺,只有不断培养评剧新人,这个剧种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三、剧团管理体制经营模式的几点设想
有了创编人才和高精尖各门类艺术人才,剧团如何管理和如何经营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剧团的职责主要是艺术生产、艺术创作,以艺术产品向社会提供服务。经过多年的表演艺术团体的深化改革,辽宁省的艺术团体大部分已经完成了改制,成为文化企业,剧团开始逐步探索自主经营市场化的模式。这就需要管理者遵循艺术规律,有智慧,有魄力,不辱使命。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民主决策,搞好规划
剧院的总经理是艺术团体的负责人,是具体经营的执行者,院长负责制不能理解为个人说了算,要实行民主治团。决定一个剧团社会影响的是艺术家和艺术人才,艺术人才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才是剧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团里的各项业务决策,真正成为团体的核心骨干力量。还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剧团的发展规划,找好自身艺术定位。根据剧团的财力、人力、物力和本地区的文化实际,制定3至5年的发展规划,找出剧团的业务优势,扬长避短,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奖惩分明
剧团一定要构建真正的按劳分配机制,从而刺激从业人员苦练基本功、提高技艺、承担岗位职责。对技艺精湛、具有票房号召力的领衔主演,要给予较高薪酬,使他们在体现自身价值的环境中安心工作、精心从艺,使剧团能吸引和留住本剧种的优秀人才。
(三)全部实行聘用制,引进活的用人机制
剧团目前都实行了聘用制,但真正的活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人才合理流动是保证剧团生存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剧团管理模式中,职业化对从艺人员要求较高,不断引进所需的高端人才,不断淘汰和换岗平庸的、不思进取的人员,剧团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
综上所述,采用先进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努力引进和培养高精尖的艺术人才,不断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评剧还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发展空间的,评剧艺术振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