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山水画“师法自然”
——以李可染写生创作为例

2016-11-2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李可染山水画中国画

李 杰

(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浅析中国山水画“师法自然”
——以李可染写生创作为例

李 杰

(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从古到今,中国画家都潜心研究从自然中获取真知,并运用于画中。新中国时期以李可染为代表的画家开启写生创作的新风气,使“师法自然”的理念风靡全国,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法自然;李可染;写生创作

中国山水画论中历来强调师法古人与师法自然相结合的原则,师法古人即通过观摩和临摹手段学习传统绘画方法。师造化,古代画论多有所阐述,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心看和用心体会;二是一面看和体悟,一面描绘,或者在体悟的基础上加以描写,即“写生”。从师法古人中学习传统绘画技巧,了解古人如何从自然中提取景物运用于绘画中,在师法自然中检验并且运用,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从中国早期绘画理论中就很容易发现古代画家都特别注重师法自然,并留下了很多相关的理论书籍。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自然观是十分重要的。五代荆浩常年隐居于太行山,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他曾面对太行景色“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笔法记》)。北宋郭熙、郭思在《临泉高致——山水训》中提倡看“真山水”,“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王维在《山水决》中云:“夫画到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白千里之景。”黄公望“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写山水决》)。明代董其昌说:“朝看云气变化,可收入笔端。………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有左看不入画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看得熟,自然传神。”(《画旨》)。清代石涛在《黄山题轴》上的题字“黄山友”以及见于他《画语录》中的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更为大家所熟知。

千余年来,中国山水画艺术之所以经久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师法古人的同时,坚持师法造化。清代中期之后,不少山水画家正因为轻视和忘记了这一原则,这时,我们看到山水画创作陈陈相因的面貌便不足为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对于文艺工作提出百花齐放的政策,促进了在文艺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绘画方面,得到极大的提高。

上个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积极鼓励文学艺术家深入基层,到工农群众中去体验生活并且搜集素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54年李可染、张仃、罗铭等人决定到外地沿途写生。回来之后,他们在北海公园举办水墨写生画展。这种活动不仅影响了北京,而且受到全国画家的关注。傅抱、赵望云、石鲁等人,稍后也纷纷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中国画界掀起了写生高潮,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在这个高潮中,李可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创造的作品影响也最大。他后来在山水画领域取得的成就固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但其中写生是很重要的因素。他曾提出在学习中国画传统的时候要“以最大的功夫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李可染不仅这么说,当然自己也做到了。他在广拜良师学习传统的同时还走遍大江南北,进行大量的写生创作并且还大胆运用光影效果,突破程式创造出了“李家山水”。在研究李可染的道路上,研究他对写生问题的见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李可染的山水艺术,而且对于今天中国山水画创作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李可染,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他出生在江苏徐州贫苦的市民家庭,从小饱受生活的磨难。青少年时代,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立志要为名族和祖国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最早受到传统文人画的训练,拜师徐州传统型文人画家钱食芝为师,正式启蒙书画。对李可染艺术道路起过重要作用的,是他作为研究生在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的时候,受益于林风眠、法藉油画家克罗多,专攻素描和油画,同时自修国画,研究美术史论,加入“一八艺社”。这时所持有的西画基础和传统笔墨功底,为他以后在山水画中开创个人独特的新的笔墨境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0年代中期是李可染艺术变革的重要转折期,那时他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教,认识到中国文人画逐渐走向衰落,他深感现代中国画只有面对现实、面向生活,恢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优良传统,才有发展前途。他主张“批判地接受遗产”,对待有益的外国文化,不应加以全盘拒绝。他写于1950年的一篇题为《谈中国画的改造》,在对待传统文人画的态度上,提倡艺术应以生活为源泉,从中吸取营养。正出于这种认识,1954年他背负画具,与张仃、罗铭一起外出到江南各地写生。大量中国山水画家常面对大自然直接写生,应该说是一大创举,在当时的中国画界只有像李可染这样的画家才敢于这样做。

他在自己的作品《无尽江山入画图》的题字中,他写道:“吾昔年曾遍游名山大川,近年年老体弱,不能远游,但每当展纸作画,雄山秀水、烟树白云尽收眼底,此图以意描画,欲颂祖国山河之美。”这里的一个“意”字,道出了他晚年的追求,也道出了他后期作品的特色与魅力。

李可染在50年代以外出写生为标志的拼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对景写生到对景创作,他创建了中国画创作的新方法,这是把西画的素描、速写法吸纳到中国的以默写、心记和心领神会为主的写生系统中做出的最好的探索成果,是对传统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最好的实践。

[1] 卜登科.李可染艺术研究[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2] 陈露露李可染山水画艺术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0(1)

[3] 胡慧芳.从《万山红遍》谈李可染写生与创作的关系[J].艺术科技,2015,0(1)

李杰(1990.02-),女,汉,山东泰安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画写意山水。

J204

A

1672-5832(2016)02-0155-01

猜你喜欢

李可染山水画中国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河山有君
——李可染画院院展
河山有君
——李可染艺术精品展
中国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等不及的收徒
等不及的收徒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