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清代游民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16-11-26周二琦安婷婷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游民商品经济漯河

周二琦 安婷婷

(1.漯河格瑞特国际学校 河南 漯河 462000;2.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浅析清代游民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周二琦1安婷婷2

(1.漯河格瑞特国际学校 河南 漯河 462000;2.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封建社会发展到末代王朝清朝时,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得以快速增长,由此而引发了清代较为独特的游民问题。由此可见,清代游民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紧密联系,为了更深刻地了解清代经济发展状况,关于游民问题的探讨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考据的历史研究方法,得出游民问题是清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是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清代游民;社会经济;人口增长;紧密联系

清初,为了恢复生产、安定人心,清政府采取了兴修水利、减轻田赋、奖励垦荒、更名田、永禁圈地、改革赋役制度等经济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据《清实录》所载,推断出清代耕地面积大致呈单调递增的发展趋势,且大致都在6—7亿亩左右。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自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的朝代,尤其是康雍乾盛世时,人口更是激增至将近4亿。然而,耕地数目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数量急剧下降。乾嘉时期,一些地区土地开发饱和,如清初地广人稀的四川省,由于湖广地区人口猛增,耕地难以负荷,遂大量移民入川,导致四川省人均耕地下降,土地平均年亩产量大致降至二石,难以糊口谋生。清代许多帝王都深刻认识到了人多地少严重的社会矛盾,雍正二年,世宗感慨道:“我国家修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田止有此数”。乾隆末年,高宗说:“承平日久,版籍益增,天下户口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日食不继,益形拮据,朕甚忧之”。人口激增引发了连环社会问题的出现:米价、地价哄抬不下,人口生产过剩,农业劳动力富余,社会游民、闲民、流民队伍壮大,社会安全隐患暴露等。作为封建末代王朝,无法避免大地主强行霸占土地,兼并奴役农民,这样,大量农民破产,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游民问题。

人口的迅猛增加引发了一系列连环效应,很多人没有土地,成为没有固定职业的人,靠临时性工作维生,这就是游民。清代游民之多惊人,尤其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大量无田无业游民。以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判断,从事工商业的人基本难以占到居民的百分之四十,所以所谓“工贾”,大致是涵盖了游离于农业之外的游民。其实在当时,大部分游民都是有工作的。江南地区在清朝时商品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植棉业、丝织业发展迅速,农业更加专业化,手工业也得到长足发展,由此引发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和社会工作种类的增加。小型的家庭作坊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生产,可见,当时商品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清代无业游民得以谋生,遂而稳定了社会秩序。

尽管大部分游民都是有职业的,但是却被社会普遍认为是无职业的闲民、无业游民,这种职业歧视现象和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经济政策和思想密切相关。早在商鞅变法时期,便确立了“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思想,在农为本的古人看来,清代游民所从事的劳动和农业生产无关,且霸占了农村劳动力;深受儒家思想禁锢的古人,认为奢靡之事全系伤风败俗,因而这些从事“奢靡之事”雇佣的劳动力的游民们,就被人们歧视为无正当职业的人,且曾深受统治阶级的打压。康熙年间,江苏巡抚汤斌在苏州的禁淫祠最为有名。因当地打牌、歌妓、礼佛、迎神赛会盛行,汤斌厉行禁止,据说出现了“寺院无妇女之迹,河下无管弦之歌,迎神罢会,艳曲绝编”的现象。事实上,这只能起到一时作用,不可能长久生效,因为这是商业发展的结果。雍正帝干脆承认奢华现实,毕竟可以解决一部分社会游民问题,也可以保证百姓足以谋生,从而安定社会秩序。纵使统治者加以禁止,但却不能否认商品经济发展带来这个的社会福利。除了传统“重本抑末”思想作祟之外,另一个原因是纵使清代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但是,它对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作用力仍然较小,所谓的那些“新兴产业”,极具不稳定性,从业人员流动性强,游民有时有职业,有时失业,成为真正的“闲民”,故而造成大部分人对这些劳动工作的歧视。

如同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游民提供了工作岗位,同样地,游民的存在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继续长足发展进步。大量农村廉价劳动力“游民”的存在,使得商品经济发展无后顾之忧,且雇佣关系之间的剥削也使得商人利益大增,雇主可以随意解雇佣人,佣人往往处于无工作的边缘,这就使得这些没有“铁饭碗”的游民们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能力,进而劳动素质较高的雇佣工人的出现又促使商品经济朝着健康长足方向发展。高利润就意味着高消费、高生活品质,这样一来百姓便会趋之如骛地投向高收入的商品经济经营,百姓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减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为资本主义萌芽培填沃土促其成长。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游民的就业率自然较高,发生社会暴乱的机率较小。但是,江南以外的其他区域,尤其是古时山峦阻隔交通极度闭塞的“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四川省,由于湖广移民的大量涌入造成的游民问题,产生了特殊的社会群体——啯噜,并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乾隆初年啯噜日渐兴盛,乾隆十年以后啯噜活动更加频繁,势力不断壮大,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道光朝更是愈演愈烈,啯噜的活动特点是成群结队集体行动,游走无定,政府难以捉拿控制,且纪律严明,严禁擅散,以首领为盟主的一种游民组成的以劫夺谋生的异姓结拜团体。经济的长足发展需要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游民啯噜的存在及兴盛,对社会安定局势无疑是一颗烈性炸弹。甚至于咸同光宣朝,啯噜由结拜团体转化为会党。啯噜势力壮大过程中,对平民百姓的生活造成极大困扰破坏,原本安居乐业的生活被恐慌动乱所取代,一定程度上隔断了地区之间的商品贸易往来与经济交流,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工商经营者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游民啯噜这个以劫夺谋生的团体甚至会党的口中鲜肉,这样,不仅商贾经济利益遭受损失,甚至于被彻底劫掠毁坏无以东山再起,还会间接引发其他游民失业,最终可能会导致失业闲民亦加入啯噜组织,声势更为壮大,于社会经济发展,于社会政局稳定都是一个威胁,后患无穷。

清代游民问题的产生主要源自于人口数量的激增,人多地少的无奈下,社会商品经济大发展的势头下,所谓的“游民”便开始从事充当不稳定的“第三产业”劳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却又因游民啯噜团体的兴起或多或少地阻碍着社会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总之,清代游民问题与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剪不断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 冯尔康.生活在清朝的人们[M].上海:中华书局,2005.

[2] 常建华.清史十二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3] 中华书局.清实录[Z].上海: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周二琦,女,汉族,河南省漯河,漯河格瑞特国际学校。安婷婷,女,汉族,河南省叶县,硕士,河南大学,历史教育。

K25

A

1672-5832(2016)07-0177-01

猜你喜欢

游民商品经济漯河
艺术收藏
Audio Attraction
漯河:依法履职的坚定足印
漯河地区林下植物应用探讨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商品经济浪潮下明末“鬏髻”的嬗变
你仍未娶 我仍未嫁——漯河女孩苦等40年 63岁终和去台湾的初恋情人结婚
走到哪蹭到哪的“网络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