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2016-11-26朔州职业技术学院孙洁
文/朔州职业技术学院 孙洁
论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文/朔州职业技术学院 孙洁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获取信息和文化资源一般来自于图书和网络,而高校图书馆有着海量的图书和网络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和问题,并提出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一些措施。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随着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出版物数量极大增长, 但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收集齐全部的出版物,因此馆界合作显得非常必要。目前,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高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存在,即使是在同一学校内部,不同院系和专业之间也存在资源利用和分配的不平衡问题。因此,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以下从两方面来简单谈论一下。
一、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方面的问题。现今,很多高校图书馆存在认识狭隘与资金紧张的问题,只重视共享,不重视共建。然而文献资源共享体系是以大家的共建为基础的,长期的寄期望于文献资源的共享,而不重视对资源进行投入建设的话,终将“油尽灯枯”。所以,各高校图书馆要认识到,共建才是文献资源共享体系的基础,夯实基础才能高效地运作共享。
(二)数据库建设状况欠佳。当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校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程度和水准还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在图书馆资源和数据建设上各自为政,缺少统一规划,导致数据库不达标,规模小、专业面狭窄。缺乏宏观调控,各图书馆往往“单打独斗。”第二,部分高校虽然自建数据库但是没有做到方便读者索引,查找自己喜欢的刊物,没有统一规范标准、统一引读格式。最后,因为经费等问题导致数据库储藏量有限,内容非常繁杂,部分甚至只顾量不顾质。
(三)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现在各学科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而对高校图书馆员的综合能力有着更多的要求。虽然现代社会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但传统的图书馆业务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就需要他们提升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健康有序地全方位满足读者要求。但目前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普遍有技术知识更新慢、学历较低等问题。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没有掌握更高的计算机技能。同时,一些领导思想守旧,没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观,都制约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有序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有效策略
针对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相关部门要从理念、机制两方面入手,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和优化,不断提升高校图书资源共享程度,为实现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早已不再以传统认识上的馆藏文献数量来评判一个图书馆馆藏文献的水平,而是以为读者提供满意的信息化服务为标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需要变革。这时候图书馆建设的重点问题已经转移到经费、硬件、软件等问题之上,而不再是单一的书本数量问题。所以,为了适应当前网络环境的发展,让文献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受益于读者,现代高校图书馆必须改变旧有的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实现资源的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二)建立宏观调控机制。文献资源的保障体系包含相互合作、互惠互利,这要求我们要全面地协调馆际之间的资源建设,只有从整体的利益出发才能实现互惠互利和经济建设,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降低重复,在现有基础上合理规划化发展,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库。具体如下:
1.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小型数据库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上来;
2.高校图书馆应整合力量改变数据库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化建设;
3.在增加资源数据库种类的同时,用联机检索、发行光盘等各种方法为读者提供多样的服务内容。
三、结语
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项主要的工作,高校图书馆沿着这个方向终将成为知识和文化传播的领头人。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各类技术等人才、专家及读者的更高效学习研究的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术研讨氛围。同时,实时调整服务方式与方向,让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得以完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和培训网络信息知识,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增强服务能力。
[1]过仕明,梁欣.国内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发展现状与趋势调研[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01).
[2]王川.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4(22)
[3]张丽.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及其必要性[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
[4]朱波.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问题的分析[J].电子制作,2014(10).
[5]王川.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