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推进“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挑战与路径

2016-11-26张梦露

公共外交季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大国共同体

张梦露

中国推进“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挑战与路径

张梦露

在推进“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过程中,中国外交将面临区域内国家的质疑、原有大国影响力的遏制、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挑战,需要通过紧密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地区和国家间全方位的人文公共外交,以及在安全领域构建有助于共同发展的新型大国外交这三条路径来推进“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传播和深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提出,是中国以恰当方式参与全球治理进程的标志,其理念的核心就是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依托其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资金、人才和理念的增量支持,推动国际社会从基于自我利益的国际体系向追求共同利益的共同体转型。但是,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在推进“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过程中势必将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推进“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挑战

挑战一:受到区域内国家的质疑。当前世界格局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尤其是亚太地区,中国、日本、印度和美国之间的博弈深刻地影响着区域内政治经济格局。“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作为中国外交的理念的继承与创新,包含了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包容互鉴的文明观。但是,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区域内大国纷纷通过加强同盟伙伴关系以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对“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也采取了一种质疑和对抗的态度。同时,由于地缘因素的影响,周边小国对中国有着天然的敏感性,他们一方面希望通过合作共赢分享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一方面又下意识地认为“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是一种变相的霸权主义。

挑战二:原有大国影响力的制约。中国始终坚持以和平共处为主线的“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倡导各国之间建立多边性、合作性与集体性的安全,主张共同协商处理全球性挑战。这与西方大国原有的外交理念形成明显的对抗: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坚持赢者通吃的零和博弈观。尤其是美国,更侧重盟友体系,强调在不挑战美国霸权的前提下维护美国的商业利益和民主价值,其安全结构具有鲜明的排他性。此外,“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是涉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治理理念,而全球治理本身是一个协商过程,是一个参与和身份重塑的过程,“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提出对于国际秩序具有一定的解构功能,也将会推动全球治理体制的变革,因此,在当前的国际体系转型中将会触及美国等西方国家所塑造的国际体制和国际秩序,美国势必利用其国际话语权的优势,遏制“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在国际社会的推进。

挑战三: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挑战。国际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暖、金融危机、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导致了安全威胁的来源增加,同时,由于发展不平衡而引发的社会政治动荡的风险也显著增大,如何维护国际社会稳定与均衡发展成为全球性课题。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逐步成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主角之一,中国努力超越权力和权势的传统分析,在国际体系和地区体系的调整方面取得创造性飞跃。在新形势下如何增加“命运共同体”的内容,以使国际社会树立起“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中国保持自身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经济结构调整阵痛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重叠加”时期,如何改变经济的增长模式,解决“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这些深层次矛盾问题,成为中国推进“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所要面对的主要困难。

中国推进“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路径

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国需要不断地努力,拓宽与世界合作共进之路,在具体推进“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以下三条路径。

路径一:紧密结合“一带一路”战略。2015年3月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细分建设目标的方式将“命运共同体”扩展为利益、命运和责任三个共同体。由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确立了理念与路径的关系。作为国家的大战略和新布局,“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就是“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避免排他主义的地方化和保守主义的本地化。首先,“一带一路”战略向沿线6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行双向开放,促进了区域中人才、商品、基金和信息的多向流动,从而构成区域间各经济体稳定发展的基础,推动产业的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提升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其次,在建设“一带一路”的基础上,中国政府设立了“丝路基金”,筹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意同沿线国家开展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为内容的相关建设,这就表达了中国愿意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扩大对沿线国家的开放。“一带一路”战略顺应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以物理空间上的互联互通实现心灵上的联结,为沿线国家提供一个包容性的发展平台。最后,“一带一路”战略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会促进“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传播。

路径二:发展全方位人文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所推动的信息交流与经济合作契合了“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长期以来,倡导包容、共赢互信,在合作中形成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反对所谓的“新干涉主义”理念,倡导以国家平等、政治互信为基础的包容理念,推动国家之间分享不同的文明经验和成果,重视优势互补和互惠合作,更强调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和对话。因此,在开展人文公共外交的过程中,既要在官方外交中树立富有亲和力的国家形象,还要重视与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各国人民从“手牵手、心连心”走向“同呼吸、共命运”。表现在具体的外交形式上:首先,重视华侨华人群体,其可以充当公共外交实践的主体,意在营造氛围、维系关系。其次,高度重视教育领域合作,中国继续通过孔子学院、交换留学生等多种形式密切人文交流。尤其是通过高校合作以及青年、学者相互交流的方式加深相互理解。此外,还应当鼓励人民学习各个国家的语言,扩大中外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通过人文交流让和平理念深植于各国人民心中,促进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同发展,这与“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尺度相符合。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言:“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动,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毫无疑问,频繁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有利于解决缺乏政治互信、安全矛盾等问题。中国倡导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心愿和诚意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深化。

路径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在当前的国际体系变革中,需要解决以中国为核心的经济体系与美国为核心的安全体系二元分离的倾向,如何管理这一体系的变革就体现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意义。“新型大国关系”是在国际体系权势转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既存在一定战略竞争,又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较为稳定的合作的关系。“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涉及与当前霸权国美国的关系,也极大地受制于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对大国崛起保持极大的警惕,其关注点在于中国崛起是否会改变现行的国际秩序,以及是否会降低传统大国的收益。相比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和相关政策讨论中反复出现大国争霸的悲观论调,中国提出要在大国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关系,有效地规避“修昔底德陷阱”。中国政府表示“互利共赢”是“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划分势力范围的做法不符合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也不是中国外交追求的目标。如果在中美互动的过程中,美国越来越多地接受中国的“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并形成战略共识,就可以避免在亚太地区出现两个大国势力范围相互竞争的局面。此外,当前的全球化是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领域、全方位的全球化,中美已经形成一种深度的经济相互依赖,构建基于“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新型大国关系”,既是稳定中美关系的需要,也是保持地区局势平稳发展的需要。

中国没有选择走“强国必霸”的大国崛起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道路。在推进“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过程中,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到所要遇到的困难,同时在推进理念过程中需要沿着经济、文化、安全三重维度不断推进,即在经济上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同沿线国家实行双向开放,促进区域内经济稳定发展;在文化上,发展全方位的人文公共外交,发挥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在安全上,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实现双边战略互信,使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

张梦露: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大国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多想记住你的脸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大国气象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