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共同体”:全球化问题的共证理念
2016-11-26张久安
张久安
“命运共同体”:全球化问题的共证理念
张久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进入深水区,对全球化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全球化问题困扰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命运共同体”作为兼具传统优秀文化基因与全球发展关怀的思想源流,是全球化问题化解的中国方案。在理念上,“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破解全球发展迷思的东方智慧;在制度上,“命运共同体”倡议是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的共证理念;在实践中,“命运共同体”外交是中国“轮值主席国”的实践方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对全球化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日前,西班牙《起义报》刊登了哥伦比亚罗萨里奥大学人类科学学院研究员埃德加多·奥多涅斯的一篇文章,题为《恐惧全球化》。文中指出,当前的全球化进程有一大特点是恐惧感在地球村村民心中日益加剧。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一体化带来了人们并不希望看到的附带效应,危言耸听的消息和恐惧及不确定感在全球的扩散正成为主流趋势。对恐怖主义、环境恶化、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不稳定的政治经济氛围等因素的恐惧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蔓延。“恐惧全球化”成为了一个正在环游世界的幽灵。全球化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世界范围内产生一种内在的、不可分离和日益加强的相互联系。当前,全球化的发展进入“深水区”,全球发展的迷思亟待破解,全球治理改革的精准路径与全球化问题解决的中国方案备受瞩目。
“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破解全球发展迷思的东方智慧
中共十八大以来,“命运共同体”思想同正确义利观、新型国际关系、全人类共同价值、伙伴关系网络等理念主张一道,构成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同世界交往的价值基础与理念原则,是解决全球化问题的东方智慧。
一方面,“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当代表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命运共同体”不是简单的外交理念,而是中国的文化价值,其中蕴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下为公”的治理理念以及“协和万邦”的和平观念等传统优秀文化精髓。正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所言,“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天下大同”古老理念的现代表达,是中华文化“知行合一”优秀传统的继承发展。
另一方面,“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破解全球发展迷思指明了方向。“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在全球化时代,过去和现存的每一种社会生活模式都暴露出其固有的缺点,前瞻性的思考、面向未来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全球化深切呼唤全人类超越民族意识与国家思维,“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兼具民族(国家)性与全球性的双向思维,是兼顾特殊与普遍、多样与统一、多元与融合的价值追求。《人民日报》就曾刊发评论文章指出:“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
“命运共同体”倡议是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的精准方案
如开篇所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进入深水区,全球发展的困难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多。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亟需参与度高、针对性强的“精准方案”。
首先,“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都很难“独善其身”,要谋求实质性的改变不可能止于单边协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球共同繁荣为核心,其基础就是无论大小国家都愿积极合作,最终形成和平、安全和发展的全球秩序与国际体系。
其次,“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坚持为发展中国家发声,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的大多数。中国积极地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着眼于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而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目的是寻求在集体协商机制下解决问题、共同发展,这将有利于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南非西开普敦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托伊特在接受采访时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心愿,代表了时代发展趋势,是世界人民追求的目标。”
最后,尽管现有全球治理体系亟需改革,但“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并非要颠覆这一运行数十载的体系,而是成为增强其能力的有益补充,成为中国推动并参与全球治理机制与规则改革的精准方案。“命运共同体”强化了全球治理的核心理念。全球治理改革的实质是要改变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推动各国在国际合作中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与规则平等,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命运共同体”外交是中国“轮值主席国”的实践方略
2016年中国接替土耳其担任G20轮值主席国,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向外界宣示,崛起的中国已经以负责任的态度全面参与到全球治理及其机制与规则的改革中来。中国即将接任“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轮值主席国,并将于2017年9月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尽管轮值主席为期只有一年,直接影响G20及“金砖国家”等全球治理机制议程的权力也十分有限,但在这一任期内,中国是涉及全球化问题的多边对话机制协调事务的掌管人,在推动G20和“金砖国家”政策议程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于中国而言,接续两年担任两个全球重要的“治理型”国际机制的“轮值主席”,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国际重要多边对话机制的协调中枢,对于提升国家形象与国际影响,特别是在议题设置与议程引领方面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有着更加积极的意义。更进一步说,在交棒G20之后,接续担任“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轮值主席,对于拓展杭州峰会成果,巩固和发挥好二十国集团全球经济治理主平台作用,推动二十国集团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以及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向代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治理型”国际机制转型有着特殊的价值。
一方面,“轮值主席”外交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机制依托。
“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的外交话语,其理念升华与实践落地直接关系到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规则制定、议程设置、舆论宣传与统筹协调能力的提升。作为G20的轮值主席国,中国充分地认识到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意识对G20成员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促进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发展。G20杭州峰会以来,中国外交抓住势头,展现风格,积极推动了国际多边对话机制从“清谈馆”向“行动队”转型,担负起了大国的责任。
另一方面,“轮值主席”外交有助于全球治理改革的务实推进。在推动全球治理改革中,中国能够做到主动引导、深入作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局面,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积极开展“轮值主席”外交,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张变成现实行动,一步一个脚印,有助于各利益攸关方的共同需求转化成共同前进、发展的动力。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席严昭柱曾指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合作代替对抗,重建社会和谐,是化解全球性危机、开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唯一通途。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全球化问题的解决与全球治理的改革提供中国方案。在理念上,“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破解全球发展迷思的东方智慧;在制度上,“命运共同体”倡议是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的共证理念;在实践中,“命运共同体”外交是中国“轮值主席国”的实践方略。
张久安: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