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五味”
2016-11-26本刊评论员
文|本刊评论员
驻村“五味”
文|本刊评论员
加强基层党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绝非简单的“水到渠成”。驻村工作农味、苦味、辣味、趣味、甜味浸透其中,历久弥深,让我们看到了驻村工作的五味杂陈,品到了人生的真味。
不久前,我省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二轮选派工作全部落实到位,两批次918名第一书记全覆盖300个“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脱贫攻坚战终究要靠“老乡”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而带动“老乡”脱贫致富正是第一书记驻村的重要使命。犹记一年多前,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规模空前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就此在全国开展起来,我省在第一时间选派了600多人到村任第一书记,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基层干部群众的信任、认可和称赞。
加强基层党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绝非简单的“水到渠成”。驻村工作五味杂陈,农味、苦味、辣味、趣味、甜味浸透其中,历久弥深。“乡舍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对第一书记而言,这不是“转朱阁、照无眠”的月下相思抒怀,而是情系百姓、牵念家国的真实写照,是干群血肉相连、心心相通的真实样本。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为驻村之农味。第一书记脱下西装、换下皮鞋,褪了文件味儿,多了泥土味儿,常在田间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用乡亲们听得懂、记得住的质朴语言与他们沟通交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驻村工作的要诀与法宝,只有怀着真挚情感,甘做群众贴心人,才能打消乡亲的疑虑、赢得乡亲的信任,迈出“帮扶”坚实的第一步。
莫言下岭便无难,一山放过一山拦——是为驻村之苦味。脱贫攻坚普遍发生在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贫困村,不少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工作复杂,环环相扣,往往一个问题刚解决又一个问题冒出来。任你有能力,有储备,也可能“水土不服”。第一书记必须深入最前线,走断鞋底、磨破嘴皮,找路子、引项目、求政策,为任职村摸索一条符合实际的脱贫之路。惟其艰难,更见担当,在眼下脱贫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期,第一书记唯有迎难而上、勇扛担当。
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是为驻村之辣味。农村工作不仅困难多,而且阻力大,长期的贫困导致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一些村“两委”班子也思想僵化、软弱涣散。面对个别村民的起哄、刁难甚至阻挠,第一书记不得不面红耳赤、唇枪舌战、真刀真枪才能拿下这些扶贫路上的“拦路虎”。驻村工作辛辣、呛鼻,时时考验着第一书记的耐心与决心,需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才能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为驻村之趣味。到村开展帮扶工作,第一书记需要小技巧、大智慧。他们既要把握规律、巧运才智、善抓“七寸”,用科学的方式帮农民找寻脱贫“钥匙”、调动农民“造血”积极性,还需协调贫困村干部、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等帮扶力量,增强脱贫攻坚合力,打赢脱贫攻坚的硬仗。调动干群主观能动性,运筹帷幄、共同奋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充满志趣和挑战的精彩博弈。
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是为驻村工作之甜。破房漏屋、孤寡残弱的贫困景象是第一书记心头抹不掉的痛,也坚定了他们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决心。当历经重重困阻终让乡亲们尝到致富甜头、绽放笑颜,第一书记所有的酸苦也都化为了甘甜。与此同时,他们也积累经验、磨炼了意志,修炼了品格,品到了人生真味。
正如省委书记罗保铭所强调的,“说一千道一万,脱贫攻坚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来不得半点小聪明,就得实打实、硬碰硬,苦干实干……”透过驻村“五味”,我们看到了第一书记“实打实、硬碰硬”的苦干实干和“老牛耕地”的劲头,正是这样的精神才能打赢脱贫攻坚的“决胜战”。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相信,在这样的精神牵引下,“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个中华民族期盼了上千年的“小康梦”终将在我们这个时代实现。(执笔人:蔡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