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软实力激发海南发展强动力
2016-11-26高虹
文|高虹
以文化软实力激发海南发展强动力
文|高虹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眼下正在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海南而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起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自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我省文艺事业取得了哪些新成果?如何补齐短板、加快发展?本期,“文化海南”栏目与您共同探讨这些话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近年来通过深挖海南地方特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精心扶持文艺创作、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担当,有力推动了海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激发海南发展强动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理直气壮地打破海南“文化沙漠”论偏见。也许是孤悬海外的闭塞,也许是地处南荒的僻远,长久以来海南被打上“文化沙漠”的标签。事实上,“文化沙漠”是对海南的一种误解。正如省委书记罗保铭所言,“海南不只有良好的生态之美,也充满了迷人的人文之美”。作为中原文化在历史上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交融汇合积淀的结果,海南文化不仅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更拥有独特的红色文化、黎苗风情文化、历史文化、流放文化、移民文化、边疆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形态。“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抱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不懈地繁荣文艺精品创作。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文艺精品是实现文化自觉的重要资源,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巨大资本。近年来,特别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海南的文化事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文艺创作精彩纷呈,涌现出了一大批以传承和弘扬地方历史、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文艺精品,数量和质量皆稳步提升。2012年7月6日,大型原创歌舞诗《黎族故事》一举夺得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11项大奖,成为海南文艺精品创作的一个里程碑。随后,一大批本土原创文艺精品纷纷脱颖而出:歌舞诗《黎族家园》、民族舞剧《东坡海南》亮相首都,载誉归来;新编琼剧《海瑞》亮相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作为“文华大奖”参评剧目赴齐鲁交流演出深受欢迎;全景式反映琼崖革命斗争史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天涯浴血》,继央视之后又陆续登陆多家卫视;人文纪录片《海南“丝路”正扬帆》在央视首播;电影《新青春之歌》《鹦哥岭,最后一枪》搬上银幕……海南特色文化犹如深埋土壤的一坛陈年老酒,一经破土而出,必然香飘四方。因而,着力培育一批极富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不仅是一张张海南面向世界的名片,也是海南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高屋建瓴地依托文化发展战略引领。推动文化全面繁荣,要树立文化科学发展的意识,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同样的地位来看待,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优化,文化产业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海南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要从更高的高度、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和更富可操作性来认真做好顶层设计。2012年4月,省第六次党代会明确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高水平开发海南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发展,努力把旅游岛建成文化岛。”随之,陆续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海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2015-2020年)》《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实施方案》等,为海南文化产业发展辅以了明确战略和具体措施。2015年,省委宣传部还委托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海南国际创意港,组织有关研究机构和业界专家共同编写《海南省文化产业研究报告》。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海南文化产业发展快马加鞭,成绩喜人:2012年6月,全省数字银幕仅56块,到今年上半年已刷新为201块,预计年底达到300块;2012年全省电影票房仅1.19亿元,今年预计可达4亿元,差不多每两年翻一番;2012年新华书店系统销售1.03亿元,2015年突破2亿元,包括所有市县门市在内,首次实现全面盈利;全省24小时书店、复合型书店、精品图书店、微信书城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日渐形成全民阅读、争读好书的“书香海南”;大型歌舞《三亚千古情》运用现代声光电色,把海上摩托、空中水膜、美人鱼秀搬上舞台,让游客仿佛身临其境地穿行海南恢宏的历史画卷中,商演3年来观众量日均在5000人以上……在政策扶持、资金保驾、激励支持等推动下,海南文化产业渐渐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良好发展势头。
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了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十二五”启幕之年,省委就决定将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当作全省完成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需要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2014年6月6日,省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加挂“海南省属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牌子,结束了我省省属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多头管理,建立起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完成18家国有文艺院团和20家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完成全省图书出版发行、重点新闻网站、省级和地市级电影公司和电影院的转企改制;完成广电系统电视剧制作机构、党报发行机构的剥离转制;理顺省民族博物馆管理体制;推动海南出版社与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战略重组……据省统计局统计,“十二五”时期,海南省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增加值突破百亿。其中,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9.52亿元、85.91亿元、100.52亿元、95.86亿元、110.29亿元,尤其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0%,对当年GDP贡献率6.6%,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4年增长16%。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创新亦无穷期。文化体制改革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构建起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机制,换来了文化百花齐放的春天。
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旗帜鲜明地提高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引导主流思想舆论,是海南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风向标。从2014年到2016年,省委密集召开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工作会议、加强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对海南文化事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系统部署,并结合海南实际、从战略全局出发,对文艺创作、宣传报道进行点题,要求聚焦海南近年来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刷新“海南速度”、激扬“海南精神”、收获“海南效益”的时代脉络,做到古今相融、凝神聚气、服务中心、鼓舞斗志。价值观是文化江河的高堤宽坝,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必须坚定价值观自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2016年,由省委宣传部和人民出版社、全省社科理论界和高校教学工作者、机关干部通力合作形成的智慧结晶《中国人的精气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民读本》及其姊妹篇《中国人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相继出版,推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体现了政治高度和理论视野,这也是海南宣传思想文化界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界所作的一次宝贵的宣传与理论探索。《黎族故事》获奖后,省委专门召开总结表彰座谈会,提出“繁荣特色文化精品,增强海南文化自信”的大课题。不可否认,在海南文化快速发展与转型的过程,强化战略引领和阵地意识是有效引领与整合多样化文化思潮的前提和保障。
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近年来,海南又好又快发展,为文化精品创作提供了物质保障。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2015年,海南人均GDP已经达到6554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然而,我省文化建设历史欠账多、发展起点低,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还需要大力改善,建设一个享誉世界的国际文化岛,必须下大气力、真功夫才能解决这些文化发展的短板。省委副书记、省长刘赐贵强调,要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搭建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加快形成文化服务均等享受、文化发展同步推进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格局,以满足公众的基本文体需求。
文化代表着地方的“根”与“魂”,浸润着过去的辉煌,蕴藏着现在的资源,指引着未来的希望。“十三五”规划大幕已开启,海南又将迎来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期——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主动作为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作用。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省委书记罗保铭对此寄予厚望,“海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文艺。海南自古就是海上丝路的重要中转站,现在又被国家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路的战略支点。要扛起这个国家担当,文艺完全可以当先锋、打头阵。”“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海南要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难得机遇,开阔视野,科学谋划,优化环境,完善措施,加快推动海南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海南文化自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精气神,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注入文化新内涵和发展新动力。
(作者单位: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本文责编/王亦晴 邮箱/jrhnwyq@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