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桥边》
2016-11-26李玮
李 玮
(哈尔滨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浅析《在桥边》
李 玮
(哈尔滨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废墟文学是德国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出现的一种用于反映人们心理状态以及国家现实的文学。海因里希·伯尔是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二战后畸形的社会现象。《在桥边》是海因里希·伯尔比较出名的作品。本文着重分析了《在桥边》这部短篇小说的背景、情节的发展与摇摆以及文中的一些意象。透过这些来看,小说其实是指德国政府在战后只注重物质建设,忽略人的内心发展。
数数;心爱的人;他们
1 废墟文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最初几年,德国一些作家的作品都是用来描述法西斯专政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们的一片瓦砾和心灵创伤。当时人们都生活在战后的废墟当中,满目疮痍。废墟文学反映了人们当时的心里状态和国家现实状况。废墟文学把人们从理想的生活中拖出来,提醒人们:战争已经结束,家园已经被破坏。废墟文学的主题都是希特勒专制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废墟文学的写作特点是社会批评和嘲讽。
2 海因里希·伯尔其人
海因里希·伯尔是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伯尔1917年生于科隆南部的一个小市民家庭,他的家庭信奉天主教,本身就拒绝纳粹主义。在他当学徒期间已经开始尝试写作。他服完兵役之后进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学与经典哲学。
他的作品开始于1945到1950年之间。战争时他的作品主要是书信。战后他又重新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短篇小说被誉为是战后文学的经典作品,即战争文学、废墟文学以及回乡文学。战争的经历以及战后社会的畸形现象是他作品的主题。
3 作品分析
这部短篇小说大概讲的是,他们让“我”数每天从一座新桥上经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漏掉我心爱的姑娘。后来因为“我”的工作几乎没有差错,他们派“我”去数桥上经过的马车。
3.1 首先,通过几个问题来确定一下故事的背景
3.1.1 故事发生的背景。他们替我缝补了腿,这句话说明小说中故事的时代背景为二战之后。
3.1.2 故事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小人物,应该是二战中受伤的战士。
3.1.3 主人公为什么在桥边。他们给我安排了一个可以坐着的工作,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经过的人。
3.2 情节分析。故事的情节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部分都与“数”相关。
3.2.1 开端:乱”数“。但是统计数据是不对的,我很遗憾,但是确实不正确。当我同情他们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生气,或者没有烟抽的时候,我会给出一个平均数,有时低于平均数。当我高兴的时候,我会慷慨的给出五位数。
为什么“我”会乱“数”?
因为“我”并不喜欢这个枯燥而且无意义的工作,但是为了生存,又不能抗争,只能接受。唯一能做的就是故意数错数字,制造出来不准确的统计数据。而“我”对这种乱数暗自高兴,因为这是“我”唯一表达不满的途径。
3.2.2 发展:忘”数“。当我心爱的人经过这座桥时,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所有在这两分钟里经过的人,我都没有统计进去。所有在这几分钟内走过去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数据里。
为什么会忘“数”?
因为看到心爱的人从桥上经过,“我”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她身上,这给“我”原本乏味无聊的工作增添了乐趣。
3.2.3 高潮: 漏“数”。最近他们监督我。我只比他少数了一个。我的心爱的姑娘经过,我不会让她出现在统计数据中。“我”把她漏数了。
为什么会漏“数”?
表面上看,“我”发疯的数着,一台公里计数器也不能比“我”数的好。但是“我”有意的不把心爱的姑娘数进去。“我”不想让她成为被乘、被除、被算做百分比。
3.2.4 结尾:“数”马车。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很好,值得信赖,申请让“我”去数马车。数马车可是个从没有过的美差。
为什么会让“我”去数马车?
因为“我”一个小时之内只数错一个人,而且这无所谓,因为他们还会加进去一个小数点的损耗。
数马车对“我”来说怎么样?
数马车是份美差,因为一天最多会从桥上经过二十五辆马车。
3.3 情节的摇摆。这个小说中,情节一共出现了两次转折。第一次是“我”本来过着无谓无聊的生活,但是心爱人的出现,使“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让“我”空洞的生活有了色彩。这是第一次转折。第二次是“我”因为漏数心爱的姑娘,而对总计数人的核对感到紧张。但是总计数人对少数了一个人这件事不以为然,反倒夸“我”忠实、可靠,而且给了我另外一个更加轻松的工作——数马车。
3.4 作品中意象的分析
3.4.1 新桥。这里的“新桥”并不仅仅是一座桥,更代表了战后重建的德国。在受到二战摧毁的德国,战后人们比起精神家园,更加注重重建物质家园。故事中的人们通过计算新桥上经过的人和车马,表现出了战后人们的盲目,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重建家园的成果。
3.4.2 我。故事中的“我”看起来可能是一个在战争中受伤了的士兵。但其实,“我”代表的是一类小人物,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参加战争,受伤,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现在同样也无法抗争,只能接受安排好的工作——坐在桥边机械地数着每天从这座新桥上经过的人。“我”没有姓名,也没有家庭的介绍,只是当时很多人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人。这样的小人物在二战之后有很多,不只在德国、在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有这样的小人物,他们在战争中受伤,失去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3.4.3 心爱的姑娘。小说中“我”心爱的姑娘并没有名字,只提到她在一个冰激凌店工作,一天两次经过这座桥。这个心爱的姑娘,其实代表的是作者即使是在这样的境遇下,心里还是向往着美好的事物,这个美好,不仅仅是人,也有可能是美好的生活、使人内心富足的生活。
4 结论
整个小说看似描述了一个小人物的简单工作与爱情。小说的情节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很多地方是有一些深意的。作者并不是简单的想写一个小人物在二战后的德国的生活状态,而是用数人、数车来代指战后德国的政府在重建时只注重物质建设,忽略了人内心的建设。
R541
A
1672-5832(2016)06-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