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当尊重包容成为信仰
2016-11-26杨念
◇ 文 / 杨念
大理:当尊重包容成为信仰
◇ 文 / 杨念
南五里桥清真寺,位于大理古城以南3公里,始建于元宪宗年间,是花园式清真寺
长春洞位于巍山县巍宝山西麓,是南诏的发祥地、中国道教名山,峰南北两侧有道教宫观20余座
将军洞是大理市香火最旺的本主庙,位于下关西北2公里的苍山斜阳峰下,因建有将军庙而得名
在大理,“圈内人”都知道,天主教的陶神父和巍宝山的肖道长是很要好的朋友。在世人眼中,一位是光风霁月,与神仙打交道的世外高人;一位是侍奉天主,被教友们敬爱如父的严谨人物。他们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但却可以在一起谈天说地。如今的大理,五大宗教并存,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的信众共同聚居在这片土地上。不同信仰的宗教界人士常常在一起聚会,共同学习、探讨,相互庆贺对方的节日。
宗教之间相互尊重与和谐,并不仅仅存在于今天的大理,这种氛围实际上由来已久。自古以来,大理就与中原地区和东南亚、南亚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在这里和谐交融,使其有“亚洲文化十字路口”之美誉。今天能够看到的宗教和谐,与大理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大理曾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一个重镇驿站。此地北通藏区,南边连接着东南亚、南亚,经济和文化的开放性,使当地文化始终能够保持一种兼容并蓄的特点。
佛教在大理地区的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南诏中兴画卷》里曾记载了一个故事:唐朝皇帝问南诏王,此地有没有高僧曾传播佛法,南诏王令大臣查阅资料,发现确实曾有高僧在这里传播佛法,但那是300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个高僧就是大理白族人崇拜的阿嵯耶观音。
根据这个小故事来看,《南诏中兴画卷》记载的时间为南诏中兴时期(约公元810年)。其间称300多年前有高僧来大理传过教,由此可以猜测,佛教传入大理的时间大约在5世纪到6世纪,甚至更早。
纵观大理地区的历史,佛教曾一度活跃于大理地区的政治舞台及民间生活中。大概在公元1290年,元朝政府的公务员郭松年到大理做了一次调查,在调查报告(《大理行记》)中,他用一段话简要地描述了佛教在大理传播的情况。
“此邦之人西近天竺,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其大意就是,大理因为靠近印度,佛教传入较早,几乎全民信仰佛教,不管有钱人家还是穷人家,都有佛堂,不管年轻人还是老人都挂着念珠,吃斋念佛。
这个情形发生在公元1300年前后,云南行政中心东移昆明,大理作为500多年的国都的历史已经结束。但即使处在“后大理国”时期,南诏大理的流风余韵,依然让我们感觉到这里“妙香佛国”的盛况。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苍洱三百六十寺,夜半寺寺闻钟声。”在大理我们可以看到藏传佛教信奉的玛格拉,也可以看到具有南传佛教特色的一些造像,当然还可以看到更多的汉传佛教造像。由此可以看出,大理的历史传统中对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等不同教派都不排斥,包容差异,和谐共荣。
除此之外,道教、儒家思想也活跃在大理民间。元明清时期,很大一部分在家道士分散在民间,加上一部分阿吒力教的遗存,佛教、道教与大理地区的民间信仰相互融合,成为白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因此,在白族本主信仰中,我们常常看到儒、释、道三家信奉的神灵被供奉在同一座庙堂。而且,大理民间信奉的神灵更是数不胜数,并形成一套当地独特的众神体系。老百姓并不会很计较这是哪个教派的神灵,他们对这些被赋予神性的一切,都保持一种尊重和虔敬的态度。
不仅仅是佛教,这样的包容性同样适用于其他的信仰。大理地区是天主教传入云南较早的地区。据史料记载,清嘉庆(1796-1820)年间,由于内地严行禁教,不少天主教信徒被发配云南,其中有些来到大理。1922年法国神父叶美璋来到大理主持天主教工作,并于1927年修建了中西相结合的天主教堂,这个教堂至今仍然完好地坐落在大理古城内。白族人虽然信教者不多,但却对教堂保持尊重。
在大理生活着白、汉、回、彝、藏等多个民族,他们大多有不同的信仰,却从未因为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彼此排斥,也没有把信仰当做自我封闭、孤立排外的标签,而是让信仰融入于生活,融入彼此的友谊和交往。
据我了解,大理各大宗教的人士常常会在一起聚会。大理“穆专”的老师,基督教、天主教的老师常在一起,相互探讨教学经验,还不时组织学员相互参观、学习和交流。我曾经问一位神父,为什么能够与完全不同信仰的道长或者其他宗教界人士成为朋友?这位神父说,首先,我是一个人,人都需要朋友。其次,我才是一名神父。
这个回答,我认为也是对为什么大理宗教、社会如此和谐的解答。
大理古城天主教堂,采用白族传统民居三叠水的建筑风格
大理古城基督教堂位于复兴路和平路交叉处,始建于1904年6月,主体为土木结构,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
鸡足山坐落在川滇交界,传说是迦叶尊者的道场,是中国五大佛教圣地之一
(责任编辑 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