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船古道
2016-11-26杨麦
杨 麦
茶船古道
杨 麦
六堡茶,是苍梧县六堡地区的地方原有性系品种黑茶,也是著名的侨销茶。六堡茶的外销,循着六堡河—贺江—西江这条“主道”和梧垌河—思良江—桂江—西江这条“辅道”所形成的“茶船古道”,在终点端口——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延伸到香港和澳门,然后直达东南亚和北美地区。
西江水道成就“茶船古道“
由于水路便利,西江以下的地区自清朝以来就成为六堡茶的主要外销方向,这种流向即便在太平天国时期也不能隔绝,“前岁因粤匪窜扰,江、楚茶贩不前,暂弛海禁,各路茶贩,遂运茶至省,不从各关经过,不特本省减税,即浙、粤、江西亦形短绌”[1],以至于“咸丰十一年,广东巡抚觉罗耆龄奏请抽收落地茶税”[2] 。
在六堡茶外销的环节中,从六堡茶产区连接到西江水道的“茶船古道”具有非凡的意义。
据考证,每年产茶季节,六堡所产的茶叶,都从六堡镇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沿六堡河而下,在九城(六堡镇的一个地名)集结,经过梨埠镇码头换装大木船后,顺东安江而下进入贺江,再经广东封开县江口镇进入西江,然后在广东郁南县都城镇换装大货船,运至广州,最后出口港澳、南洋和世界各地。
二十世纪中期,对于这条线路的描述则更为明确,“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计有‘广元茶’、‘广福泰’、‘新记’、‘三纪’、‘永组’、‘公盛’等茶庄六个,以后将六堡茶炊蒸在箩,由合口街用小铲装运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时每铲装运四十担。秋冬水小时每铲只能装运二十担。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3]。
“茶船古道“的"主道”与“辅道”
据《六堡志》记载,六堡茶外销最高峰时,曾有十三条尖头船往来于合口街至梨埠镇的六堡河航线上,运输茶叶山货。而在梨埠镇码头换装的大木船,载重可达八吨,然后顺东安江、贺江而下进入西江。其间暗礁遍布、浪急滩险,时至今日,广东封开县江口镇北部的贺江仍有一道转折处的地名称为“大湾”。即便进入西江后在广东都城镇换装货船,经肇庆而达佛山和广州再通海外,仍需先通过肇庆的羚羊峡。
羚羊峡内河道最窄处仅200米,水流湍急,漩涡丛生,最深处水深达78米,稍有不慎则船翻人亡。晚清时期小说家吴趼人曾描写了当时一只大船从梧州出发走这段航线遇到的险境,“谁知此时西江水发,那号大船,顺流而下,走到肇庆峡时,水流过急,舵工把持不定,那峡口又起了一阵旋风,登时涌起大浪,那船便登时翻了转来。一时哭声、喊声、风声、水声,嘈杂相和起来”[4] 。
虽然这条水路遍布风险,但仍然是六堡茶外运的主要通道,直至1966年六堡九城建成了双学水坝和大中水电站水坝,六堡河被隔断,这段水路的茶叶运输才最终完全停止。
随着六堡河—贺江—西江这条线路的中断,六堡镇的茶叶外运的另一条线路迅速兴旺起来。这段线路由六堡镇沿梧垌河溯江而上,到蚕村后登岸,以马驮装,越过饭包坪,到达万秀区夏郢镇后再换装小船,顺思良江而下,入桂江到梧州集合;再从梧州装船,沿西江直下广州和港澳地区。
其实这条线路从古至今一直有之,当时主要是六堡茶产区为了供应梧州本地和西江上游地区市场的外运路线。只是这条线路相当崎岖,其间山路数十里,由于梧州在二十世纪初期“没有完整的陆路交通……道路皆为羊肠小道……道路修在断岩绝壁之下,洪水到来道路即被阻绝”[5] 。这条线路运输的艰难可见一斑,也因此在六堡河水路仍然通畅的时候,难以成为大宗六堡茶外运的首选线路。但六堡河水路中断之后,这条线路就成为六堡茶外运的主要通道,并一直延续至上世纪70年代末六堡镇至梧州的公路修通为止。
沿着这条西江水道输出的六堡茶,在沿途各地的民间饮用十分广泛。晚清小说家吴趼人在其作品中就提到了女子李婉贞流落肇庆,在一家庵堂里病倒,庵堂主持妙悟看了后说,“这是昨夜受了感冒了……你赶快拿我的午时茶,煎一碗来”[6] 。据考,午时茶以红茶或黑茶为底,加以广藿香、苍术、连翘、厚朴、柴胡、防风等药材配制而成,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食积等症状 [7] 。 这与六堡当地沿用至今的民间药茶偏方异曲同工。
“茶船古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
大量的六堡茶经由“茶船古道”到达广州港后,沿“海上丝绸之路”,对港澳、东南亚,乃至北美地区大量输出。这段输出线路始于晚清,它几乎与清末时期中国对南洋和北美地区的劳工输出同时衍生。
由于晚清过后,大量岭南籍的华工“下南洋”或到北美地区谋生,具有文化认同感的六堡茶,作为这些华工的日常饮品,也被带到了东南亚和北美地区。这一时期,六堡茶对东南亚各地的出口量达到了一个高峰。根据资料统计,出口方向主要面对东南亚的广东海关,在1858年输出茶叶,就已经达到了24293800磅(约合10932吨)。进入二十世纪初期,广东海关每年输出茶叶都超过1万吨,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输出到南洋和北美地区的六堡茶,而外输华工随身携带离岸的六堡茶更是难以统计[8]。另据记载,1935年,广西出口六堡茶类茶叶达到1128.95吨,是广西茶叶出口最多的一年[9]。而这个出口量还未包括那些直接经广东口岸出口的六堡茶。
大规模的出口所产生的高额利润,令大批广东和港澳地区的茶商深入六堡镇合口街,设庄收购茶叶,然后将六堡茶装箩沿“茶船古道”运至广州,再出口港澳。
香港不是六堡茶透过“茶船古道”外销的终结点。在香港分装打包后,更多的六堡茶装船飘洋过海,直达东南亚与欧美各国。
此时的六堡茶成品有块状、砖状、金钱状,广州和港澳地区的茶商多以“四金钱”等商标命名出售的六堡茶[10]。而对于散茶,茶商们则直接分装入箩,投以记录该类茶叶信息的“内飞”,再“打唛”(上标签)出售。二十世纪90年代初,香港就有10多家专门负责进口的“头盘”茶叶商,另有140多家批发的“二盘”茶叶商,还有10多家专营加工和制成六堡茶的“洋庄”,专门将六堡茶出口东南亚和欧美等地。陈茶商和“洋庄”从内地购进大箩装的六堡茶,重新拆分成小包装,并冠上各自的商标,然后再就地销售或出口。
当时东南亚和北美地区的六堡茶消费群体多为下层劳苦群众,耐泡、味浓、消暑解渴是这个消费群体的基本要求,售茶的港商就常以“陈六堡”、“不计年”作为商标吸引顾客。
由于东南亚地区消费者对六堡茶的认同和喜爱,时至今日,六堡茶对该地区仍然保有良好的输出基础。自2007年以后,六堡茶在港澳和东南亚市场地区的销售一路走高[11]。据统计,到了2013年,居六堡茶出口前三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是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新加坡[12],而梧州直接对东南亚地区的六堡茶出口量,2012年已经接近3000吨[13]。
近年来,随着欧美和日本地区消费市场对六堡茶的保健功能的认识,六堡茶对这些地区的输出也出现了上升势头。
由此可见,六堡茶的对外输出,与“茶船古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密不可分。即便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西江茶叶水运没落以后,公路铁路运输依然沿着这条线路运行至今。
如何在当前“一路一带”的战略背景下,对这条 “茶船古道”进行重新认识、重新探访、重新提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注释:
[1]、[2]《清史稿•志•食货(五)》(赵尔巽 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3]摘自《中国茶讯》1951年第二卷第7期 (苏海文 撰),上海中国茶讯社(1951年版)。
[4]《劫余灰》第八回 (清•吴趼人 著),选自《吴趼人小说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摘自《广西一览》(广西省政府 编撰),广西人民出版社(1935年版)。
[6]《劫余灰》第十一回 (清•吴趼人 著),选自《吴趼人小说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7]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版)。
[8]《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英•班思德 编),选自《海关总税务司统计科资料》(1931年汇编)。
[9]《广西年鉴》第三回,广西省统计局(处)编(1940年版)。
[10]《中国六堡茶》(彭庆中著),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
[11]引自《2013全国六堡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梧州市六堡茶协会(2014年联合发布)。
[12]引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广西农业厅、梧州市农业局统计数据。
[13]据梧州进出口检验检疫局2013年汇编数据。
责任编辑:傅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