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2016-11-26孔芳
孔 芳
浅析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孔 芳
本文以《浅析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为题,重点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带给高中老师启发,提高老师的讲解水平,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修养。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语文作为我们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工具,在我们的当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却并没有完成我们应该完成的任务。相反,我们在教育过程当中将原本该生动有趣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工具。的确,一直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好多老师眼睛只注重分数,一门心思的看中所谓的“知识点”,让学生将时间浪费在枯燥的试题中,却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融入社会。上课中,老师忽略了语文所携带的文化内涵,忽略了语文对人心灵的陶冶,忽略了语文对我们未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基本上被题海消磨殆尽,学习语文,只是为了考一个高分数,从而忽略了语文对我们情感的真正的熏陶作用。改变当今的语文教学现状迫在眉睫,但我们又不得不面临尴尬的现实:被应试教育所迫害的语文已经失去了自身真正的作用,语文被边缘化、被放逐早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就算这样的情况,语文依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目前,高中语文是学生最不重视的学科之一,更不要说使学生能深刻的理解语文的深刻文化内涵,仅仅单纯的满足应试教育都不一定能做到。
今天,针对当今高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口语表达能力
无论社会怎样飞速发展,教辅工具怎么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无论时代怎么变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依然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名语文教师最突出的特点。只有卓越的口才,才能营造出良好的上课学习氛围。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及应该学会引经据典,对于古代的诗词歌赋更应该如数家珍,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诵。老师应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更重要的一点,老师应该充满幽默细胞,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学生们思想新潮,更愿意与老师是朋友的关系,那么幽默,就是这种友谊的催化剂了,当然老师要区分幽默与搞笑的区别,作为老师,偶尔的幽默,会为课堂带来乐趣,可以把课堂搞活,但搞笑就有点卖弄的感觉,有伤大雅。最重要的一点,老师的语音,音调应该有激情,那种蓬勃生命力爆发出来的激情。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老师能把对文学的激情传递给学生,那么学生能不喜欢上文学么?关键在于老师语言的感染力。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就不妨表现出正气凌然的感觉,语言要饱含感情,不仅要表达对他们深刻的哀悼之情,对于她们蹈死不顾的勇气的钦佩;对于当局的无耻行径的愤怒;对于民众的麻木的无奈与怒其不争的愤恨!
二、对于教材的合理利用和把握
如今的教材更加偏向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们不仅应该认真理解书中的内容,认真学习,自己应该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国外的名人传记、专业前沿知识、古典小说,哲学方面,成功人士的不平凡之路等,因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的主体,教与学是互相并存的。所以合理的听从学生的意见,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教育活动,同时还增加了他们的自学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可以促进他们自身文化的提升,因而我们老师更应该注意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正如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三、注重学习的过程,淡化卷面分数的影响。
应试教育毕竟是我国的国情,但我们应该尽量把分数看轻,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语文不是一门用分数来衡量的学科,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不是为了让他们得到卷子上的分数,所以在语文测试中,尽量减少标准化试题,应该选用一些考验学生文学素养的开放性试题,不在乎分数,只在乎你的思路,你自己的想法,把学生解放出来,让他们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分数,而且为了自己心灵的成长。例如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老师不评论对错,让学生自我评价,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我体验一把做老师的感觉,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能动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啊。
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高中语文教学中,除了需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本内涵,更要明白其中蕴含的作者的丰富情感和寄托的东西,从而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例如在学巴金的《小狗包弟》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理解文章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深深愧疚之情,更要通过文章学习巴金勇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同时培养自己的反省忏悔意识。我们要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与自己的思想联系起来,带动自己的内心的想法,从而更深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情感。
[1]高剑.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2]周香.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一中东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