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英语翻译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11-26汤君丽

长江丛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双语基础知识

汤君丽

本科英语翻译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汤君丽

国内英语本科翻译教学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翻译理论知识和技能完成英汉双语互译的工作。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忽略翻译基础知识的培养,翻译知识的讲解缺乏宽度和广度。本文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探索合适的解决办法以此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翻译教学 教学过程 方法 教学质量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高校兴办了英语翻译本科专业。随后,逐渐形成本硕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十三五”规划纲要“一带一路”提出“五通”要求,这些社会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国际化人才的参与。实现“五通”需要语言铺路搭桥,这就意味着大量需要具有扎实英汉语言功底、熟练掌握英汉语言技能和英汉交际能力的各类翻译人才。面对社会高速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对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即使高校本科英语翻译教学历经了十几个年头,社会用人单位仍然发出感叹:“我们认为中国的翻译人才确实比较匮乏,这是我们翻译公司从事翻译业务近15年的切身体会。[1]”这反映出我们的社会对合格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量有增无减。同时,不是学英语的人就会翻译、懂翻译,也不是学翻译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翻译。所以,为了实现培养合格英语翻译人才的目标,翻译教学的质量是重要环节。

二、目前英语翻译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实践及忽略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主流翻译课堂采用译文对比教学,即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堂及课后翻译练习,批改学生的翻译作业,随后进行课堂对比和讲评,学生则被动接受老师的“标准答案”,因此养成依赖老师解决翻译问题的习惯,忽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翻译实践性强,没有大量的翻译实践,翻译能力很难取得进步。正如罗伯特·B·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所说:“正在的能力都是依靠自己学习获得的。[2]”很多教师也忽略了这一点,所以未能在其教学计划中涉及实践练习的安排。

(二)只讲重难点而忽略基础知识的培养

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翻译时,只强调翻译关键词和长难句型,殊不知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词汇和简单句式都无法准确地翻译及表达出来。这导致学生将“when”、“before”、“after”等译为“当……的时候”,“在……之前”,“在……之后”时,译文出现了很重的翻译味。所谓“翻译味”:就语序而论,则是在汉语中运用英语语序,传达的是英语的风格信息,因而使读者产生不伦不类的语感[3]。这使得学生的译文质量一落千丈。还有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的双语基础知识积累也非常重要。比如:“Henry David Thoreau”官方译本是“亨利·戴维·梭罗”,但是由于“David”常见译本是“大卫”,学生若译为“亨利·大卫·梭罗”,就犯了常识性错误。熟记官方通用译本,也是属于基础知识。然而,翻译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将知识面面俱到,所以尤其需要教师在教学计划中有所体现。

(三)知识讲解缺乏宽度和深度

翻译除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外,还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讲解不能局限语言层面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建构一个知识面。所以,一名合格的老师是讲知识点,一名优秀的教师则是讲知识面。比方说,词汇讲解“aluminum can”(易拉罐)时,除了拼写和读音外,还应联系其知识背景:“aluminum can”由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叫ERNIE.C.FRAZE(艾马尔·克林安·弗雷兹)的人于1959年发明的。有些英语地区的人也称之为“tin can”,不管是“aluminum”还是“tin ”,西方人更注重它的材质,而汉语并没有将其译为“铝罐”,这就是一个思维差别。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学生体会思维差异而带来的语言表达差异。同时,对社会常识性知识也有了一定了解。

三、高质量翻译教学的特征

基于上述教学环节所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在翻译课堂教学中作出适当的调整。Colin Campbell& Hanna Krysewska 指出:“教师应该有三种角色:积极参与者,帮助者和资源,语言把关者。[4]”因此,教学应体现在以下四个特征。

(一)注重英汉差异对比的学习

这个可以细分为词汇、句子结构和语篇的对比。英汉思维不同,所以出现词句不对等时,学生的翻译问题也就频频出现。比如:“It is said that…”译为汉语口语表达“据说”,但书面语则是“人们说”或者“人们认为”。又比如,汉语表达习惯多用动词,英语表达习惯多用名词。所以,汉语“我支持你”翻译为“I support you”不存在语法问题,但是更加符合地道英文思维的表达却是“I give you my support.”因此,教师在课上要系统讲解英汉语言的差异性,同时要求学生课下进行平行文本的阅读对比去体会和思考这些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双语语感和积累地道的表达。

(二)注重课堂讨论的锻炼

培养学生个人的思考能力,学会合作翻译和讨论式的学习方式,不断进行翻译实践训练,领会和感悟翻译的点点滴滴。翻译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的翻译知识和技能通过内化,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的翻译综合运用能力。这种内化的过程是需要学生通过讨论、通过思考才能实现的。因此,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交流中学习知识和锻炼翻译能力。

(三)注重项目式翻译的训练

采用项目翻译训练是为了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对翻译的要求。正如Kiraly指出:“译者不是一个孤独地坐在打字机后的语言隐士,被一堆堆布满灰尘的书包围着,他应该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和职业的行为网络之中。[5]”因此,项目翻译模拟了社会真实的翻译工作流程:在既定时间内利用自己的翻译技能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利用网络工具等进行翻译理顺、互校、审校和排版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翻译任务。通过长期的实战演练,既能提高学生的翻译综合能力,又能培养了他们的工作适应能力。

(四)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翻译是一个“理解-重构-表达”的过程,涉及汉语双语转换、汉语双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常识和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翻译课堂能教给学生的是双语语言基础知识和翻译技能,而跨文化知识的培养是需要学生在课外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翻译实践进行积累的。所以,教师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是非常的重要。

四、结语

翻译是一项专业技能,需要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到达“信”、“ 达”、“ 雅”的标准。纽马克(Newmark)曾指出:“要想通过教学让某人成为出色的翻译家就像企图通过教学让某人成为语言专家一样的困难。你所能做的只是给学生一些启示,一些实践……作为教师,你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提高水平。[6]”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教学职责所在。除此以外,一个合格的翻译人才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而这些品德也是能从教师课堂的言行举止和教学态度中学习到的。因此,教师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上好每一堂翻译课,才能为社会输送用得上的、合格的英语翻译人才。

[1]李子木.中国翻译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EB/OL].http://www.chinatranslation.net/fanyixinwen/ default26648.shtml

[2]罗伯特·B·西奥迪尼,闾佳译.影响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Colin Campbell& Hanna Krysewska . Learner-Based Teaching [M]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2.

[5]Kiraly,D..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2000.

[6]Donald C. Kiraly, Pathways to Translation: Pedagogy and Process[M].The Kent University Press,1995.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双语基础知识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巩固题精选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