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中晚期景东作家群述略

2016-11-26何等红

长江丛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道光家政

何等红 潘 妍

清代中晚期景东作家群述略

何等红1潘 妍2

清代景东文教兴盛,出现了戴家政、程含章、刘琨等名誉乡里的大诗人,也有罗大任、曹鹤鸣、吴诒沣、谢遇清、黄炳堃、侯应中等一批文化先贤、历史名人,他们奠定了景东人的精神气质。本文对这个作家群体的生平和著述做一简要述略。

景东 作家群 述略

景东县地处云南省西南中部,东依哀牢山,西傍澜沧江,南诏国时期是南诏与婆罗门、波斯、阇婆、勃泥、昆仑等古国的贸易重镇①,因景东属南诏国银生节度的置所,故而又有银生古城的美称。明清之前,由于地处西南边陲,是人们印象中的化外之所,文教并不兴盛。不过随着云南明清时期儒学的大发展,景东在清朝中晚期获得了发展良机,结出了丰硕果实。据不完全统计,自清代乾隆年间起,景东共走出刘崐、刘体舒等4名进士,114名文武举人,贡生近300人。其中有四省巡抚程含章、晚清云南五大诗人之一戴家政及罗大任、曹鹤鸣、吴诒沣、谢遇清、黄炳堃、侯应中等一批文化先贤、历史名人。这些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大多兼文人与政客双重身份,读书之余大多有诗文唱和,并有文集留世。清中期以程含章、戴家政、刘琨等人为代表,形成了一个儒学文人群体,他们互相勉励,惠及后学,大多有诗文存世。近代学者赵藩称程诗“诗如珠玑”,戴家政为云南诗坛“奇男”。帝师刘琨据袁嘉谷《滇绎》卷四中称“崐书盖赵退庵之匹,世屡称之”。晚期以景东同知黄炳堃为中心,创建“稻香吟社”、“绾翠画舸”、“不户轩房屋”等琴、棋、书、画学社,召集近城文化名流及胡琴爱好者亲自讲解经文、诗歌、词赋,操练传授胡琴技艺,景东文风大开,形成了一大批本土诗人。这个群体一直影响到民国时代。晚晴诗人侯应中就是在这些学社中成长起来的。景东的儒学群体由于不断的影响着后来的儒学士子们,形成了特殊的边疆地域文学群体。

学者蒋寅也曾谈到过“文学史发展到明清时代,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地域性特别显豁起来,对地域文学传统的意识也清晰地凸显出来。理论上表现为对乡贤代表的地域文学传统的理解和尊崇,创作上体现为对乡里先辈作家的接受和模仿,在批评上则呈现为对地域文学特征的自觉意识和强调。”②景东文教的氛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程含章、戴家政、刘琨三人代表的就是先辈作家,后继者更多的是接受和模仿,不断的强化这种自觉意识,形成景东独特的地域文学、地域文化。下面将对这些作家做一个简要的生平述略。

一、戴家政

戴家政,字子政,号有亭,1793(乾隆58年)年生于景东文井镇戴家营村,家道殷实,以诗书传家,自小便有良好教育熏陶,早年有《自励》、《自藏》等诗作存世。1816年即嘉庆21年,24岁的戴家政中乡试举。在明清时期,考中举人以后就有有了做官的资格,可后补官员。道光6年(1826年),34岁的戴家政依“举人知县铨补”规定,被派往湖南候补知县。道光10年(1830年),任湖南永兴县知县,后任常宁县知县。道光18年(1838年)辞官归景东老家,结束了仕宦生涯。为官任上,据《景东县志稿》载:“历任湖南知县,居官勤慎,操守廉洁。”《湖南通志》载:“戴家政,景东人,道光中知永兴县,兴学育士,士林德之。署辰溪多所兴建,常设铜钲堂前,民有冤抑,许不时击钲以闻。调常宁,训士以礼,士贫不能应省试、礼部试者,多资送之。”《永兴县志》载:“戴家政,字子政,云南举人,道光十年官永兴县,风范端严,加意教育,接见士人必以礼法相绳,先前书院田租,由官经管,吏多侵渔,嗣继发文绅管,膏火奖赏,至今称道。”③由以上材料可见,短暂的仕宦生涯并不影响戴家政成为一个好官,他操守廉洁,重视教育,体察民怨,义助举子。在《邑候戴父母家政德化碑序》等文章中,老百姓称呼他为青天、父母,希望继续留任。晚年隐居乡里,贫困交加,靠友人接济,不过诗人仍旷达不羁,卒年不详。

与短暂的官场生活相比,戴家政被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他的诗名,有嘉庆道光年间云南五大诗人之一的美誉。一生写有《吾庐集》、《师山集》、《蠖庵集》、《停云集》、《毋自欺集》、《弹剑集》六卷诗集,1843年,51岁的诗人把它们连同《集句》一卷、《试帖诗》一卷,合编为《酉蜓诗集》。近人赵藩对其诗作曾有评价“蛟螭蚯蚓杂深潭,与我周旋作我甘。目论漫须嗤宋格,扶余伪霸亦奇男”,戴诗宗宋人之调,甘美有余,算得上是云南诗坛的奇人。

二、程含章

程含章,又名罗含章,据《清史稿》载因祖先帮助官府捕杀当地强盗,害怕惹祸上身,故而改姓罗。后在广东巡抚任上,经道光皇帝允许,又改回姓程。字月川,1763年(乾隆28年)生于景东县锦屏镇左所营,《清史稿》有其本传。1792年乡试中举,嘉庆六年即1801年,朝廷从经过三科以上而没有考中进士的举人中拣选知县,程含章被分到广东,任代理封川知县。嘉庆13年(1808年)因歼灭海盗有功,先后调任广东化州和连州的知州,第二年奉调代理雷州海防同知。嘉庆17年(1812年),升任粤北重镇南雄直隶州知州。嘉庆24年(1819年)后补为惠州知府。后历任山东衮沂曹道、山东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因提出“欲治河南,必以治(黄)河为先务”的见解,受到道光皇帝赞赏。同年升任广东巡抚,又到山东巡抚、江西巡抚任上。道光4年(1824年)程含章“召署工部侍郎,治直隶水利”,陈治理水利上疏道光皇帝,正式任命为工部侍郎。第二年改任浙江巡抚,因病请求辞官,未许,调往山东任巡抚。道光7年(1827年),因弹劾浙江巡抚刘彬士不称职,降为刑部员外郎,次年改任福建布政使,后“以病乞归”。道光12年(1832年),70岁病逝于乡里。

程含章一生宦海沉浮,四海为政,足迹踏遍大半中国。为官任上清廉自奉,“爱民洁己”,《清稗类钞》载:百姓称呼他为“罗青天”。同时其也精通文墨,有道德文章

传世。主要有《读鉴辨正明论述要》、《江右集》、《岭南集》、《续岭南集》、《中州集》、《程月川集》等书。晚年程将《岭南集》和《续岭南集》重新编次,加上后来新作,辑为诗四卷、文十卷、公牍四卷,定名为《月川未是稿》梓行问世,并写有《程罗氏瞻族义田记》一卷,后人收入《景东厅志》。程月川先生遗集(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刻本)重刊序中钱用中曾评价说④“顾求其勤勤恳恳,视国事如家事,视民事如己事,道德、学术、政绩、文章无一不优”、“先生之政绩与其道德、学术、文章,在吾滇乡先贤中,实应首屈一指”。诗歌成就较高,原刊朱序(朱桓海的序)称“诗文皆本性情而出,而真气行乎其间。……盖据事直书,自道已经,不假缘饰。其质朴、沉厚,自今合辙。至有时变化,若荟萃诸家而得其神似,亦月川之本色,非学步邯郸,识者自能辩之耳。”原刊刘序(刘大绅)称“皆风人比兴之遗,非笺注殆不得其解。月川之诗至是,为大变矣”、“区区上马杀贼,下马草露布,无足道哉。若月川者,使当大任,名业何遽在古人后”,民国赵藩在其《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论滇诗六十首》对其也有很高评价。

三、刘琨

刘崐,字玉昆,号韫斋,1804年生于景东县曼等乡曼等村人。道光22年(1842年)中恩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元年(1851)后,历任湖南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鸿胪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顺天府尹、太仆寺卿、江南正考官、文渊阁直事、湖南巡抚等职。刘琨曾在辛酉政变中被当成肃顺的党羽加以革职,后查明还其清白,继续任官。在湖南巡抚任上,以年迈多病请求辞官,后寓居长沙,诗酒为伴,不问政事,在厅堂上悬挂铭文:“凡有人求于我者,皆使我求予人者也;因人之求而求人之求,而我失其为我也,可不戒哉”。光绪11年(1861年)逝于长沙。刘琨为官清廉,不徇私情,做人耿直有气节,颇多赞誉。

刘崐虽官至帝师,仍勤奋苦读,并写的一手好字,《滇铎》载曰“工书劲厚,得鲁公意,时人以比钱南园。”鲁公指的是大书法家颜真卿,钱南园指的是云南清代大书法家。其也最喜钱南园的书法,在湖南期间,曾多方搜求钱氏遗作,刻成《钱南园遗集》。刘琨所存文章并不多,后人搜罗其从咸丰元年到光绪八年的奏稿八卷,编为《刘中丞奏稿》。

四、黄炳堃

黄炳堃,字笛楼,别号迂道人,道光12年(1832年)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邑城一个书香门第的古琴世家。少年时代在各地任幕僚,也曾东渡日本,黄家祖上是岭南琴派的代表人物。光绪元年(1875年)随云贵总督刘长佑到云南,后于光绪14年(1888年)任云南景东知县,后任腾越同知。他曾于光绪十五年(1889)、十八年(1892)、二十四年(1898),三次连任景东直隶厅同知,他在位十一年,是在景东任县官最长的人。其精于琴,对诗古文辞、考据学及金石书画都很精通,曾取嵇康“抗心希古,任其所尚”之意,著《希古堂文集》,共10卷,还有《南蛮竹枝词。顺德温肃在其《希古堂文存·序》中说:“谓先生之襟抱之高,固也。即以诗论,随境生意,因物赋形,要以适如题分而止”。光结30年(1904年)卒于任上,享年72岁。黄炳堃在为官任上,大兴文教,引一时风尚,在景东创稻香吟社,在腾越(腾冲)则创办书院,还主修过腾越县志。

五、曹鹤鸣

曹鹤鸣,字九臬,号兰崖,景东县文井镇清凉庄人。与程含章一起为乾隆己酉(1789年)年举人,曾任山东蒲台县知县,调署武定府,后辞官归乡里。博学工于草书,善诗文,民国《景东县志稿》集录其诗词四十五首,著有《兰崖诗钞》一卷。曾捐款修建县府清凉桥和锁水阁,名誉乡里。

六、侯应中

侯应中,字谏廷,号丙鑫。清同治11年(1872年)生于景东县城西街。据《侯氏家谱》载候氏祖上为江西抚州府人氏,明世宗时移为景东卫所及通判署教读,后几世定居景东,功于文教,为县府一大家族。侯应中自小丧父,赖母含辛抚育。8岁入学,刻苦好学,常列于榜首。后参加童子试,获优学禄,受到郡守黄炳堃、儒学教授张平山的重视被召入开南书院。光绪二十年(1894年),年仅20岁的侯应中遵循先人的足迹,设馆教学,从事教育事业,取馆名“韵泉山房”。后任景东直辖厅学务学董,宣统元年(1908年)参加科考“已酉科选拔进士”,中进士第,派官四川直隶州通判,但因侍奉老母,得官不仕,毅然回乡。民国时期被选为云南省第一届省议会议员,继任景东县高等小学堂校长。晚年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完成了22卷民国《景东县志稿》的修撰。1933病逝于乡里,享年6l岁。侯应中一生孜孜不倦,功于桑梓文教事业,曾是稻香吟诗社和绾翠舸画廊的骨干力量,善于诗文,主要留存于《景东侯氏家谱》四卷。主编的《景东县志稿》一书重视文教事业,仅文志篇就有三册,收集景东古诗词500多首,其中有景东籍作者35人,外籍作者17人,为后人研究景东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七、谢遇清

谢遇清,1912年出生于景东锦屏镇董报村。自幼聪慧,三十岁补禀生,37岁乡试第11,后赴京中参加“大挑”(乾隆17年(1752)定制,不中的举人,由吏部据其形貌应对挑选,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每六年举行一次)一等,历任广东阳山、长宁知县。为官清廉,多善政,有小包公美誉。后因积劳成疾,于咸丰5年(1855)8月26日卒于景东老家,刘琨曾撰有碑联:磊落光明其人如玉,和平乐易与物皆春。

八、罗大任

罗大任,名腾云,号敬庵,光绪元年(1875)出生于景东老苍彝族山寨,家庭贫困。后入附近私塾就学,才思敏捷,县府考试一等,以优禀身份入大理深造,后由入省书院就学,入四川一带游学,增长了见识由于个性及家境,一直未能做官,1916年在县城创立了第一所彝族小学,取名同仁馆,后应侯应中的邀请,参加了县志的修撰,1937年因病去世,享年57岁。

清代中晚期的景东人才辈出,文教一时为盛,除以上所列诸人外,也有其他一些文化先贤,如会泽人丁绩,1924年10月建立了景东第一所中学:景东初级中学;还有安徽桐城人吴诒沣的景东《开南山水二十四韵》组诗。以上8人中,有些有专门诗文集存世,有些只有少数的作品存于《景东县志稿》,但正是由于他们所塑造的文化环境奠定了景东的地域文教,地域文学。

注释:

①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J].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108.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文学研究所卷<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J].方志出版社,2007(202).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景东文史资料>(第1辑)(第1版),1998:(12)173.

④程月川先生遗集,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刻本.

[1]张文勋主编.云南历代诗词选[J].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陶应昌编著.云南历代各族作家[J].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3]黄桂枢编著.新编思茅风物志[J].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56~158.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景东文史资料第1辑、第2辑、第3辑、第4辑、第5辑、第6辑、第7辑、第8辑等>1998年版.

[5]陈占标.黄炳坤和他的古琴家族[J].江门文史,第29辑:1995.

[6]清史稿[J].中华书局,2005.

[7]思茅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思茅地区志[J].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8]景东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景东彝族自治县志[J].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9]民国·侯应中纂修<景东县志稿>成文出版社二十三卷,民国12年石印本.

(作者单位:1.普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普洱学院人文学院)

何等红(1983-),男,甘肃平凉人,普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及云南地方文化;潘妍(1984-),女,普洱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道光家政
农嫂进城——家政行业状态观察
一道光
坚守与创新
2019年国家级家政服务政策盘点
2019年省级家政服务政策盘点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云南:家政诚信平台在昆明试点
中介型家政O2O企业价值链优化策略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瘦身TIPS,在夏天瘦成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