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族声乐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2016-11-26许晖
许 晖
试论民族声乐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许 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声乐艺术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不仅推动着本国多民族的声乐艺术发展,而且在世界艺术发展中也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梳理历史、总结经验、整体把握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有助于给现代的声乐艺术工作者提供一些养料,使他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发扬民族化的传统,培养出更多优秀文艺工作者,并使中国声乐艺术真正地成为世界声乐艺术的一部分。为中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民族声乐 发展 世界 多元化
一、我国民族声乐的概念体系
我国的声乐艺术是从远古时期简单、朴素的声乐萌芽开始的,虽然那时候的声乐艺术是与舞蹈器乐为一体的,但紧贴生活实际。之后就出现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也是最早的声乐歌唱家秦青、韩娥。秦青的“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韩娥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歌唱佳话至今都在流传着,这足以证明,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高超的歌唱技巧。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歌唱特点地方性强,各民族的歌唱特色鲜明,而且各地的歌唱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对比,有的也加入了地方方言在歌唱艺术当中。唐朝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声乐艺术更上一个台阶,从七步乐到十步乐,囊括着我国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精华。很多人都有着这样一个误区,认为民族声乐在近现代才形成的,那么我们古代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史去哪了?那么我国宋元时期的杂剧,明清时期的戏曲、京剧又属于什么呢?我们来重新划分一下民族音乐的范畴,只要是我们本民族的音乐,传承着本民族音乐精华的声乐艺术都是民族声乐,从远古时期的萌芽至今未曾间断过,一直在一步一步的发展着。
二、打破唱法的划分,建立中国民族声乐体系
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迅速,且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1984年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把声乐艺术分成了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流行唱法),这就出现了“土”“洋”之分,认为本民族的是“本土”唱法、民族唱法,从国外传来的美声唱法是“西洋”唱法,因此还出现了“土”“洋”之争。
民族声乐的演唱主要讲究的是韵味,各民族的韵味都有鲜明的特色。科技在进步,时代也不断在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虽然演唱方法提高了,演唱形式美化了,但演唱内容还是我们本民族的,演唱韵味更是传统的。殷秀梅老师的《我爱你塞北的雪》虽然是借鉴的美声演唱方法,但从语言和歌颂内容来看又何尝不是我们伟大的民族声乐艺术呢?古今中外,我们一直在追求美的声音来表达情感,只要是好的声音、科学的发生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我们本民族声乐艺术当中,展现出本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东方声乐的魅力。
三、对民族声乐现状的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的固定表演形式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了,反而对荧屏上的老套文艺表演产生了视觉疲劳,近几年的选秀节目掀起一阵又一阵波澜,专业表演者也一直在追求着创新。作为大学一线的老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总结、引导声乐艺术走向一个新的时代。要想推动民族声乐与时代共同进步,要想推动民族声乐走向世界,必须在大学建立合理的、健全的声乐教学体系。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好的声音、有特色的声音,拓宽视野,推进声乐教育的发展,重新建构我们未来声乐审美去向,而不是照着模子去打造“千人一嗓、万人一腔”。
(一)现阶段民族声乐教育的问题
(1)民族唱法“千人一声”现象。近代我国声乐教育取得的教学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依然存在着很多弊端。声乐初学者把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划分得很清楚,因而也在寻摸着自己到底适合唱美声还是适合唱民族,而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追求传统的美声唱法,学生在演唱时把声音唱得很厚就会得到老师的认同,可学生的声音条件并不是这样的,这厚实的声音是做出来的,虽然听起来很像意大利传统的美声效果,可学生唱着并不舒服,唱大作品时这种做出来的声音就更难去驾驭了。有多少老师和学生一直追求着模仿并不适合自己声音,本来声音条件好的也因为去模仿而失去的声音的本来特点。“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局面更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现在人们都在反映,唱美声的不都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吗?歌唱演员都是按照标准的模板打造出来的。如果不看视频,只听音频根本不知道是谁唱的。
(2)教学理念:以西方美声唱法为标准依托为导向。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到中所使用的大部分音乐教材以及音像资源等都是西洋的,而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也基本都是西洋音乐,较少涉及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久而久之,就会给学生带来一种错觉,认为只有西洋音乐才应该是正统音乐,至于中国土生土长的戏曲、民歌等都不是正统音乐,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于是,中国传中国这些多元化的声乐艺术都是可以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但由于我国的声乐艺术不像西方那样形成了高度的理论概括,缺乏完整的话语系统,而美声唱法传入以后,我们就贬低了自己悠久的声乐文化价值,其实,中国的传统民族唱法博大精深,很值得去我们去研究。
(二)中国好声音对现代声乐教育的影响
近两三年“中国好声音”这一选秀节目越来越吸引观众的眼球,不得不说这档音乐秀节目很具特色,导师们要选中的学员不是从整体来打量的,他们看中的只是学员的声音。而被选中的学员们的声音都各具特点,辨识度很强。导师也会在学员特有的声音条件之上加以指导,使之更放光彩。在声乐教育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借鉴这种教唱方式,模仿不会给歌唱未来带来任何可能性,只会埋没声音条件好的人才。创新、挖掘自己的特色才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好声音的举办给声乐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它的表演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也在感染着观众对独特声音的要求。通过“中国好声音”这个窗口个性的、独特的演唱与表演更受到观众的青睐,被观众所接受。而我们的声乐课堂更需要开放、创新。不一定传统的就是绝对的,观众审美品味的提升需要我们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去改革、去创新。这一点对声乐初学者更重要,首先要确立审美标准,并非一开始就要走传统路线,要找出适合自己的路子,利用自己的声音特点再加上科学的训练方法,未来的声乐舞台上会更加绚丽多彩。
四、民族声乐的改革措施
(一)民族声乐艺术不容忽视
我国地域辽阔,艺术文化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声乐绚丽多彩。新疆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玛、纳西族的白沙细乐,还有汉族的戏曲、京剧、民歌、山歌小调等洋洋大观,这正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我们应该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繁荣我们民族声乐艺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音乐的传入很多本民族的音乐被纳入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意味着很多曾经繁荣过的声乐艺术现在已经后继无人,这种现状不容乐观。
(二)发扬民族声乐艺术的具体措施
首先,应该大力普及民族声乐知识,增强发扬民族声乐艺术意识,我们意识到,我们本民族的声乐艺术是我们的祖先不断学习、研究、改良的智慧结晶,并通过祖祖辈辈流传下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发扬我们本民族的声乐艺术,而不是只顾着崇洋媚外,确忘了本。我们血液里流淌的都是我们民族的元素。再次,加强民族声乐的科学研究,整理出一套科学的、完整的、与世界接轨的、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理论体系。要想整理出这样一套完整的声乐理论体系,民族声乐知识是前提、是基础,必须深入了解传统的声乐历史、深入了解各个民族声乐艺术的特色所在,发挥其长,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赋予民族声乐新的时代性,使我们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能走出去登上世界大舞台,让国外友人一听不管是从声音还是从语言、韵味就知道这是中国的声乐,而且还非常的科学。第三,发挥各个民族的固有特色,在各个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改良、创新,专业院校到民间采风,把最正宗的民间民族声乐艺术带到课堂上,再进行总结,传承下去。师生在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工作中共同研究共同进步。活跃各个民族的声乐艺术,使五十六个民族的声乐呈现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状态,以此来发扬、繁荣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但发扬我们民族的声乐艺术不仅仅局限于歌唱者一方面,还在语言、文学、美学、艺术学、表演学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声乐本来就是一门综合艺术,我们不能狭隘了它的范围。作为教育的传承者,我们更应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
五、结语
声乐本就是一门被不断探索、研究、求新的艺术,如今在经济全区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形式下,我们要紧跟时代脚步,声乐艺术也是如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声乐界迎来一个新的挑战,我们不仅要与世界接轨,还要突出民族个性。电视荧屏展现个性的歌唱表演节目《我是歌手》与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吸引着观众们的眼球,对声乐演唱又提出了新的高标准,声乐教学工作更有待提高和完善。《中国好声音》节目突出了每位歌者的个性,这值得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我们的声乐课堂更需要突出个性,开放。我们努力构建出一个声乐教育体系的理想蓝图,有待我们去努力实现,但教育工作又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我们在进步中不断探索。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灿烂的声乐文化更是可贵的音乐素材宝库,民间传统唱法源远流长,我们民族声乐有这样丰厚的资源,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更要突出民族个性,求同存异,相互扶持,百花齐放,形成我们中国的民族声乐体系,并以新的姿态与世界声乐艺术相接轨。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本文系2014年河北师范大学第14批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