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雄词人的心境困惑
——赏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2016-11-26苏禹臻

长江丛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建康归隐首词

苏禹臻

英雄词人的心境困惑
——赏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苏禹臻

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意识,字里行间洋溢满腔报国心,又于细微处流露淡淡的忧伤,总体呈现出豪而不放的特征。这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自始至终展现了“断鸿声里英雄泪”的矛盾心境,体现了南宋时期爱国词人的整体命运。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赏析

词,作为诗的别体,既代有诗抒情言志的特征,又较诗的音韵更强,往往读之朗朗上口。词兴于隋唐之际,盛于两宋之时,尤其南宋时期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大批词人。辛弃疾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豪而不放,气势宏大,格局高远,总是洋溢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既吟山河、又叹人生,是豪放派词作中情感较为细腻柔媚的代表。这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既展现了斗志难酬的悲愤,又不乏对年华将逝的慨叹,展现了词人复杂而矛盾的心境。

一、矛盾心境赏析

整首词分为上、下两厥。上半厥写景,下半厥抒情言志,是南宋词作的典型代表。并且整首词自始至终洋溢满腔爱国豪情与哀叹人生的悲情,展现了词人的矛盾心境,正是这首词赏析的关键之处。整首词展现了三重矛盾心境:

第一重:时间与生命的矛盾

秋是诗词作品中常用的时间描述用语。在这首词中,上半厥描写秋色无际,表明了一年之际已入暮色,展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压抑与惆怅,他感叹时间逝去,而自己却没能有所作为;下半厥接连运用了“流年”“风雨”和“忧愁”等词,除了进一步深化内心情感外,也为接下来“树犹如此”这一句慨叹做好了情绪铺垫,以树来展现生命老去的无奈,“树犹如此”这一句词人内心的潜台词是“人亦如何”?词人感慨的是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但内心志向还未得申,便产生了时间与生命的矛盾心境。

第二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词的上半厥写“落日”“断鸿”和“游子”等词,展现了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词人自南下归宋以来,已有数载,远在北方金地的亲人则始终未得再见,此时的游子之情表面上是指自己漂泊在外的心境,延伸之意则是寓指南宋作为故国的一个游子应当回归中原、收复山河,这无疑是词人的理想;而下半厥写“西风”“季鹰未归”和“羞见”等词,一语道破现实的无奈,山河未还、家乡难归的窘境。这是词人着力展现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境。

第三重:出仕与归隐的矛盾

上半厥写“吴钩”是古代一种宝刀,展现了词人戎马生涯,也是词人报效国家的真实心境写照;下半厥写“红巾翠袖”“英雄泪”大有壮士断腕的悲壮豪情,展现了词人欲归隐的心境。归隐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志向之一,尤其身逢乱世,不被重用或不愿为朝廷所用,便行归隐之事。此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将词人慨叹流年逝去与壮志成灰的矛盾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矛盾心境形成

所谓“文史不分家”。要深入剖析一部词作,仅仅从文字表面解读是远远不够的。在这首词作中,虽然上文从三个层次解读了词人的矛盾心境,但要更加深入地体会词人的矛盾心境,还需要结合词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词人的成长经历、个人遭遇来剖析这种矛盾心境的形成,从而更加深刻地体味词人的创作心路。

(一)社会环境影响

这首词写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是词人二度任职建康时所作。此时距词人南下归宋已过去十余载。当时与词人一同南下归宋的文人志士很多,但并不被朝廷重用,也很难融入朝廷的核心圈子。并且当时宋高宗并不想收复北方旧山河,很多文人将领空有满腔热血、忠君爱国之心,无奈报国无门,只得惆怅终生。这首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所创作出来,深刻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凉。这种个人志向与社会环境的错位,是促使词人矛盾心境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个人经历影响

在南宋文坛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都是一位别具性格的词人。他的作品中所洋溢的爱国主义情怀,固然与其重逢乱世有一定关系,但也与之个人成长经历密不可分。辛弃疾生于山东济南历城县。他出生时这一地区已经被金人占领,成为金国管辖的汉族地区。虽然辛弃疾的祖父在金朝为官,但他自幼生长的环境中满眼都是金朝统治者对汉族百姓的蹂躏,这些不堪经历反而使他时刻不忘自己是汉人的事实,少年之时多次参与北方抗金运动,立下恢复中原的鸿志,并于23岁归宋。但回国后的他虽然历任各地方官员,但受南宁朝廷中党派排挤,始终未得重用,以至于斗志难酬、报国无门。因而,他的作品中既不失燕赵豪侠之气,又于细腻处多了几分惆怅与柔情。

辛弃疾素有“英雄词人”的美誉。在这首词中既有面对旧日山河的无奈,又有慨叹年华逝去的惆怅,展现了南宋爱国词人志向高远的情操,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赏析这样的一首作品,不仅要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矛盾心境,还需结合词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以及个人成长经历,逐层深入地分析这种矛盾心境的由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词中所展现的悲壮与豪放,才能体会词人“断鸿声里英雄泪”的痛苦,并对南宋时期爱国词人的境遇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作者单位:长春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建康归隐首词
草 原
丹江蓝里望故乡
车身漏水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措施
浅析PFMEA在总装车间生产制造中的应用
草堂归隐
神回复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天宫院
宋高宗的眼力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