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思想和杨朱的“为我”思想比较研究
2016-11-26杨晔
杨 晔
“以人为本”思想和杨朱的“为我”思想比较研究
杨 晔
“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众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深化了当代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宗旨。它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尊重人的个性特征,充分重视人的价值,从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道家的思想家杨朱提出了自己的“为我”思想,同样是对个人价值与个人自由的呼唤。
以人为本 杨朱 为我 无君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以人为本,既强调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同时又不否认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手段,历史就是依靠人并且为了人的人类创造活动过程。因此,以人为本就是既要使我们的发展为了人,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又要使我们的发展依靠人,使人们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首先创造社会发展成果,强调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通过发挥其能力而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现在,“以人为本”已经作为一个文化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类在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把自然界的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即使自然界和社会人化、人性化。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他们认为无产阶级要坚持上述价值理念,必须使人类从现存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而将来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则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以人为本”的内涵并不意味着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而是指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总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尊重人的生命。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价值,珍惜和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是尊重人类价值的首要要求。二是尊重人的利益和权力。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应该正确对待人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尊重、维护并正确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三是尊重人的价值。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协调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四是尊重人的人格。不能因性别、年龄、职业、民族、职务的不同,而辱及人格尊严,自觉地把完美人格的塑造与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以宽容心态对待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行为、不同的生活方式。五是尊重人的个性。个性是每个个体的象征与性格的凝结,是其人格、价值、尊严的体现。勇于表现自己而不过分夸张炫耀,勇于保持自己的独立与独特却不过分追求“另类”、“异端”。六是尊重人的自由。自由意味着自主而不放纵,平等而不是简单的均衡。自由意味着一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程度上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而不是单一的选择、狭窄范围内无选择的自由;自由意味着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自由意味着一定纪律下的自主性、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无政府主义。
从对“以人为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里面有着非常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这和杨朱“为我”思想中的主旨不谋而合。
杨朱是早期道家的一个代表人物,杨朱本人的历史,我们知道很少。他的名字,见于先秦各书里,也有不同。《庄子》里所说的阳子居,《吕氏春秋》所说的阳生,都是他一人。照传统的说法,他是春秋末老子的学生,也有说他是战国时人的。《庄子·寓言》中有一则故事,说杨朱南往沛地,老子西游于秦,二人在梁地郊野相退。老子途中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杨朱不敢辩白。到旅店后杨朱请问其过,老子闲告诫说:“你飞扬跋扈,矜夸异俗,谁愿与你相处?须知‘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的道理。”杨朱受教后,处世态度有极大的转变。据说他前住沛地时住旅店,主人迎送,先来的客人都避席而逃,烧火的人不敢当灶,人们都畏惧他的威势。及自沛而返、人们都与他争席而坐,杨朱不再矜夸,而混迹同尘了。这里讲的虽是寓言故事,未必是真实,但杨朱的声望在当时确实很高,其学说的影响也很大;《寓言》中杨朱的矜夸之态,大概是对他的学说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种反映。据孟子说,在他那个时代,“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刚归墨。”又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①所以孟子要奋起“距杨墨”。据此看,自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期,道家实以杨朱一派最显豁。杨朱比墨子稍晚,大约活动于战国初期。儒墨二家在春秋战国时代号称“显学”,《孟子》等书以杨墨并提,或许有些夸大杨朱之学,但在孟子时代,可信“杨、墨、儒基本上成鼎足之势。”②墨子之后,儒家思孟学派崛起之前,学者“逃墨必归于杨。”③
杨朱在当时学界引领风骚,其思想学说为当时人广泛接受,有其历史原因。春秋战国是一个军事兼并的时代,勇力强者争霸称雄,在战乱中生民的权益随时被侵夺,人性在各种诱迫中遭受践踏。时世不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很混乱,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何在污浊混乱的世道中安身立命?是使当时人深感迷惘的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墨子主张“兼爱”,只能说是善良人的善良愿望,正如《庄于·天下》所感叹的那样,“墨子虽能独任,奈天下何!”
杨朱的主张,主要就是以针砭墨学的立场而提出来的。据《淮南子·泛论训》说:
《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全性保真意味着维护人的自然真实本件,不以物累形即超拨于尘俗物欲之上,不受诱迫,这是杨朱的基本主张。他稍晚于墨子,提出一种与墨子完全相反的观点,要求人为自己活着,不为争雄称霸者所悬示的利诱所动,在尘嚣浊乱的时世中保持——个清醒而独立的主体意识,这使他的学说受到儒法两家的指责。
杨朱的中心思想,照孟轲所说的,是“为我”。他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韩非也说:“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机,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汉“阳生贵己。”(《不二篇》)阳生就是杨朱,贵己就是为我。杨朱不为天下之大利而拔胫一毛,则非通常所说的利己主义,他只不过要保持—个不受增损的自我而已。杨朱同样也不为自己的大利而取夺天下一毛,天下万物,苟非已之有,虽一毫而莫取,免得被拘缚,这也就是“不以物累形”之意。苟力己之所有,则一毫而莫失,这就是“贵己”、”重生”,《吕氏春秋·不二》说:“阳生贵己。”贵己是相对于贵名利物欲说的,与《老于》“名与身孰亲”的观点一致。作为一种价值观,贵己能使自己不成为社会异比的牺牲品,在中国思想史上,杨朱也许可以说是反异化的启蒙思想家。因为杨朱“贵己”,不贵君主之爵禄,不为统治者买命,所以孟子指责他“无君”,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④杨朱“轻物重生”,自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去和统治者作交易,以换取田宅爵禄;杨朱“无君”,便必也藐视君上的法度,既不受诱惑、又不受胁迫。儒法二家都排斥杨末的学说,原因大概在于杨朱所向往的是不以人占有人、人统治人的社会秩序。杨朱要复归于人性自然,他厌恶一切现实的和将要成为现实的强权政治、扭曲人性的社会秩序。自然与社会是人类所面临的一对永恒矛盾,杨朱肯定矛盾的前一方面而否定后一方面,这种观点是人性、独立人格从社会迷失中觉醒过来的一种萌芽状态。这样一来,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杨朱的“为我”思想和“以人为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两者都是承认和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中心,而且要把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立足的根本及最高的目标。
注释:
①孟子·滕文公下[M].
②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M].武汉:三联书店,1982:89.
③孟子·尽心下[M].
④孟子·滕文公下[M].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M].武汉:三联书店,1982.
(作者单位:成都学院)
杨晔(1981-),女,四川眉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