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平香山慈幼院在广西

2016-11-26刘丽虹

文史春秋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分院香山柳州

● 刘丽虹

北平香山慈幼院在广西

● 刘丽虹

北平香山慈幼院(以下简称“香山慈幼院”)总部1921年成立时位于北平香山静宜园,由曾任过国务总理、当时主持赈灾的熊希龄利用官款补助和赈灾余额创办,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李大钊、胡适、顾兆麟、张伯苓、雷洁琼、康克清、谢冰心等社会名流先后出任院董事会董事。香山慈幼早期是一家孤儿院,主要收留战乱时期的孤儿,后来发展成一家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女校、技校、校办工厂的慈善教育机构。1932年,熊希龄将家产共计大洋27.5万余元、白银6.2万两捐给了香山慈幼院。

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香山慈幼迁往广西桂林和柳州,创立北平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及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抗敌将士遗族及义童学校(后称“柳州香山慈小”,简称“慈小”)。

避战祸迁到桂林

为不当亡国奴,不使自己毕生心血付之东流,在北平沦陷前夕,熊希龄电召香山慈幼院三校幼稚师范主任张雪门来沪商议去长沙设分院事宜。尔后,熊希龄又电召慈幼院二校主任刘梦兰,请他遴选两位教员前往协助,拟条件成熟时全院迁往大后方,香山慈幼院二校事务课主任张子招和教师周仰岐应召前往。张子招等人从北平到天津乘船去上海,熊希龄亲自交待具体地点、路线、方法等。这时长沙亦不安全,张子招由上海经香港从越南绕道到广西桂林,查看第二备选院迁地。熊希龄原拟亲自去主持分院事宜,但不幸于1937年12月25日在香港逝世,由其夫人毛彦文主持院务。据毛彦文所著的自传体《往事》所述,香山慈幼院在广西创建了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香山慈幼院柳州小学部。

1938年2月,在广西省教育厅厅长邱昌渭邀请赞助下,香山慈幼院的张雪门、戴自庵、张子招和周仰岐等开办了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幼稚师范(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招初中毕业并在小学服务1年以上的学生(相当于今中专班)。1938年8月又增设一班,张雪门招香山慈幼院三校幼稚师范已毕业的学生来桂林办学,湖北籍毕业生李韵竹及同学好友李蟾桂、池宝华一起来到了桂林。二校音乐老师王玉虎(后改名王旭晨)、李福祯(后改名李凌云)夫妇也辗转来到桂林。这时学校已初具规模,李蟾桂、池宝华负责中心幼稚园,其他人服务于桂林分院。1938年秋冬时节,毛彦文来桂林视察,并与幼稚师范师生及幼稚园小朋友合影。毛彦文后与张雪门等商量在柳州建立一所小学校之事。

据《广西通志·教育志》记载,1938至1943年,广西省政府委托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招收幼儿师范班,前后共招5个班,每班学生二三十人。1942年,香山慈幼分院有92名幼师毕业生分赴交通发达、经济较富的县份服务。但由于当时幼儿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很低,相当多的幼儿教师被迫改行,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幼稚师范第二班的21名毕业生,到1942年也有不少人改行。

疏散到古宜丹洲建慈小

1939年桂林附近战事趋紧,广西省教育厅下令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疏散到三江县古宜(今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桂林分院只在古宜呆了几个月,后来迁到条件稍好的丹洲。

1939年5月1日,慈小的前身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小学部在丹洲成立,据香山慈幼院小学部第二任校长周仰岐所写的《本校史略》记载:本校的全称是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抗敌将士遗族及义童学校,简称“慈小”,柳州香山慈小是桂林分院的一部分。

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小学部由张子招任校长,周仰岐任教导主任,王旭晨、李凌云和李韵竹都在慈小工作。幼稚师范的学生全都迁来,但幼儿班的孩子只有免费招古宜乡当地的了。一时,街上跑的儿童全都进了幼儿园,白天街巷为之一空。周仰岐、李韵竹除负责小学部外,仍在幼师兼职。在丹洲两年,学校由当初的1个班14人很快发展到4个班130人。

丹洲乡公所对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迁来予以大力支持,协助租借当地多处民房、庙宇及会馆等供教学住宿。桂林分院幼稚师范设在闽粤会馆,小学部成立时借用丹洲武庙和龙王庙,幼稚班只有设在融江对岸的板江墟。期间,毛彦文还来丹洲看望在这里办学的师生。

但三江靠近湖南,地处偏辟,交通险阻,缺医少药,瘴气横行,不久,就有部分师生打起摆子(疟疾)。李蟾桂回忆说:“周仰岐老师对抗这种疾病,不服奎宁,发抖发冷前大跑步一阵,使满身出汗;说也奇怪,果见生效。他说这样的恶治可以吓跑摆子鬼。”

那时的丹洲虽比古宜条件好些,但经济落后,缺医少药,条件很艰苦。王旭晨老师的两个女儿及少部分幼童因患赤痢、脑炎等病死在丹洲。其中,大女儿王丽丽在死后第二天,她在北京时参加少儿图画比赛获得第一名的奖品奖状寄到了,这更令他们伤心欲绝。周仰岐多次感叹:“那时候的人一心办学,那么恶劣的条件,两个女儿都病死了,没有一个人说不干了要走的。”

1941年2月,毛彦文由渝飞桂,转赴丹洲视察。看到桂林分院经张雪门、张子招和周仰岐等努力,成绩斐然,深得社会人士之赞许,她高兴地与在丹洲的桂林分院全体,包括幼师、小学部、中心幼稚园全体师生合影,并与成立不久的慈小全体教师合影。因见这里交通不便,瘴气极盛,师生时有患病者,故计划将幼稚师范迁回桂林,小学部迁到柳州,并与当局磋商,请其协助。

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在广西一共办学近6年,却在丹洲呆了3年,1942年1月局势稍缓便迁回桂林。1943年,学校因经费困难,与广西省教育厅多次商谈皆无结果,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只有停办,学校交省教育厅接管。

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在广西6年中办了6个班,结业3个班,共培养学生100多名,按原计划已完成70%。这6个班结业后可完成和超过当年拟定的计划,为广西培养了学龄前的师资。当时广西全省99个县1市均有该校毕业生从事幼教工作,为广西的现代幼儿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桂林分院已交广西省教育厅接办,实际上战后香山慈幼院在广西的办学机构就剩下柳州小学部了。

应邀到柳州再发展

1941年春,慈小应绥署参谋长张任民及地方士绅相邀向柳州发展。初到柳州时,条件艰苦,连校舍也没有,安排在当时窑埠第四战区司令部旁边的一个破庙里,四五个老师及100多个学生居无定所经常搬迁,或在山野破庙,或在山洞里上课,还要时常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时恰逢柳州政府举办小学生学业比赛,全县40多所学校都参加,比赛结果是慈小名列第一,震惊了柳州教育界。时任民国柳州第35任县长萧劲华这时才知道原来桂林分院小学部竟设在一座山野破庙里。在萧劲华协助下,慈小搬进柳州环境最好的市中心柳侯公园。

因师资优良,管理完善,教育理念先进,成果显著,原本仅收孤儿及黔桂边区少数民族贫困子女的慈小,自费学生激增,学校向地方政府积极争取经费和土地,获得柳州地方人士的支持。

1941年8月,由县参议会、县政府、商会等热心教育的团体和人士组成建校委员会,在柳州南鱼峰山以西柳邕公路旁的狮子山脚下批了5亩地兴建校舍。

1941年底,部分校舍建成,师生们欢天喜地地从柳侯公园搬到狮子山下的新校园。学校在柳侯公园呆了近1年。

慈小到1942年就增加到7个班,到1943年又增加了幼稚班(幼儿园),全校学生400多人。有热心家长于1943年春季开学后慷慨捐赠新建楼房1座,到秋季时就又能增加2个班,使学生总数达460人,且能满足70多人的学生住宿。同时,建校委员会又筹拨巨款兴建大礼堂1座,以解决学生的团体活动和大型集会问题。到10月底礼堂将竣工时,承建柳州机场的第七工程处来商借礼堂暂作办公之用,条件是代建楼房1座,但直至1944年初,机场未能如期竣工,于是工程处又捐建教室两座。这时,学校除儿童图书馆尚缺,校舍基本齐备了。

1944年6月,日军为打通华南由湘北南侵。县政府令学校提前放假,慈小于6月30日放假,向丹洲趋避。后因日军被阻于衡阳,局势又似稳定,学校即返回柳州,于9月1日开学上课。此时学校有12个班546人,教师21人。但开学仅几天,终因战事日趋恶化而停课紧急疏散。9月17日下午2点,在疏散途中汽车抛锚于广西一个叫欧峒(音译)的地方时,校长张子招因病逝世,当时只能做个标记,草草埋藏。在9月27日夜袭中,慈小校舍新楼中1弹,10月1日留守的老师们最后一批离开柳州。到1945年1月初,经步行3个月始到达战时陪都重庆。学校同仁们为生计,只有分别踏进其他学校或机关以谋生计。这期间,周仰岐由毛彦文介绍在中华慈善总会一类部门做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举国欢庆,大家都在做着即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的准备。但因此时交通不便且经费无着,只能暂缓行期。

1946年春,毛彦文莅渝,嘱周仰岐尽快经贵阳来柳视察。同时,柳州专员莫树杰及各机关首长已组成复校协进会,函促周仰岐迅速来柳。

周仰岐于1946年4月1日回到柳州,看到当时校舍全部由粤桂公路工程局和湘桂黔铁路局借用,经向各方接洽,收回校舍,修复费用也有了着落。遂于4月11日飞渝,向院方报告,并与王旭晨老师协商复校事宜。很快,前来柳州进行筹备工作的先遣人员王旭晨、邱建中、李凌云等人均先后到达柳州。筹备了4个多月,修复费用除联合国救济分署拨助200万元(旧币,下同)外,县府拨助50万元,湘桂黔铁路局捐助100万元。略事修理校舍,勉强于8月20日复课并摄影留念,由周仰岐任校长,李韵竹任教导主任,王旭晨老师负责总务,计开7班,学生320多人。

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在抗战胜利后交省教育厅接手办理并易名,总院派来老师,张雪门等回京,慈小于是更名为“香山慈幼院柳州小学部”。张子招校长病逝1周年时,北平香山慈幼院总部召开大会隆重纪念。周仰岐在慈小稍一恢复即于1948年7月派人迎回张子招遗骨。由于张子招无子女,故在慈小校内隆重安葬其遗骨,并建子招纪念亭和子招基金以志纪念。直至1950年迎接北京香山慈幼院总部来柳视察的韩、李二位老师时重漆大门上校名,改名为“北京香山慈幼院柳州小学”。1952年,周仰岐带着失妻之痛和一双儿女与其他北京来的老师回京。

1953年慈小改为公办,更名柳州市柳邕路一小,“文革”时期,子招亭毁碑失。2000年,柳邕路一小基建时发现张子招遗骨,查证后由柳南区教育局拨款2万元人民币重新安葬于柳州月山公墓,并立碑纪念。

众师生追忆柳慈小

当时的校长周仰岐,1947年被广西省政府聘任为省立柳庆师范的教育辅导,任命书原件今存柳州市档案馆。这说明,慈小不但在柳州,甚至在广西都是有影响的学校。

那么,慈小在柳州师生的眼里是怎么样一所学校呢?

据当时在慈小校任教的市一中退休教师杨道藩回忆,学校复校后,向社会招生。学校的教学环境当时是最好的,教师有北京来的,所以学生很多是有钱人家的。一到六年级各1个班,还有1个幼儿班。在校生300多人。学生平时穿校服,很整齐。由于时局动荡,物价不稳,学校的学费一般都是用米来计算,慈小每学期的学费为两石白米。

杨道藩还保存有一张香山慈幼院柳州小学校成立9周年纪念全体师生暨校友的合影,照片摄影日期为1948年5月1日。由此推算,慈小应是1939年成立的。

另据相关史料,1946年初,湖南籍革命音乐家易扬于1947年初到慈小教任,除教音乐外,还编印了3期《儿童歌曲》,解决了当时中小学生严重缺乏音乐教材的问题。

柳州市财政局原局长张春良曾是周仰岐校长爱人李韵竹的学生,而且与周仰岐的侄女周维玲、周维均也是同学。朱承宗、杨明仙、吴荣森都是香山慈小的学生。曾就读于香山慈幼院桂林幼稚师范的麦素珍现已年逾九十,在桂林曾见证过周仰岐与李韵竹的师生恋。

据杨明仙的回忆,由于周仰岐在当年“打老虎”运动时被隔离审查,李韵竹一时想不通就自尽了。在她自尽的第二天,周仰岐的问题搞清楚也解除了审查。

柳江县教育局退休干部卢艳华是当年与周仰岐和李韵竹有密切接触的学生之一。1943年,李韵竹还没有与周仰岐结婚,她领养了一个名叫刘敏漕的孤女,李韵竹让卢艳华与刘敏漕结成对子互相帮助,二人便成了好朋友。1944年初,卢艳华高小没有毕业就去考更高一级的学校,1951年她结婚时请了周仰岐和李韵竹来喝喜酒,夫妇俩还与老师合影,遗憾的是这些合影在“文革”时期被一场大火烧毁。回忆起自己进慈小的前后,卢艳华说进该校除了可在防空警报响时进狮子山洞里学习,更是因为该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比较好。当时的校长周仰岐要求学生准备好几样东西:一是油灯,因为空袭警报响学生就进入山洞继续学习,而油灯就起着照明作用;二是写字板,到山洞里学习时没有课桌,写字板放在腿上可以当课桌继续学习;三是小板凳,也是为了进山洞学习时能坐,板凳和写字板都是交钱到学校,由学校统一制作;四是备一把小锄头,学生们课余时间在山下的空地里种菜,既解决部分供菜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

2010年4月5日,周仰岐的儿子周维铎、孙女周凯苏及爱人,另一位原慈小教师王旭晨、李凌云的女儿李平和女婿回到柳州寻旧,并到月山公墓祭奠张子招。但遗憾的是,至今未找到李韵竹的墓葬地。

猜你喜欢

分院香山柳州
北京香山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游香山
探秘霍格沃兹分院式
来听,分院帽之歌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旗袍秀——旗媛淑院福清分院揭牌
柳州老年大学校歌
香山二老
大型公立医院联办分院药剂科管理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