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习主席“心中的牵挂”
2016-11-26姬建民
文/姬建民
为了习主席“心中的牵挂”
文/姬建民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这一句话,特别表达了习主席对贫困地区与困难群众的挂念以及对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期望。读来不止令人感动,更有一种责任意识与必胜信念充溢心头。
习主席的“牵挂”体现了对困难群众的深切关爱。习近平曾深情表示,“自己在农村插队的经历,让我对贫困群众有天然的感情,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心里更惦念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习近平自从政以来,都十分重视扶贫工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是他常说的一句话。十八大后,他多次深入基层村镇考察调研扶贫开发情况,连续三年“新年访贫”,盘腿坐在困难群众家的炕上,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体现了对困难群众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的深情。习近平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就谈到,“我们要满腔热情做好民生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扶贫开发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今年的新年贺词,又特别表达了他对几千万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牵挂。这既袒现了习近平一心为民、夙夜在公的伟大情怀,也以自身的言行阐释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无疑,也为我们如何重视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树立起光辉的榜样。
习主席的“牵挂”指明了我们奋发努力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受历史、自然、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扶贫开发依然任重道远。目前我国尚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而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意味着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要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既是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和最艰巨任务,也是为了习主席心中的“牵挂”而必须奋发努力的目的。现在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夺取扶贫攻坚战胜利的冲锋号也已吹响,可谓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朝着习主席的“牵挂”和指明的方向,积极努力地全面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已经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习主席的“牵挂”需要我们苦干实干、激情工作。“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极为艰巨繁重,喊口号喊不来,搞形式更是劳民伤财,需要的是苦干实干、激情工作,攻坚克难。“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正如习近平强调的,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还应看到,扶贫开发不是某些部门某些人员的事情,而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切实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社会合力。既要群策群力、各尽所能、力所能及地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又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才可能尽快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习主席对扶贫开发的“牵挂”,使我们做有表率、干有方向、信心倍增。勠力同心、夙兴夜寐、攻坚克难,全力打赢扶贫攻坚战,此正其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