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楹联中“通感”的应用

2016-11-26

对联 2016年12期
关键词:联语通感林则徐

●程 健

通感是在文学创作当中经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格,也叫做“移觉”。它是指在描述某一事物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者运用其它手法,将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等感觉充分调动起来,使它们相互沟通、交错,彼此融合转换,将本来表达A种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B种感觉,使词语创设的意象生动、清新,避免了落入俗套,往往能于陈词中翻出新意。这种修辞在古典诗歌中很常见,在现代诗文创作中更是被普遍运用。在楹联中恰当地运用通感,可以大大开拓创作空间,增强表现力。

在联语感情表达上,我们追求的是自然不着痕迹,太过直白的情感表述,反倒失去吸引人的感染力,有道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要留给读者以思考想象的空间,同时读者的思考便是对作品的再度创作,有了这个过程,才会引起读者共鸣,才会彰显联语的生命力,作品才会是佳品。

例如林则徐禁烟被谪戍新疆时曾撰联:“伏波铜柱无颜色;少保金牌有哭声”。林则徐是我们所钦慕的民族英雄,在这一联中,把他眼见山河破碎的悲痛,朝廷软弱使自己功亏一篑的愤恨在这十四个字之外宣泄了出来。“伏波铜柱”,取典于马援,喻指中国的领土、边界,林公便借视觉“无颜色”把疆土沦于敌手,而国无悍将御之的愤恨蕴藉其中。“少保金牌”是没有声音的,但通过“移觉”,人们似乎听到了它的哭声,“金牌”使岳飞直捣黄龙成为幻梦,如今一道圣旨也使林则徐自己的誓言化为云烟,不哭何为?透过听觉——“哭声”,让人们对这位老英雄的遭遇寄予无限多的同情,对无能的清政府执鞭以笞。综观全联,无一字言情,而情感无处不在,不坦露情怀于独白表象,内涵外延于其中,这就是通感的妙用所在!

无论哪种文体,都在追求词语简练,意蕴含蓄深刻,即所渭“言有尽而意无穷”,尤其是楹联,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创联者有非凡的创作功力。这时候,恰当而巧妙地利用“通感”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方法。

董其昌有联云:“客渚含兰思;寒灯照雨声”,下比的“照”是表现视觉的词,但此处却用来表现声音“雨声”,感觉上的移换并非逻辑上的混乱。全联一共才十个字,但其中的孤旅客愁展现得淋漓尽致。“寒灯”营造了孤寂的氛围,“雨声”会添愁苦情绪,这两个意象是表达这种特定的感情的适当的事物,但如何把它们连接起来呢?作者用了一个“照”字把视觉与听觉融合。寒灯照的不是雨,是心灵;雨敲的不是窗,也是心灵。两者便有了契合点,心里是可以有一盏寒灯照的,它会泛出孤苦的光辉。这样一来,下比五个字中,通过移觉,把作者本人从联中淡出,却添进了丰富的内在情感,料想不同境遇的人,读到此联,肯定会有不同的感悟吧!

通感在楹联创作中,可以起到丰富情感、利于表达,使联语生动、意象清新、活泼的作用。当然,在创作中运用“通感”,还要根据不同的人物事态、特定的环境、特殊氛围等等客观情况采用相应适用的手法来表现内心世界,灵活施术,不可一概而论。

猜你喜欢

联语通感林则徐
通感修辞很美妙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切瓜分客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
杨文仁连环画《林则徐》选页
青藤书屋联语探疑
联语小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