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语文
2016-11-25黄集伟
黄集伟
化、日常化让学界乌烟瘴气,“官僚化、行政化、衙门化”日益加剧。
「那些待在白色区域里的人类不生产数据」 来自“好奇心日报”消息,语出作者朱凯麟介绍一款“逃离信息覆盖”APP:“最近,荷兰设计师Richard Vijgen制作了一款新的应用White Spots,帮助我们发现世界上不被网络覆盖的地方……Vijgen希望,通过这款 APP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即‘连接,是一种新的地理现象。对那些待在白色区域里的人类而言,他们不生产数据,我们也无法搜索到他们,如同21世纪的百慕大”……这位荷兰设计师的产品同时也是一件行为艺术吧?有时,躲在“信息百慕大”里,就能逍遥10分钟、避难半小时?
「奥运废」 来自微信公众号“旧少年”推荐,语出英国《每日邮报》有关被荒废奥运场馆专题报道。“奥运废”一词也被用指所有奥运遗留物。作者说,里约奥运会结束了,“但愿它不是每举办一次,就在地球上多留下一片废墟,或者,一座昂贵的纪念碑。”
「在那块土地上已是鲜花遍地」 来自译者术山编译分享,讲述“我”拍摄外婆晚年生活的故事。外婆离世后,“我和我的家人将外婆的骨灰带到离科萨托不远的山上,这里曾是她最喜欢的地方……几个月后母亲寄给我一张照片,在那块土地上,已是鲜花遍地”……转述这个告别生命故事的美很难,可那美依旧令人期许莫名。
「洗稿」 网络熟词,新近评家王路在一则快评里重提该词。所谓“洗稿”,“就是写不出文章时,拿一篇,照它的意思,改改措辞,颠倒一下顺序,写上自己的名字。措辞变了,顺序颠倒了,你不能讲,文章是抄的”……学者杨早撰文称,“洗稿”也分不同款式,比如他最近遭遇的“洗”,径直就是“隔段抄”,洗?来不及啊,直接“粘”吧。
「身处同一个城市却熟视无睹地擦肩而过」 来自网媒极客公园报道,讨论作家郝景芳荣获2016雨果奖,《老道消息》的“老编辑”认为,“我们目前社会中的不同阶层‘没有被物理隔离,而是熟视无睹地擦肩而过却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分处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将来虽然身处同一个城市,却熟视无睹地擦肩而过’”……当我们从五环外出发去二三环上班,如是“擦肩而过”每天都在经历。
「隔群如隔山」 来自品玩网推荐,语出作者盛威文章,谈及“表情包”简史,作者认为,“‘隔群如隔山’,在同一个时刻,你的同学群里可能正在用暴漫表情包斗图;你的同事群里大家都在用葛优躺表达身体被掏空了;而在你的亲友群里,姨妈姑父们在用举杯、玫瑰花和红色立体字互相表达祝福……表情包可以说是一种当代的成语。作为一种象征隐喻,表情包背后也有对应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梗”,人们看到一个表情包时就会自动脑补其场景,弹指之间便完成了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流过程。”
「社恐低自尊」 来自煎蛋网推荐文章“为什么有人从来不点赞”,语出网友大士留言。讨论社交媒体“点赞”文化,网友岂不美哉认为,渴望被赞美像精神鸦片,犹如“表扬依赖症”,而网友大士则坦诚从不点赞是因为罹患“社恐低自尊”……这个合成词应是“社交恐惧症”+“低自尊人格”的叠加压缩,在这个社交亲密度、粘合度、在线度高度发达的年代,“社恐低自尊”人群已足够多?
「隔壁班的班花班草对你嫣然一笑」 来自作者翔神文章,文章讨论的“微信朋友圈亲友反目”话题:本来我生活在北京,你生活在上海,因为空间上距离的限制,我过得好与坏对你一点都没影响。但是有了朋友圈,你就能感受到,他比我过得好太多了,我没有幸福感”……这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话题,它与捆绑式社交有关,其“残酷”让作者一再感喟“熟人社会”夕照般的温存:“人们的社交范围就那么小,幸福感莫过于中午食堂大妈多给我打了点饭,隔壁班的班花班草对你嫣然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