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说》别白说

2016-11-25王新娟孙云帆

大学生 2016年19期
关键词:立命白岩松知识分子

王新娟+孙云帆

炎热的夏天,

三联韬奋书店地下一层水泄不通,

白岩松《白说》读者见面会在此举行。

下午1点30分,

白岩松来了,

比原定的时间提前了半小时。

和从前一样,

一双普通的黑皮鞋、黑色休闲裤、简约的T恤,

时不时紧皱的眉头和黑框眼镜下那双小而犀利的眼睛透着敏锐。

《白说》是近15年来在白岩松在各个场合的演讲及与公众的深入交流,涵盖了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虽然去年9月就已上市,但一年来,热度有增无减。

“我姓白,所以这本书叫《白说》。其实,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该叫《白说》。”他认同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箴言。在后记里,他这样解释“白说”的含义:“思考可能无用,话语也许无知,就当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敲一两下鼓,拨三两声弦。更何况,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有碎片没知识,有知识没智慧

白岩松台风稳健、侃侃而谈,现场观众一片安静、听得入神。他以实体书店的重要性作为开场白,围绕知识分子时代与智慧分子时代、开卷是否有益以及中国人过去是否读书三个小话题娓娓道来。

最后是提问环节,一个女青年举手:“白老师,知识转变成智慧怎么看?您觉得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知识才会尽快地转变成智慧。”

白岩松苦笑:“每个问题都透露着这个时代的密码,‘怎样成为、‘尽快 ……其实,路很长,无法尽快。”他神情严肃地再次重申这一观点。

他说,互联网时代,知识不再稀缺。像谷歌、百度、知乎这样的知识分享型产品层出不穷。信息共享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知识,但其实是一个碎片知识接一个碎片知识。碎片知识不等于真实的知识,也更不能转化为智慧。他认为,从知识分子到智慧分子的转变绝非易事,智慧分子应当具有洞悉社会、勤于思索的批判精神。

在他眼中,知识分子的智慧,一方面是人生的、学问的智慧;另一方面,是让社会、让时代变得更好的一种责任上的智慧。否则,知识分子就不能够名副其实。

白岩松讲到,今年3月份,他与著名道学泰斗陈鼓应老爷子见面,陈老先生叹息,现在的人,是“多识少智”,而古人,是“多智少识”。

说到激动处,白岩松再次紧皱眉头,提高了嗓门:“你说老子、孔子他们,知道地球是圆的吗?埃及在哪儿?万有引力是什么?都不知道。于是逼迫自己仰望天空去寻找智慧。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咋没见着中国后来有几个人把老子和孔子拍死在沙滩上呢?”

他调侃,古人仰望星空,我们低头刷屏。“你看现在我们有多少人手机像手铐一样牢牢把人栓死,稍微有闲暇时间你就下意识的往这儿(手机)去。”

“现在是读无用书的好时代”

又一个女大学生举手:“什么是好书?好书在生活中如何转变成智慧?”

他调侃:“你是后来不好意思才用了‘智慧这个词吧,潜台词估计是‘怎么才能派上用场。”

白岩松说,在他10岁之前,《新华字典》就是最好的书;20岁之前,则是《朦胧诗选》,而30岁前变成了《曾国藩》,30岁之后则是参透人生哲理的《道德经》。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自己认为最好的书籍。

他说,大学生们总会为出国、考研、考证忙的不亦乐乎,实用性的书籍能帮助他们“实用一时”。“人一辈子不可能总是这样阅读,我觉得应该多去看一些‘无用的书。”

今年两会,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白岩松提出了全民阅读立法的立案。有人质疑,这个时代,大家不爱看书,这并不是全民阅读推广的最佳时机。他反问:“中国人以前看过书吗?50年代不是刚消除文盲?80年代你问问你姥爷、姥姥看书吗?是不是依然只有少数人?”连珠炮式的“白氏”疑问再次表明了他的立场——现在就是推广全民阅读的最好时代。

其实,在白岩松看来,读书的时代刚刚开始。“吃饱了,穿暖了,吃出糖尿病了,高血压了,你问问中国人是不是开始跑步了?然后是不是开始读书了? 因为你得先让他吃饱。你让他饿得乱七八糟的还嘱咐少吃点减肥,她稍微有点气力就去抽你。”探讨着严肃的话题白岩松不忘夹杂着自己的白氏幽默打趣,台下也是笑声一片。

最后一课:安身

现场举手的“白粉”应接不暇,当然,年轻人依然是互动环节的主力。有个刚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问白岩松,他身边有很多同学踏入社会工作后有着各种各样的抱怨和不如意,想请白岩松支招。

他喝口水,从刚刚讲述全民阅读的滔滔不绝与兴奋之中抽离出来,语气缓和了很多。“其实每个人都不一定很开心,人说负面情绪就像感冒,叫‘精神感冒,隔一段时间就会感冒,你别让它器质性病变成抑郁症等等就行。”他的话中带着诚恳。

这几年,白岩松在自己的“新闻私塾”东西联大中带了几十名研究生,学生从北大、清华、人大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中选拔,每月一课,学制两年。在“新闻私塾”中,他的最后一课总是在讲“乐趣”。他反复强调,用乐趣安身,用事业立命,“安身”要在“立命”之前。“不能安身,又拿什么立命呢?”他反问。

“问问你的同学们,工作不开心,兴趣多吗?”他拿着话筒,目光注视着提问的小伙子,“老想着一门心思就想往上爬,那不行。”

身为央视媒体人,白岩松平日工作繁忙,每周一到周五晚间主持评论的《新闻1+1》让公众了解时事政策、突发事件以及公共话题的最新动向,在国庆、申办冬奥以及奥运会时期也没有空闲。可这并不妨碍他广博的兴趣爱好。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总结“白岩松=私塾老师+古典音乐发烧友+体育迷+段子手+……”因为酷爱足球,他甚至用自己喜欢的球星的名字“巴蒂”作为儿子的乳名。

谈起自己的爱好,白岩松顿时放松了起来,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他告诉大家,平时喝茶、跑步、听音乐、看电影都是自己钟爱的事情,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他透露,自己前几天刚刚听完法国著名大提琴家富尼埃的6张集子。在《做点无用的事儿》中,他大谈自己对跑步的认识,“跑步累得是腿和脚,但是心和脑子都缓过来了。”他如是说。

“如果你没有任何的乐趣,无法安身却天天想的是如何立命,那你怎么可能开心,怎么可能压力不大呢?”说到这里,他笑了。

猜你喜欢

立命白岩松知识分子
立足传统 立命时代——贺绿汀声乐作品创作研究
白岩松:传统媒体面对冲击不必焦虑丢内容被抛弃
白岩松错了吗?
苍茫朝圣路 立命以安身——鲁枢元文学跨界研究略谈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文化的安身立命之我见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