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为本:从“喜欢”到“需要”
2016-11-25金一民
金一民
【关键词】儿童为本;“喜欢”;“需要”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7-0075-01
“儿童为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我们需要警惕这种观点的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唯儿童”的现象:认为儿童喜欢什么,我们就应该给他们什么;小学生活应该是快乐的、轻松的……学生一有压力、一有挫折,就会毫无原则地质疑学校、质疑教育。
事实上,儿童所喜欢的,很多时候只是感官上的浅层次体验。比如不少孩子对于兴趣的选择,有的在于形式的新奇,有的在于能够获得外在奖励、博得大人的欣赏。因此在儿童的发展中,需要专业的力量、成人的力量去引导。我们要尊重儿童、基于儿童,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味地迎合儿童。我们要有儿童般的心灵,但更要有成人的头脑。我们不仅要蹲下身来对待儿童,我们也应该站起身来展现成人的力量。相比于“儿童喜欢什么”来说,“儿童需要什么”既体现了儿童立场,又体现了成人和专业的价值。虽然一词之异,但内涵大为不同。
如何防止“唯儿童”现象?如何在儿童成长中展现成人的力量、专业的力量?关键在于对儿童的研究和认识,在于正确把握“儿童”与“教育”的关系:儿童生命成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第一,从生命的本质看,儿童需要的应该是“基于儿童的教育”。首先,我们要能够“看见”儿童。这是一个涉及观念的问题,心中没有儿童,你就看不见儿童。其次是“走向”儿童。这是一个涉及立场的问题,你看见了儿童,但你是选择远离儿童还是走近儿童,这非常重要。再次是“走近”儿童。这就需要爱心,你缺乏爱心,你就走不近儿童,你只能远远地看着他们。最后要“走进”儿童。这就需要智慧和能力,也就是要提高我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发展我们的专业素养。
第二,从生命的质量看,儿童需要的应该是“为了儿童的教育”。就是说,我们要研究儿童。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哲学、第一专业。我们喊着“学生第一”的口号,事实上“儿童”在不少教师的头脑中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不是活生生的具体的儿童。“为了儿童的课堂”就是要求我们研究儿童学习的特点、规律,他们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要求分析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头脑中已经有了什么,需要给他们什么。
第三,从生命的发展看,儿童需要的应该是“儿童发展的教育”。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促进儿童发展,这更多地体现教师的作用。二是儿童自己发展,这更多体现儿童的主体性、主动性。在我看来,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第二层意思更加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用明天的观点来审视今天的教育,让儿童自己成长,这才是专业眼光中儿童所“需要”的。
(作者系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