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6-11-25冯方
冯 方
“互联网+”视域下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冯 方
随着当今中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思维”的浪潮势不可挡,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然而,据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仅仅将其视为娱乐工具,有效利用率极低。如何对大学生使用自媒体进行有效引导,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占领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网络制高点,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借助自媒体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设想。
“互联网+”;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一、“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群体自媒体使用现状
2015年3月“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由“互联网+”,变为“+互联网”,一个加号的位置反映出互联网思维可以提升传统产业的供需结构。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要有“互联网+”思维,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与互联网时代特征相结合原则,努力探索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赢发展之路。
“We media”自媒体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自上而下”的新闻传播模式,人们从单纯的新闻“受众”转变为“受众”与“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正以燎原之势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开来。2014年新浪微博“势如破竹”般占据了微博市场的半壁江山,2015年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其市场份额明显领先。目前,大学生对自媒体的关注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关注度。自媒体与大学生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对其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心理健康、行为和群体存在方式等多方面存在影响。[1]
二、自媒体是网络时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自媒体“微工具”是互联网时代伴随着软件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信号的高度覆盖,个人用于接收和传播新闻、分享心情、沟通交流所使用的工具软件的总称,它们成为最受“90后”大学生追捧的沟通交流媒介。在移动社交软件喜爱度市场调查中,微信的支持率为78%,手机QQ为67%,新浪微博为55%。对大学生而言,自媒体“微工具”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软件,而且是便捷高效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在众多自媒体工具中,对大学生吸引力最大的非“微信”莫属。以三峡大学为例,学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2.3万人,笔者针对全校16个学院各年级发放问卷2800份,收回2620份。据调查,在三峡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使用微信、微博等微工具的比例分别为98.5%、92.5%、94.5%;“平均每四个小时刷新消息”的人群比例三个年级分别为88.7%、84.1%、80.4%,其中42.4%、33.6%、31.2%的学生更是处于“随时更新”的状态。无论是从覆盖范围,还是从更新频率来看,“90后”大学生对于自媒体的依赖程度呈逐年递增趋势。[2]
据了解,自媒体备受青年大学生群体追捧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其一,资费便宜。微信语音对讲功能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异地语音对话,节省了大量长途电话费和漫游费。其二,实效性强。微博微信的消息平台随时更新,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通过互联网实现及时的“人人共享”。其三,沟通方便。通过微信,你可以与陌生人相互认识,加为好友,让沟通无处不在。其四,功能强大。微信手机端支持语音、视频、图片的实时收发,让娱乐无所不能。
三、自媒体是网络时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要选择
尽管当前在高校校园“微”风尽吹,自媒体的拓展范围和速度与日俱增,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大学生自媒体使用上存在诸多弊端。
(一)消息的可靠度不高
经调查发现,大一、大二、大三分别有76%、76.3%、62.3%的学生认为目前他们所使用的自媒体平台消息的可信度不高,对部分新闻消息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如何在自媒体“海量”信息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成为了摆在大学生面前的头号难题。
(二)工具的使用效率不高
当被问到“通常,你选用自媒体的主要用途”时,66.5%的受访新生选择“与朋友交流”,二三年级学生中做此选择的人也高达57.6%和56.5%。而选择“获取资讯信息”的分别仅占22.4%、28.4%、31.7%。这说明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工具”大部分都仅仅局限于“沟通交友”功能,而这仅仅是自媒体众多功能中的一种。“95后”大学生过分关注其“聊天”和“朋友圈”功能,而忽视其作为工具对于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功能。
(三)宣扬主流意识形态的利用率不高
当今中国,各种社会思潮正通过互联网对我国公民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群体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同化”,特别是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西方普世价值等利用网络传播方式更为广泛,作用机制更为隐蔽,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立足网络阵地,打好主流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性战役,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植根于广大青年学生心中,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长期课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76%的在校大学生使用自媒体解决娱乐的问题,很少有学生依靠它解决思想的问题。鉴于此,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如何有效的让学生粘合度最高、使用率最高的“微工具”为我所用,占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斗争的高地,值得我们深思。
(四)引导学生成才的有效性不高
依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我们梳理出在校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四个困惑:第一是“我要去哪儿”的方向问题;第二是“我要怎么去”的方法问题;第三是“走自己的路去”的方式问题;第四是“迷路了怎么办”的方位问题。而这些问题当前单纯依靠自媒体工具平台是无法有效解决的,这也就使得它在很多学生眼中仅仅只是“玩具”,而成不了“工具”。
综上所述,自媒体“微工具”虽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却无力解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只有面向人民、追求科学、贴近时代、体现超越、尊重实践,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实现创新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依托自媒体“微工具”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
四、构筑“四块三级双向”一体化的自媒体信息平台
(一)“四块”——指四块功能覆盖,包括思想引领、信息服务、学生活动和心理咨询四个部分
1.思想引领模块主要解决学生“我要去哪儿”的方向问题,是自媒体平台“生命力”的体现。
信念凝聚力量,信仰引领未来。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力量。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是其“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更是其政治信仰和政治方向的突出表现。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前大学生普遍不知道个人发展方向,对于“我要去哪儿”的问题常常是“百思不得其解”。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要去哪儿,那么他最终哪里也去不了。思想引领模块让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理论和信息通过“90后”喜闻乐见的自媒体方式传播,既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枯燥的模式,让“理想”之花绽放;又赋予自媒体灵魂与生命,让“信念”之树常青。
内容上,思想引领模块应该努力做到“酸甜苦辣咸 五味俱全”原则,将经典理论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具体来说,经典理论教育要一改部分大学生既不太愿意学,又因为“两课”考试不得不学的“酸溜溜”现状;理想教育要兼顾“我的梦”与“中国梦”,讲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激励大学生为实现“甜蜜蜜”的理想而立足当下,艰苦奋斗;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中华民族在旧中国时期“苦涩涩”的屈辱史,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内化于心,实现爱国与爱党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解决的是“国家发展走什么路”的疑惑,不妨通过师生参与的“热辣辣”话题讨论,引导学生认清社会主义道路对比资本主义道路的制度优越性,同时正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局限与不足,坚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价值观教育是青年学生的“盐”,在其成长成材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帮助学生找到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最佳契合点。
形式上,必须将经典理论与现实案例相结合,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青年学生,看似讲故事,实则讲道理,让学生自己领悟消息中的真谛,润物于无形之中。青年辅导员要主动加强自媒体信息素养教育与培训,增强自媒体信息资源收集与整理能力,敏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信息资源为我所用。[5]
2.信息服务模块主要解决学生“我要怎么去”的方法问题,是自媒体平台“吸引力”的体现。
调查中,一、二年级分别有59.9%和58.8%的同学表示通过老师或班干部得到学校学院最新的通知信息;有72.9%和81.6%的同学有过“因为得知消息太迟而受到影响”的经历。这说明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无法满足大学生群体对于信息较高的实效性要求。
信息服务模块主要从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着力解决各年级在校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履行一个具体程序或是完成一项具体目标。
3.学生活动模块主要解决学生“走自己的路去”的方式问题,是自媒体平台的“创新力”的体现。
如果说前两个模块解决大学生培养的共性化问题的话,那么学生活动和心理咨询这两个模块则主要解决大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问题。大学生不是学校批量化生产的产品,虽然在加工过程中免不了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比如相同专业的学生培养要依据同样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个性化”发展方式才是决定学生独特性的最可靠保证。
对于千百万大学生来说,别人成功的经验方法或许可以借鉴,然而从根本上说,成功是不可能被完全复制的。只有准确的认识自我,深入的探索自我,全面的发展自我,具备创新思维,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学生活动模块主要涵盖学生组织及社团活动、职业生涯规划、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部分。这些都是提升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载体,都是“走自己的路去”的实现方式。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扎实的知识功底就好比弓弩,广博的见识能力就好比箭头,只有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实践锻炼能力,开拓眼界,才能引导才能发挥好作用。
4.心理咨询模块主要解决学生“我迷路了怎么办”的方位问题,是自媒体平台的“感染力”的体现。
青年大学生心理处于青少年与成年人之间的半成熟阶段,大学期间他们要适应高中与大学截然不同的两种学习生活模式的反差;要克服从父母关爱到独立面对社会的“心理调试”;要感受自我成熟改变“新旧磨合”的内心冲突;还要体会恋爱情感中的“苦辣酸甜”。所有这些都让大学生既有乐观向上的正能量,又有悲观低落的负情绪,加之大学生心理尚不成熟,面临困境时缺乏立竿见影的疏导措施和行之有效的调试策略,他们往往更容易陷入“我该怎么办”的困惑之中。然而,因为对现有面谈式心理咨询心存顾虑,在遇到困惑时主动联系辅导员或是心理咨询老师往往不是大学生们的首选。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三峡大学学生在遇到学业、人际关系、情感等困惑时,仅有49.2%的学生愿意主动联系老师寻求帮助。相比之下,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更愿意通过自媒体平台向辅导员老师寻求咨询和帮助。
心理咨询模块创新传统面对面的咨询模式,通过老师与学生“微信互动”方式进行咨询引导,利用微信语音对讲、视频通话、图片传输等新颖功能迎合大学生,用“轻松方式”传递“严肃内容”,更大程度上帮助青年大学生解决“定位”问题,引导他们别走错路、少走弯路。
(二)三级——是三级立体网格,即辅导员、学生干部、基层学生编制层级网络,纵横交错,实现协同合作
1.辅导员是一级网格,是平台搭建者和管理者,是整个三级立体网格的灵魂核心。通过建立学生自媒体信息平台,将最新权威信息快速发布到学生干部手机端,再由学生干部推送至加入平台的班级同学。这种网格体系一次建立,每条最新消息都会通过系统后台的推送自动完成,避免了QQ群发多次操作的烦琐。
辅导员一级网格信息必须准确把握“三高原则”——信息内容讲高度、传输渠道讲高招、落实效果讲高效。
信息内容讲高度。信息平台要实现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信息内容的高度至关重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确保正确的思想方向,稳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意识形态斗争中的阵地。
传输渠道讲高招。做好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最适合的方法和途径。“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多样性”是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交流的显著特点,教育者传统的“话语霸权”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信息发布的多源头和信息传播的不可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高校学生辅导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学会善用网络工具,做好舆论引导,增强工作实效。
落实效果讲高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从教育对象“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地探索方法创新,采取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网络话语传递,立足特定的新闻事件进行网络舆论引导,让马克思主义被学生们认识、感知、认同、内化之后,才能实现相对普遍而稳固的价值取向。
2.学生干部是三级网格的中流砥柱,是平台的联络者和推广者。 接收上层网络信息及时下传,收集基层意见建议及时反馈上传是学生干部层的具体要求。学生干部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围上、围下、围过程”的“三围原则”展开。学生干部作为二级网格对于信息传输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反馈,是整个三级网格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信息平台效能的发挥具有决定性意义。
3.基层学生是三级网格的存在基础,是平台受益者和评价者。自媒体信息平台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中心目标。基层学生作为网格平台的最基础细胞,应该努力做到“三入原则”——即教育“信息入眼、内容入脑、效果入心”,让教育对象在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中,实现从被动接受的教育客体向自觉主动的教育主体转变,激发教育客体的主动性。
(1)信息入眼。实现教育信息入眼,是网络信息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入眼要注意两个关键性因素:第一,信息的内容选择;第二,信息的推送方式。
(2)内容入脑。实现教育内容入脑,是网络信息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信息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必要条件。从信息的接收读取到思考理解,需要激发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90后”青年一代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不但要争当懂理论的实践者,还要成为会实践的理论者。
(3)效果入心。实现教育效果入心,是网络信息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归属,也是教育客体主体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前期的信息入眼和内容入脑,学生们产生内在的认同感,并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双向——是双向交流模式,即一改传统大学生教育管理“老师说、学生听”、“多灌输、少倾听”的“一条腿走路”现状,强化“以人为本,从学生出发”的理念,畅通从学生到老师的反馈通道,实现信息双向流动
双向交流模式能够确保师生双方信息的对称,让辅导员更准确的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说什么学生才愿意听,怎么说学生才肯听,怎么听学生才肯说”,从而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将我们的思想引领建立在学生客观需求的基础上,讲他们最关心的话题,教他们最需要的方法,解决他们最实际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追逐“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梦”。
[1]王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2]孙苓,徐成芳,刘岩.大学生同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5):68-73.
2016-05-12
冯方,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博士生,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武汉/430072)
*本文系2016年湖北省教育厅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项目编号2016SJJPA3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