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健身俱乐部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分析
2016-11-25李民桂
李民桂
福建省健身俱乐部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分析
李民桂
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福建省福州、漳州、宁德三市9家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管理者及普通员工的年龄与性别、学历与专业,俱乐部经营模式及管理理念等进行调查。调查发现,经营模式上规模较大的健身俱乐部主要以合资的形式进行经营,而规模较小的健身俱乐部主要以独资的形式经营;从业人员的男女性别差异不大,但年龄差距较大;关于学历与专业方面,经营者及管理者的学历较高,普通员工的学历参差不齐;普通员工的工作年限较短,流动性大,工作满意度较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增加经营主体、改善引入激励机制、提高员工满意度等建议。
福建省;健身俱乐部;人力资源;从业状况
一、引 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参与体育健身的需求日益旺盛,加之国务院46号文《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等重要文件中都提到“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体育”的说法,福建省内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应势而生。据统计,福建省内规模大小不同的健身俱乐部有765家,省内健身俱乐部的从业人员数量高达3.5万人。[1]本文分别对福建省内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管理者及普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来进一步了解福建省内健身俱乐部的人力资源状况,以期能对其加以整合与管理。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借助图书馆、互联网查阅大量与本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及时了解学者对健身俱乐部人力资源从业过程的研究内容与方向,在此基础上对收集的二手资料进行综合与整理,最终提出本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二)访谈法
通过对福州、漳州、宁德三地市9家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进行访谈,掌握了经营者的学历、专业背景及资金投入等基本信息,了解了经营者的经营模式与营销理念,这为本研究提供给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三)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的问卷主要针对福州、漳州、宁德三地市9家健身俱乐部的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从业状况进行设计。在每家健身俱乐部对1名店长、1名操课主管、1名会籍主管、1名人事主管、1名前台客服主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44份,回收率为98%;对每家健身俱乐部的3位私教、3位会籍、3位操课教练及3位前台客服发放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8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93%。
三、研究对象
由于福建省内健身俱乐部总数多,规模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便于调研,本文特地选取福州、漳州、宁德3地市作为调查地点,城市经济水平代表了福建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高、中、差三个等级,同时在3个城市选取浩沙健身、新动力健身、万达爱尚健身3所(共9家)不同规模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管理者(即店长、各部门主管)和普通员工(包括私人教练、会籍、操课教练及前台客服)这三大类人员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福建省健身俱乐部经营者的状况调查分析
1.基本信息
(1)年龄与性别
对9家健身俱乐部的9名经营者的调查结果如下:
图1 经营者性别与区间年龄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被调查健身俱乐部的9名经营者中,男性比例多于女性,但比例差异不大。而年龄分布差距较大,经营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1岁-40岁这一区间,这一数据反映出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需要具备宝贵的从业经验、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较稳定的社会关系。
(2)学历及专业构成
图2 经营者学历与专业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俱乐部经营者的学历水平较高,全部具有大学学历。经营者的专业主要以体育类背景为主,少部分具备管理类和营销类背景。这表明俱乐部经营者的总体文化水平很高,具有较为专业的俱乐部经营与管理知识,其所学专业背景与从业岗位吻合度较高。
2.投资经营理念及经营形式
在对福州、漳州、宁德三地市9家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进行访谈后得知,几乎所有经营者最初投资创办健身俱乐部都有一个共同原因——即广大的健身消费群体和潜在的经济效益。以福建浩沙健身俱乐部为例,其投资者倡导科学的为有健身、增肌、减肥、塑形、控制体重、产后恢复、健体等意愿的健身人群量身定制健身计划。这一经营理念不仅与当前福建省健身行业的发展现状相符,还代表了今后健身俱乐部发展的一种趋势。
调查了解到,规模较大的健身俱乐部主要以合资的形式进行经营,俱乐部的重大决定由主要投资人讨论决定。而规模较小的健身俱乐部主要以独资的形式经营,俱乐部老总决定俱乐部所有事宜。
(二)福建省健身俱乐部管理者的状况调查分析
1.基本信息
(1)年龄与性别
对9家健身俱乐部的45名管理者的调查结果如下:
图3 管理者性别与区间年龄情况
从图3可以看出,被调查健身俱乐部的管理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高达73%。而年龄分布差距较大,管理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1岁-40岁这一区间,这一数据反映出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需要具备宝贵的从业经验和较稳定的社会关系。
(2)学历及专业构成
图4 管理者学历与专业情况
从图4可以看出,俱乐部管理者的学历水平较高。管理者的专业主要以体育类背景为主,少部分具备管理类和营销类背景。这表明俱乐部管理者的总体文化水平很高,具有较为专业的俱乐部经营与管理知识。
(3)从业年限
对9家健身俱乐部的45名管理者工作年限的调查,发现店长这一管理角色的工作年限基本在本领域持续至少5年以上,部分长达10年之久;部门主管这一管理角色的工作年限基本在本领域持续3-5年。
2.管理方式
调查中发现,所有被调查的健身俱乐部均采用店长负责制,即管理学中典型的事业部制管理模式。[2]每个俱乐部门店都设有私教部、会籍部、前台与客服部及后勤服务部,每个部门均有部门主管,部门主管要每周至少一次向店长汇报部门工作动态,店长需要定期向公司总部反馈俱乐部门店运营状况。这种管理方式口令统一、员工执行力高、工作效能高。但这种管理模式会导致门店间横向交流不够,产生门店本位主义,造成各门店发展水平不均衡现象的产生。
(三)福建省健身俱乐部普通员工的状况调查分析
1.基本信息
(1)年龄与性别
对9家健身俱乐部108名普通员工的调查结果如下:
图5 普通员工性别与区间年龄情况
图5反映出,被调查健身俱乐部的普通员工中,女性比例多于男性,但性别差异不大,而年龄分布差距较大,员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30岁这一区间,说明健身俱乐部的员工以青年人群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员工的从业经验不足和社会关系不稳定等问题。
(2)学历及专业构成
图6 普通员工学历与专业情况
从图6可以看出,俱乐部员工的学历水平一般,主要以专科学历为主。员工所学的专业较为分散,但基本以体育类、管理类和营销类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岗位技能要求较高,学历要求较低;不同岗位对专业背景知识的要求不同。
(3)从业年限
对9家健身俱乐部的108名普通员工工作年限的调查,发现不同岗位员工在岗位停留时间各不相同,如私人教练、操课教练在本领域持续工作年限可达2-3年,前台客服、会籍顾问在本领域持续工作年限为0.5-2年。究其原因,不同岗位员工在各自岗位持续工作年限不同的主要参考要素有:相似岗位的可替代性、岗位压力、岗位待遇等。
2.工作满意度调查
对每家健身俱乐部的3位私教、3位会籍、3位操课教练及3位前台客服共108名员工就工作岗位本身、工作回报、企业经营管理者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1)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调查
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较高,有80%的员工认为工作内容与岗位职责非常对应,仅20%的员工认为工作内容与岗位职责不对应。调查发现,认为工作内容与岗位职责不对应的原因主要存在于县城或县级市里的小型健身俱乐部的员工,他们时常要身兼数职,对自身工作内容与岗位职责认知不清。
(2)员工对工作回报的满意度调查
员工对工作回报的满意度较低,有30%的员工对工资收入满意,60%的员工对工资收入不满意。调查发现,不同岗位员工收入差距较大,教练岗位工资收入普遍较高,而前台客服和销售会籍的工资收入普遍偏低,这会影响同一门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员工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满意度调查
员工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用人机制满意度较低,有10%的员工认为自身晋升的机会较多,30%的员工不确定自身有晋升的机会,60%的员工认为自身没有晋升机会;有40%的员工认为自身参与培训的机会较多,60%的员工认为没有机会参与培训。通过调查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中层管理者没有及时把普通员工的诉求反馈到公司高层,公司自上而下的交流不顺畅,同时公司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五、结论与建议
(一)增加经营主体,改善经营者构成
当前福建省健身俱乐部经营者大多数以独资的形式经营,这无疑对俱乐部今后的战略决策和发展壮大产生羁绊。为了解除这一隐患,建议俱乐部经营者解放思想,在俱乐部经营初期将部分俱乐部经营权向行业市场出售及多方融资等多种渠道筹募投资合作者,朝着增加经营主体,改善经营者构成的改革思路发展,这无疑对解决俱乐部今后在做出科学合理的重大决策和对解决俱乐部
今后发展壮大过程中所需资金起到重要帮助作用。
(二)引入激励机制,改变用人方式
针对当前俱乐部员工频繁跳槽造成管理负担这一问题,建议引入情感激励、物质激励等机制,这样能对员工的某种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具有反复强化、不断增强的助长作用,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作用下,俱乐部管理者能找准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将满足员工需要的措施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地结合起来。
(三)创造共生模式,提高员工满意度
为了避免俱乐部员工在从业过程中出现工作情绪低落、工作满意度不高的现象,建议建立畅通的上下级沟通机制、富有弹性的薪酬激励机制、公平合理的晋升机制及长效培训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俱乐部形成良性竞争的共生环境,切实保障俱乐部经营主体与员工间的互惠互利,形成互惠共生的健身俱乐部市场新局面。[3]
[1]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统计局.福建体育产业发展报告[R].2013.
[2]张瑞林,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王丽秀.我国体育经纪人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8):77-79.
10.19327/j.cnki.zuaxb.1007-1199.2016.05.005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2014009B)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校:王彩红,陈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