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气溶胶对辐射的影响

2016-11-25孙乃秀高兴艾

干旱气象 2016年5期
关键词:长波大气层沙尘

周 旭,张 镭,孙乃秀,高兴艾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气溶胶对辐射的影响

周 旭,张 镭,孙乃秀,高兴艾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沙尘气溶胶对辐射有显著影响,利用耦合了Shao2004起沙参数化方案的WRF/Chem(大气/化学全耦合模式),模拟分析了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气溶胶对辐射的影响。结果发现沙尘气溶胶可以导致地面向下的短波辐射通量减小42.51%,平均减小-3.30~-49.46 W·m-2,最大可达-162.67 W·m-2;沙尘气溶胶可以通过自身向外发射长波辐射,导致地面向下的长波辐射通量增大,地面向下的长波辐射通量平均增加为17.49~ 50.49 W·m-2,最大可达99.17 W·m-2。当PM10浓度为10~20 mg·m-3,沙尘气溶胶能够减小地面向下的长波辐射通量,即沙尘气溶胶在该地区对大气具有“保温”作用;白天沙尘气溶胶主要增加大气层顶向上的长波辐射通量,夜间则减少大气层顶向上的长波辐射通量,大气层顶向外的长波辐射通量平均变化为-25.29~ 28.83 W·m-2,最大可达87.22 W·m-2。

沙尘气溶胶;短波辐射通量;长波辐射通量;向外长波辐射通量

引 言

沙尘气溶胶是大气中悬浮的细小的土壤粒子,通过辐射和云凝结核作用影响大气辐射平衡和降水[1]。沙尘气溶胶的来源主要有自然条件排放和人类活动排放2种,Tegen等[2]认为人类活动形成的沙尘气溶胶对于大气中沙尘柱含量的贡献作用很小,仅占到沙尘气溶胶总排放量的十分之一,张小曳等[3]认为亚洲地区沙尘气溶胶的排放量约占全球的50%。康富贵等[4]从沙尘气溶胶的产生、输送及光、化学特性和辐射特性方面等对前人的工作进行总结,指出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的计算存在一定难度。

对沙尘气溶胶的短期影响也有很多研究,如Pérez等[11]指出沙尘气溶胶的存在引起地面向上的热通量减小,导致湍流热通量和沙尘排放减少;Stanelle等[12]发现沙尘气溶胶略微的增加了大气层顶(TOA)向上的辐射通量,长、短波辐射通量增加约26 W·m-2;Spyrou等[13]研究了沙尘气溶胶短期内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导致对流层低层大气温度廓线改变;Rémy等[14]认为沙尘气溶胶白天可以通过减小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最低温度,从而增强低层大气的稳定度,沙尘气溶胶夜间通过发射长波辐射加热低层大气,从而减少边界层的稳定度,有助于边界层高度的抬高;孔丹等[15]认为白天沙尘的辐射强迫对地表有冷却作用, 而夜间起“保温”作用;Heinold等[16]研究表明沙尘气溶胶能够显著减少地面和大气层顶(TOA)向外的长波辐射,其分别导致地面和大气层顶(TOA)的强迫为17和9 W·m-2,这种作用在夜间更为显著;Han等[17]发现沙尘气溶胶的短波辐射强迫午后可以达到-570 W·m-2,约是该时段长波辐射强迫最大值的5倍,而夜间长波辐射强迫为60 W·m-2;韩志伟等[18]研究表明强沙尘暴过程中,沙尘源区的沙尘气溶胶地面短波辐射强迫可达-90 W·m-2,长波辐射强迫最大为40 W·m-2;成天涛[19]等指出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气溶胶对大气向下长波辐射平均强迫为16.76 W·m-2,到达地面的净辐射通量平均减少62.76 W·m-2,对于夜间而言,地面长波辐射平均减少67.84 W·m-2。

上述研究表明沙尘气溶胶辐射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换具有潜在的作用,同时沙尘气溶胶短时间内对辐射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对于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气溶胶短时间内的影响可能与沙尘浓度、光学属性以及沙尘的时空分布有关。目前,对中国西北地区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气溶胶短时间内对辐射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基于这一问题,本文利用改进的WRF/Chem模式,模拟了2010年4月24日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强沙尘暴过程,分析沙尘气溶胶对地面短波辐射、长波辐射和大气层顶长波辐射的影响,继而揭示沙尘气溶胶与辐射之间的关系。

1 实验设计及天气过程

1.1 沙尘模式

Shao[20]指出沙尘暴集成预报系统包含地理信息系统、大气模式、风蚀过程、陆面过程以及沙尘的输送过程等。WRF/Chem模式是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预报系统实验室(FSL)开发,包含气象模式(WRF)和化学模式(CHEM),是将两者在线完全耦合的新一代区域空气质量模式[21],其化学模块中关于沙尘气溶胶的计算已经考虑了沙尘的起沙、输送和沉降过程,可用于沙尘的模拟研究,原有的起沙参数化方案为GOCART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oddard Global Ozone Chemistry Aerosol Radiation and Transport model) ,虽然能够较好地模拟沙尘的排放、输送等过程,但是没有考虑沙粒跃移和集合粒子分裂导致的起沙过程。Shao等[22-24]从理论框架、数值模拟并结合沙尘天气过程,最终给出基于3种物理起沙机制(空气拖曳力的夹卷、沙粒跃移轰击和集合粒子的分裂)以及粒径谱分布的沙尘通量参数化方案,从这一意义上说,Shao等的参数化方案是目前考虑因素较为全面的起沙模型之一,基于这一起沙参数化方案的沙尘模式也被广泛应用,如Shao等[25-26]利用耦合了该方案的CEMSYS5模式成功模拟了2002年和2003年春季东亚地区的沙尘天气过程。吴成来等[27]利用观测和模拟对比GOCART和Shao等的参数化方案发现,发现Shao2004参数化方案的模拟性能优于GOCART参数化方案。

本文采用的大气模块是WRF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起沙参数化方案采用Shao2004参数化方案,其中沙尘垂向通量表示为:

其中,cy是比例系数,γ是表示沙尘粒径分布的权重因子,pm(dj)和pf(dj)分别表示为粒径的全分布和最小分布,g表示重力加速度,u*表示摩擦速度,Qs(i)是沙尘粒径为di的沙粒通量,σm为沙尘粒子的轰击效率,将上述方程离散化并耦合到WRF/Chem中,WRF/Chem为参数化方案提供摩擦速度、扩散系数等,参数化方案计算的沙尘浓度提供给辐射方案进而进行辐射的计算。

利用该沙尘预报系统模拟了2010年4月24—26日的沙尘天气,模拟区域的中心取在35°N、105°E,模拟区域为25°N ~42°N、92°E ~118°E,其中经向220个格点,纬向160个格点,水平分辨率为30 km,垂直28层。模拟区域地形如图1所示。为剔除模式内部迭代过程未达到动态平衡的影响,模式自4月23日00:00(北京时,下同)开始积分,至24日12:00认为模式可以得到充分预热,即剔除模式SPIN-UP的影响。文中进行2组数值试验:第一组试验(WRF_D)中将Shao2004参数化方案开启,该组试验能模拟出沙尘气溶胶的排放、扩散过程;第二组试验(WRF_ND)修改Shao2004参数化方案中的参数,在模拟过程中水平沙尘通量为0 kg·m-2·s-1,则排放到大气中的沙尘气溶胶也为0 μg·m-2。最后将2组数值试验中的相关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此外,为计算沙尘气溶胶对辐射的影响,计算时调用WRF-Chem模式自带的长/短波辐射传输方案,该方案只能用来计算沙尘气溶胶对辐射的直接影响。由于沙尘气溶胶的间接效应比较复杂,目前工作还没有考虑其对辐射的影响,因此本文的数值试验计算的是沙尘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影响,暂不考虑沙尘气溶胶的气候反馈。

图1 模拟区域和站点位置示意图

1.2 沙尘天气过程

受冷锋和蒙古气旋共同影响,2010年4月24—26日,南疆盆地和新疆东部、青海西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地区和宁夏等地出现大风,并伴有沙尘天气,部分地区出现了沙尘暴。此次沙尘过程甘肃全省有16个观测站出现大风沙尘暴天气,其中鼎新、临泽、张掖、民乐、民勤、酒泉出现特强沙尘暴,酒泉、民勤最小能见度为0 m[28-30]。

1.3 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变化

图2给出沙尘天气过程中模拟的PM10浓度时空分布,图3为FY-3A气象卫星监测的4月25日12:10的沙尘分布。从图2a看出,24日18:00,沙尘气溶胶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和甘肃西部,19:00左右甘肃金昌、武威、民勤等地出现强沙尘暴;25日00:00 PM10分布区域扩大到甘肃中东部、内蒙古西部(图2b);04:00前后沙尘暴继续向东扩展,到达宁夏大部和陕西西部地区(图2c);12:00前后,民勤、内蒙古中部出现强沙尘暴(图2d);26日00:00沙尘气溶胶已经传输到华中和华东等地(图2e)。对比图2d和图3可以看出模拟的PM10分布与气象卫星监测的沙尘分布是比较一致的,主要位于甘肃北部和东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区。

2 沙尘气溶胶地面辐射的影响

已有的研究结果[31]表明沙尘气溶胶白天起到冷却地面和低层大气的作用,夜间能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同时加热地面。

对比WRF_D和WRF_ND的模拟试验结果,给出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气溶胶对地面向下短波辐射(SWDOWN)和地面向下长波辐射(GLW)的影响。

图2 2010年 4月24—26日沙尘天气过程模拟的PM10浓度(单位:mg·m-3)时空分布(a)24日18:00,(b)25日00:00,(c)25日04:00,(d)25日12:00,(e)26日00:00

图3 FY-3A气象卫星监测的4月25日12:10沙尘分布

民勤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此次沙尘天气过程中民勤出现能见度为0 m的情况,且民勤处在巴丹吉林与腾格里沙漠的交界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选取民勤作为主要的研究测站。

2.1 沙尘气溶胶对地面短波辐射通量影响

因沙尘气溶胶浓度与PM10浓度存在直接关系,所以用PM10浓度的变化来代表沙尘气溶胶浓度变化,利用WRF_D与WRF_ND的模拟结果,可以看出沙尘气溶胶对地面短波辐射通量的影响。

图4分别给出民勤站沙尘气溶胶对地面向下短波、长波辐射和大气层顶向外长波辐射的影响。从图4a看出,25日07:00—13:00 PM10浓度迅速从2.98 mg·m-3增大到82.65 mg·m-3,对应的沙尘气溶胶导致的地面向下的短波辐射通量减少量从17.23 W·m-2增加到450.68 W·m-2,说明沙尘气溶胶对地面向下的短波辐射有强烈的减弱作用。无沙尘气溶胶(WRF_ND)情况下,25日13:00模拟的地面向下的短波辐射通量为1 060.23 W·m-2,因沙尘气溶胶导致地面向下的短波辐射通量减小42.51%,可见沙尘气溶胶对短波辐射通量的影响十分显著。

图4 2010年4月24—26日沙尘气溶胶对民勤辐射的影响(a)地面向下短波辐射,(b)地面向下长波辐射,(c)大气层顶向上的长波辐射Fig.4 Dust aerosol impact on radiation flux in Minqin station on 24-26 April 2010(a) ground downward short wave radiation flux, (b) GLW, (c) OLR

图5是4月25日10:00、12:00和14:00沙尘气溶胶对区域地面向下短波辐射通量的影响。从25日12:00 PM10浓度空间分布(图2d)看出,高浓度的沙尘气溶胶主要分布在甘肃北部、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北部,低浓度的沙尘气溶胶主要分布在青海大部、甘肃大部和陕西、河南等地。由图5可知,沙尘气溶胶对地面向下短波辐射通量存在一定影响,沙尘气溶胶的存在减小了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通量,且沙尘气溶胶浓度越高,地面向下短波辐射通量减小越多。沙尘气溶胶浓度高的地区,地面向下短波辐射通量减小约300 W·m-2,而沙尘气溶胶浓度较低区域地面向下短波辐射通量减小约100 W·m-2。地面向下短波辐射通量会直接影响地面能量平衡,进而影响大气内其他气象要素,因此沙尘气溶胶对短波辐射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2.2 沙尘气溶胶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影响

沙尘气溶胶通过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对地面向下的长波辐射产生影响,同时也能对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进行吸收和散射,并可以通过自身向外发射长波辐射对地面向下的长波辐射通量(GLW)产生影响。

图5 2010年4月25日10:00(a)、12:00(b)及14:00(c)沙尘气溶胶对区域地面向下短波辐射通量(单位:W·m-2)的影响

从图4b可以看出沙尘暴过程中沙尘气溶胶对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的影响。24日19:00—25日06:00,沙尘气溶胶导致地面向下的长波辐射通量减小,说明没有沙尘气溶胶的情况下,大气中的热量通过长波辐射迅速传输到地面,大气迅速降温,而沙尘气溶胶的存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25日08:00—18:00,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增大,说明沙尘气溶胶白天吸收太阳辐射,通过自身向外发射长波辐射,因而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增大,沙尘气溶胶浓度高的时候该作用能部分抵消沙尘气溶胶导致的气温降低;25日19:00—23:00沙尘气溶胶的浓度较小,其中21:00 PM10浓度仅为2.11 mg·m-3,此时沙尘气溶胶对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的影响仅为14.02 W·m-2。

图6给出沙尘暴过程中25日白天及夜间沙尘气溶胶对区域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的影响。可以看出,白天沙尘气溶胶对地面向下的长波辐射通量存在一定影响,在沙尘气溶胶浓度高的地区,沙尘气溶胶起到减小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的作用,有利于将热量保留在大气中,对地面具有降温作用,并对大气保温;在沙尘气溶胶高浓度与低浓度的交接处,沙尘气溶胶具有增加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的作用,使得局地温度梯度增加,从而增加风速,这与Rémy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对于沙尘气溶胶浓度小的区域,沙尘气溶胶具有微弱的增强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的作用,这是因为浓度小的区域,沙尘气溶胶混合均匀,粒径越小其单次散射反照率越大[32],并且沙尘气溶胶的散射能力在红光到近红外波段强于非沙尘气溶胶[33],因此沙尘气溶胶的散射作用可以导致到达地面的长波辐射通量增加。

图6 4月25日沙尘气溶胶白天(上)及夜间(下)对区域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单位:W·m-2)的影响

夜间,沙尘气溶胶对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的影响主要与大气中沙尘气溶胶的浓度有一定关系。甘肃中西部地区延伸到新疆东部为一个沙尘气溶胶浓度低值带,PM10浓度均<5 mg·m-3,该地区沙尘气溶胶能够增大地面向下的长波辐射通量,起到降低大气低层温度的作用。此外甘肃与内蒙古交界处和青海中部地区有一个沙尘气溶胶浓度相对较高的地带,PM10浓度在10~20 mg·m-3之间,这些地区的沙尘气溶胶能够减小地面向下的长波辐射通量,即沙尘气溶胶在这些地区具有“保温”作用。

3 沙尘气溶胶对大气层顶向外的长波辐射通量的影响

从图4c可以看出,沙尘气溶胶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大气层顶向上的长波辐射通量,24日19:00出现沙尘天气,民勤地表PM10浓度增大,沙尘气溶胶垂直向上扩散,将大气中的热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传输到大气层顶,说明沙尘气溶胶通过自身向外发射长波辐射,将能量传输到大气层顶,从而增加大气层顶向上的长波辐射通量,平均改变量为18.32 W·m-2。25日10:00出现第二次沙尘过程,PM10浓度迅速增大,超过了80 mg·m-3,大量的沙尘气溶胶在大气中积累,削弱了地面和大气中的能量向上的传输,因此11:00—15:00沙尘气溶胶导致大气层顶向外的长波辐射通量减小,平均为-24.82 W·m-2。

图7给出了民勤地区沙尘气溶胶对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和大气层顶向外长波辐射通量的影响。可以看出,沙尘气溶胶对地面向下的长波辐射通量的影响和对大气层顶向外的长波辐射通量的影响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当沙尘气溶胶对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的改变量为正值时,沙尘气溶胶对大气层顶向外的长波辐射通量改变量为负值,反之亦然。当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改变量为正时,此时大气层顶向外的长波辐射通量为负值,说明沙尘气溶胶能够将高层的辐射通过散射和吸收作用传递到地表面,起到增加地面温度的作用。反之,当地面向下的长波辐射通量改变量为负值时,大气层顶向外的长波辐射通量为正值,说明沙尘气溶胶可以将地面能量传递到大气层顶。

图7 2010年4月24—26日沙尘气溶胶对民勤GLW和OLR的影响

4 沙尘气溶胶对站点的辐射通量影响

为定量描述沙尘气溶胶对辐射的影响,表1给出不同站点4月25日12:00因沙尘气溶胶的存在而导致的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短波辐射通量以及大气层顶向外长波辐射通量的改变量。

表1 2010年4月25日12:00沙尘气溶胶对不同站点辐射通量的影响

从表1看出,哈密和敦煌地面向下的长波辐射通量改变小于零,说明沙尘气溶胶使到达地面的长波辐射减少,这是因为此时这2个地区的沙尘气溶胶已经混合均匀,在大气中均匀分布;对于地面向下的短波辐射通量,哈密、敦煌、民勤、阿拉善、SACOL和西安等地沙尘气溶胶对辐射的改变量均小于零。PM10浓度最大的民勤地区对地面向下短波辐射通量的影响最大,可以达到-162.67 W·m-2;沙尘气溶胶使得哈密、敦煌和民勤地区大气层顶向外的长波辐射通量减小,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沙尘层较低,沙尘气溶胶阻挡了地面和大气向上的长波辐射,而阿拉善、SACOL和西安地区的OLR改变量为正值,此时沙尘气溶胶已经得到充分混合,沙尘层高度高,能够通过散射作用增加大气层顶向外的长波辐射。

表2给出26日00:00沙尘气溶胶对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和大气层顶向外长波辐射通量的影响。可以看出,夜间哈密和敦煌地区沙尘气溶胶能够减小地面向下的长波辐射通量,两地地面向下的长波辐射通量均为负值,说明沙尘气溶胶具有降低地面温度的作用,而民勤、阿拉善、SACOL和西安等地区的GLW改变量为正值,说明沙尘气溶胶具有加热低层大气的作用。

表2 2010年4月26日00:00沙尘气溶胶对不同站点辐射影响

表3给出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气溶胶在24 h 内对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地面向下短波辐射通量和大气层顶向外长波辐射通量的平均影响。沙尘气溶胶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的影响除哈密地区外,其余地区均是正值,其中西安地区的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改变量最大;沙尘气溶胶对地面向下短波辐射通量的影响均为负值,说明沙尘气溶胶在24 h内平均减小地面向下短波辐射,对低层大气和地面具有冷却作用;哈密和西安地区大气层顶向外长波辐射通量的改变量为负值,说明沙尘气溶胶在这2个地方具有减小向外长波辐射的作用,而民勤、阿拉善和SACOL地区沙尘气溶胶对大气层顶向外的长波辐射通量的影响均为正值,说明这3个地区沙尘气溶胶能够增加大气层顶向外的长波辐射通量。

表3 2010年4月25日08:00—26日08:00沙尘气溶胶的平均影响

由表4可知,沙尘气溶胶白天对地面向下长波辐射影响最大的是民勤地区,影响最小的是阿拉善地区;夜间影响最大的是哈密地区,最小的则为民勤地区。白天对地面向下短波辐射通量影响最大的地区为民勤地区,最小的地区则是敦煌地区。沙尘气溶胶对大气层顶向外的长波辐射通量白天和夜间影响最大的地区均为敦煌,最小地区均为阿拉善。

计算24 h不同站点沙尘气溶胶的辐射通量影响,可知沙尘气溶胶对地面向下的长波辐射通量影响的变化范围为17.49~50.49 W·m-2,地面向下短波辐射通量的影响为-3.30~ -49.46 W·m-2,对大气层顶向外的长波辐射通量的影响为-25.29~ 28.83 W·m-2。

表4 沙尘气溶胶对不同地区的辐射通量影响对比(单位:W·m-2)

5 结 论

(1)沙尘气溶胶对短波辐射通量的影响十分显著,可以导致地面向下的短波辐射通量减小42.51%,沙尘气溶胶浓度高的地区,地面向下短波辐射通量减小约300 W·m-2,而沙尘气溶胶浓度较低的区域地面向下短波辐射通量减小约100 W·m-2。

(2)沙尘气溶胶可以通过自身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该作用的强弱与沙尘气溶胶浓度有一定的关系,当PM10浓度<5 mg·m-3,沙尘气溶胶能够增大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起到一定的冷却低层大气的作用,当PM10浓度在10~20 mg·m-3之间,沙尘气溶胶能够减小地面向下的长波辐射通量,对低层大气具有“保温”作用。

(3)沙尘气溶胶将大气中的热量通过其散射作用增加大气层顶向上的长波辐射通量,具有降低大气中沙尘层温度的作用。沙尘气溶胶在夜间对低层大气具有加热作用,引起地面温度升高,白天具有削弱向下的短波辐射通量的作用,导致地面降温。

(4)沙尘气溶胶对地面向下长波辐射通量的影响范围为17.49~50.49 W·m-2,最大可达99.17 W·m-2;对地面向下短波辐射通量的影响为-3.30~-49.46 W·m-2,最大可达-162.67 W·m-2;对大气层顶向外的长波辐射通量影响为-25.29~28.83 W·m-2,最大可达87.22 W·m-2。

[1] 陈丽,银燕. 矿物气溶胶远程传输过程中的吸收增温效应对云和降水的影响[J]. 高原气象,2008,27(3):628-636.

[2] Tegen I, Werner M, Harrison S P, et al.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limate and land use in determining present and future global soil dust emission[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4,31(5):325-341.

[3] 张小曳. 亚洲粉尘的源区分布、释放、输送、沉降与黄土堆积[J]. 第四纪研究,2001(1):29-40.

[4] 康富贵,李耀辉. 近10 a西北地区沙尘气溶胶研究综述[J]. 干旱气象,2011,29(2):144-150.

[5] Haywood J, Boucher O. Estimates of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due to tropospheric aerosols:A review[J]. Reviews of Geophysics, 2000,38(4):513-543.

[6] 王民俊,韩永翔,邓祖琴,等. 全球主要沙源区沙尘气溶胶与太阳辐射的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4):577-583.

[7] Miller R L, Tegen I, Perlwitz J. Surface radiative forcing by soil dust aerosols and the hydrologic cycle[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04,109(D4):361-375.

[8] Hofmann D J, Butler J H, Dlugokencky E J, et al. The role of carbon dioxide in climate forcing from 1979 to 2004:introduction of the Annual Greenhouse Gas Index[J]. Tellus Series B-chemical & Physical Meteorology, 2006,58(5):614-619.

[9] 徐成鹏. 中国地区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D]. 兰州:兰州大学,2014.

[10] Su J, Huang J, Fu Q, et al. Estimation of Asian dust aerosol effect on cloud radiation forcing using Fu-Liou radiative model and CERES measurements[J]. Atmospheric Chemistry & Physics, 2008,8(10):2763-2771.

[11] Pérez C, Nickovic S, Pejanovic G, et al. Interactive dust-radiation modeling: A step to improve weather forecast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06(111):3505-3515.

[12] StanelleT, Vogel B, Vogel H, et al. Feedback between dust particles and atmospheric processes over West Africa during dust episodes in March 2006 and June 2007[J]. Atmospheric Chemistry & Physics Discussions, 2010,10(22):7553-7599.

[13] Spyrou C, Kallos G, Mitsakou C, et al. Radiative effects of desert dust on weather and regional climate[J]. Atmospheric Chemistry & Physics, 2013,13(11):1327-1365.

[14] Rémy S, Benedetti A, Bozzo A, et al. Feedbacks of dust and boundary layer meteorology during a dust storm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J]. Atmospheric Chemistry & Physics, 2015,15(22):12909-12933.

[15] 孔丹,何清,张瑞军,等.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春季一次沙尘暴沙尘气溶胶的辐射特征[J]. 干旱气象,2008,26(2):36-40.

[16] Heinold B, Tegen I, Schepanski K, et al. Dust radiative feedback on Saharan boundary layer dynamics and dust mobilization[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8,35(20):525-530.

[17] Han Z, Li J, Guo W, et al. A study of dust radiative feedback on dust cycle and meteorology over East Asia by a coupled regional climate-chemistry-aerosol model[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3,68(1):54-63.

[18] 韩志伟,李嘉伟,夏祥鳌,等. 中国春季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对大气辐射的影响[J]. 十一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 2013.

[19] 成天涛,吕达仁,徐永福. 浑善达克沙地沙尘气溶胶的辐射强迫[J]. 高原气象,2005,24(6):920-926.

[20] Yaping Shao, 2004:Simplification of a dust emission scheme and comparison with data[J]. J Geophys Res, 109, D10202, doi:10.1029/2003JD004372.

[21] Peckham S E, Grell G A, McKeen S A, et al. WRF/Chem Version 3.2 User’s Guide.

[22] Yaping Shao, Eunjoo Jung, Lance M Leslie. Numerical prediction of northeast Asian dust storms using an integrated wind erosion modeling system[J]. J Geophys Res, 2002,107(D24):4814, doi:10.1029/2001JD001493.

[23] Yaping Shao, Yan Yang, Jianjie Wang, et al. Northeast Asian dust storms: Real-time numerical prediction and validation[J]. J Geophys Res, 2003,108(D22):4691.

[24] Yaping Shao. Numerical Prediction of Dust Weather[J].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4,9(1):127-138.

[25] Shinoda M, Gillies J A, Mikami M, et al. Temperate grasslands as a dust source:Knowledge, uncertainties, and challenges[J]. Aeolian Research, 2011:3(3):271-293.

[26] Shao Y, Wang J. A climatology of Northeast Asian dust events[J]. Meteorologische Zeitschrift, 2003,12(4):187-196.

[27] 吴成来,林朝晖. WRF/Chem模式中两种起沙参数化方案对东亚地区一次强沙尘暴过程模拟的影响[J]. 气候与环境研究,2014,19(4):419-436.

[28] 郭萍萍,殷雪莲,刘秀兰,等. 河西走廊中部一次特强沙尘暴天气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J]. 干旱气象,2011:29(1):110-115.

[29] 沈洁,李耀辉,胡田田,等. 一次特强沙尘暴成因及近地面要素脉动特征[J]. 中国沙漠,2014,34(2):507-517.

[30] 赵旋,李耀辉,康富贵,等. “4.24"民勤特强沙尘暴过程初步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6):40-46.

[31] Choobari O A, Zawar-Reza P, Sturman A.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mineral dust and its impacts on the climate system:A review[J]. Atmospheric Research, 2014,138(3):152-165.

[32] 刘菲. 沙尘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初步研究[D]. 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

[33] 柳晶. 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及辐射强迫的卫星遥感观测研究[D]. 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

Dust Aerosol Influence on Radiation During a Dust Weather Process

ZHOU Xu, ZHANG Lei, SUN Naixiu, GAO Xin’ai

(CollegeofAtmosphericSciences,LanzhouUniversity,KeyLaboratoryofSemi-AridClimateChangesoftheMinistryofEducation,Lanzhou730000,China)

Dust aeroso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adiation budget. Aerosol-radiation interactions during dust storms were studied by implementing dust emission scheme by Shao (2004)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Shao 2004 scheme) in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ith Chemistry (WRF/Chem). Downward short wave radiation flux at ground surface was reduced by an average of 42.51%, with hourly average range from -3.30 to -49.46 W·m-2, and the instantaneous maximum was -162.67 W·m-2. Dust aerosol radiation emission enhanced the downward long wave radiation flux at ground surface, with hourly average range from 17.49 to 50.49 W·m-2, and the instantaneous maximum was 99.17 W·m-2. The downward long wave radiation flux at ground surface was reduced in the region with PM10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10 to 20 mg·m-3, and the reduced radiation was reserved in the atmosphere and kept the air warm. Daytime dust aerosols mainly enhanced the outgoing radiation flux at the top of atmosphere (TOA), while nighttime theymainly reduced outgoing radiation flux at TOA. The outgoing radiation flux at TOA ranged from -25.29 to +28.83 W·m-2, with an instantaneous maximum of 87.22 W·m-2.

dust aerosol; short wave radiation flux; long wave radiation flux; outgoing long wave radiation flux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5-0763

2016-04-11;改回日期:2016-06-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机理”(41521004)及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41475008)共同资助

周旭(1984-),男,安徽宿州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起沙参数化、沙尘气溶胶数值模拟研究. E-mail:xzhou11@lzu.edu.cn

张镭. E-mail:zhanglei@lzu.edu.cn

1006-7639(2016)-05-0763-09 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5-0763

P422.9

A

周 旭,张 镭,孙乃秀,等.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气溶胶对辐射的影响[J].干旱气象,2016,34(5):763-771, [ZHOU Xu, ZHANG Lei, SUN Naixiu, et al. Dust Aerosol Influence on Radiation During a Dust Weather Process[J]. Journal of Arid Meteorology, 2016, 34(5):763-771],

猜你喜欢

长波大气层沙尘
广义对称正则长波方程的孤波解和周期波解及它们与Hamilton能量的关系
可怕的沙尘天气
假如没有大气层
大气层为什么不逃走
我们为什么需要大气层
大气层里面有什么
基于构架点头角速度的轨道垂向长波不平顺在线检测
扫描型长波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
寸心愿报三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