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世云烟翰墨香——江澄波和他的文学山房

2016-11-25陈栋实习生张娟

现代苏州 2016年23期
关键词:山房古籍纸张

记者 陈栋  实习生 张娟

三世云烟翰墨香——江澄波和他的文学山房

记者陈栋 实习生张娟

在苏城众多的古旧书记收藏者心里,江澄波和文学山房绝对属于姑苏城内的一大标志性人文高地

山房地处平江路钮家巷里,不同于观前的繁华,小巷是宁静的,午后的阳光下,只有空气中的热流熊巷子里穿过。

小巷里的这位老人穿着寻常的汗衫,正坐在自己门内的椅子上小憩。树上的蝉聒噪的叫个不停,我们正东张西望的寻找目的地,猛地一抬头,发现到地方了。

“山房”三世

看到文学山房的第一眼,内心有些诧异:印象里那些“古韵十足”的书店,多数有着一扇赤色的木门,透过明亮的玻璃望去,里面是柔和的灯光和面孔鲜艳的收营员。而文学山房,犹如普通的苏州人家,隐于姑苏城内最为普通的建筑中,静静的矗立着,只有门上鲜红的“文学山房”几个字和门前的绿树相互倚衬着,似乎告诉来访者,这里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推开门,便听到书店主人一声中气十足的“你好”,江澄波老先生就随意的坐在门口的书旁,带着一副上了年纪的眼镜,正值正午,店里面积很小,三两眼就扫全了三个简单的书柜,有的书书柜里放不下了,就堆砌在地上,倒也成了江澄波的“座椅”。

书店里新书极少,多数书本都是陈旧的。“我想为喜好古籍的人,留一个去处,也想这些古籍能在懂的人手里流传。” 江澄波感叹,看到前来寻书的人满心欢喜的捧着书离去,自己内心也是欣慰的。

文学山房创办于光绪二十五年,即一八九九年,至今到江澄波手上已经是第三代了。

山房在其祖父江杏溪、父亲江静澜打理下,在苏州旧书业界颇负盛名。百余年来斗转星移,风风雨雨中书店经历曲折,主人曾颠沛流离,但是文脉未断。

江澄波的祖父江杏溪从十三岁起,就在嘉兴孩儿桥的一家旧书铺学艺。在嘉兴的五年间,江杏溪凭着自己的聪明与干练,勤奋钻研,不断学习,逐渐入门。最后熟练掌握了采访古书、鉴定版本、修补装订等技术,并且对如何经营旧书店,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八九九年,刚年满十八岁的江杏溪,在苏州创设自己的书店——文学山房。

文学山房初创时,江氏家中因新遭变故,经济上十分拮据,借贷了三百元才得以开业。店面最早用芦席纸糊,勉强营业。最艰难的时候,单单贩书是不足以养家糊口的,江杏溪的母亲靠刺绣为家里增添了补贴,方才渡过难关。此后二十多年间,经过江氏父子的苦心经营,文学山房终于在民国二十年左右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

百年光阴流转,书店曾起起落落,主人曾颠沛流离,但最终,依然在苏州,在姑苏古城里,依然幸存着这一块书店业老招牌。

因为文学山房有江澄波坐镇,书店便还传承着从前的风骨。

有时江澄波会说起书店的旧掌故,以及政界、文化界名流如何低调而又文质彬彬前来淘书的往事,风流蕴藉,煞是醉人。

即便近些年,书店也不缺知名“书虫”的光顾。藏书巨擘黄裳未辞世前常鸿雁传书,来信交流;如今颇为有名的藏书家韦力也多次专程赶来,采访书店旧痕,并在春节时寄来了他特制的木质贺年片。

纸寿千年

文学山房内左侧的书架上全是古籍,古籍中都夹有一张字迹清晰的纸,纸上是书的名称。江澄波说,这方便看书的人找书,既节省了找书的时间,同时也减少了因为查找翻阅对书籍造成的损伤。

从医术到传记,各类古籍充实了整个书架。但是在同一个书架上的书,有的纸张整齐、干净雪白,有的却纸张暗沉、页面残缺。不经好奇,翻开来一本才发现,原来是古籍历经时代长久,又多次被人翻阅,难免会有所缺损,所以江澄波在店里的时候就会经常给这些书修补装订。

旧书新装是个技术活,要先把原来的书本拆开来,再粘到新的纸张上去,最后将新的纸张按书页顺序装订起来。这些书籍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古董了,拆的时候一定要细致,要尽量的保证纸张的完整程度。装订之前需要压纸、打眼、包角、装书皮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古籍修复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致,一本古籍的修复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当被问到直接抄录的时候,江澄波摇了摇头说: “这里面有很多书是‘底本’,这是一种时代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

代代芸香

“发潜彰幽君独秀,蜚声卓越在书林。”史学家、文献学家谢国桢是这样评价江澄波的。古籍业界,江澄波的名字无人不晓,江老当是个满腹学问的版本学家,却一贯低调谦逊,从不认为自己是“家”,只觉得自己是书店行业的寻常一员,同其他的古籍爱好者并无差别,只觉是书店行业的寻常一员。

一年365天,文学山房旧书店只在春节期间打烊两天。每天早晨9点,老人步行至书铺,准时开启这间20平方米的小店。店面朝北,冬冷夏热,但老人不在意,常年有书香相伴他已知足。老人虽然已是90岁的高龄,但身体很好,全无龙钟老态,站着与书友一聊几十分钟仍精神抖擞。

有人来店里看书挑书的时候,江澄波都很乐意给出看书的建议。正是下午两三点犯困的时候,江澄波坐在一摞书边上,精神抖擞,和外地来的年轻游客相谈甚欢。

不论寒冬炎夏,若有客人到店,兴致来了,就聊上几句,谈及往事,江澄波免不得是一番感叹。

没有客人来,便整日与书香为伴,也悠然自得。

说起自己收集古籍的时候,江老很是得意,“苏州这边的古籍收藏家,大家都认识的嘛。”文学山房的古籍,江老首先考虑的是留给公家,随后才是转让给个体收藏家。于江老而言,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留给公家,这些古籍能被更好的保存和留传。老人尤为着意经营的是吴文化类书籍,新旧都有,品目丰富,有些二手书是如今各大书店都付之阙如了。 “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在文学山房,不仅出售书籍,也会为前来寻书的读者找“指定”的书籍。倘能解决顾客难题,老人会从心底里欢喜。

老人曾讲述过一个经典的比喻,他用两道眉毛来形容书店——书店好比城市的眉毛,眉毛看似并不重要,但缺了它,五官再精彩看着也乏味。

如此看来,江澄波老人犹如是一位给城市文化“画眉”的老书翁。

猜你喜欢

山房古籍纸张
后素山房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1月)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重庆拾山房民宿
纸张黑白变
蒙养山房评书法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大理拾山房精品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