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新阶段解读
——基于十六大以来的党代会报告的主题的视角

2016-11-25远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决策与信息 2016年17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现代化

常 远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新阶段解读
——基于十六大以来的党代会报告的主题的视角

常 远
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小康社会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各个历史阶段。从江泽民同志结合新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命题,标志我国小康社会已经步入到历史的新阶段。小康社会的建设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决定性重要作用,在十六大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中突显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建设;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主题

从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三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小康社会。

一、小康社会概念的解释

“小康”作为一个中国式的概念,它最初所表达的意思是长期处于贫困劳累状态的普通百姓对于平静安逸生活的向往。而当中华民族的历史车轮驰进20世纪70 年代末时,“小康”这个概念由于邓小平同志的倡导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晤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的概念,并用它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由此,“小康”一词就成为邓小平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由此小康这个古老的词汇被中国共产党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的阶段性目标。在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践中,小康社会的概念不断的丰富和完善,逐渐变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清晰。

二、十六大以来党代会报告主题中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内涵

(一)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个纲领性的目标并写入党章是一个深刻的转折点,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

十六大报告指出,通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此时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并深化了对小康社会的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通过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来全面提高小康社会的水平,将分为两个十年的发展阶段,第一个十年是建设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第二个十年是建设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报告还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奋斗要求:“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并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远景作了展望:“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二)十七大标志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有更高要求的发展阶段

在继承过去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和要求的基础上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十七大报告应对新实践、新发展, 提出了更加全面、均衡、科学的发展要求,强调发展的质量、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内涵: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翻两番;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新农村建设;社会公平正义;文化建设;人人享有基本保障;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病有所医;生态文明建设。

十七大报告完成了对十六大目标的继承性,向我们勾画出一幅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实现后的中国愿景:“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宽裕程度普通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多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三)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吹响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行动号角

十八大根据时代需要和人民群众新的期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要求和新的战略部署。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目标要求,使生态文明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机结合,在奋斗目标上完整体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

十八大根据现代化内涵与要求,提出一系列具有深刻内涵的定性目标要求。如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化基本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等等。

这些定性目标要求构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基本蓝图: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小康生活,不让一人一地掉队;实现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协调发展;追求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三、理解从“建设”到“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的历史地位

不难发现,从“小康”概念的提出,到十八大明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大会主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历了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全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其历史地位正是在发展中被逐步地清晰并得到科学定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四、结束语

从基本实现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直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以及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逐步深化,同时也彰显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高臣.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山东经济,2004.

[2]徐山瀑.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J].群众,2013.

[3]包锦阔.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J].市场论坛,2013.

作者简介

常远(1992—),女,汉族,祖籍:河南南阳,法学硕士,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现代化
我家的小康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我家的小康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