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2016-11-25邹迅羽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0872
邹迅羽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0872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邹迅羽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0872
【摘要】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许多深刻见解和精辟论述。十八大指出我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习近平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之一就是深化改革,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作出重要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在这个大背景下,回顾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官僚主义;民主;法制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政治制度的某些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自我革新和完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克服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着的弊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一、
中共领导人中,邓小平是第一个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人。回顾历史,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梳理,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萌芽期。这可以追溯到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三三制原则来调节抗战过程中各个阶级的政治利益。在邓小平看来,这种政权的实质就是民主。对于如何建设三三制政权,邓小平说,党在领导抗日政权时,必须贯彻民主的精神,坚决反对以党治国的做法。从这里可以看出,邓小平对党政关系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他指出,党和国家机关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现象,为了防止官僚主义现象的蔓延,要在党的制度上做出适当规定;在1962年召开的中央扩大会议上,邓小平着重论述了要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1973年,邓小平指出党和国家需要在一些方面进行整顿和调整,如干部人事制度、国家机关制度等;1975年7 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主张全面整顿,明确提出要通过“编制整顿和体制整顿”来解决机构臃肿的问题。
第二个时期,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到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这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已经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在这篇报告中针对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等现象,提出发展党内民主、精简政府机构,加强法制建设等一系列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举措;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务虚工作会议上指出,过去我党对民主的宣传不够,实行的也不够,所以继续发扬民主是今后一个长期的目标;同年10月邓小平又提出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际上也就提出了政治体制的主要任务;1980年8 月,邓小平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要讲话,在这次讲话中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基本思路、标准以及实施改革的措施和步骤。这次讲话实际上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标志着我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始向着政治领域深层次发展;同年8月,前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团结工会大规模罢工和要求自由权力的事件,情况愈演愈烈,引起中国领导层极大担忧。党内高层有人指出,中国也存在爆发波兰事件的危险,在这个背景下,出于维护政权稳定的考虑,邓小平在政治制度改革上变得谨慎起来。
第三个时期,从1982年到党的十三大是成熟期,政治体制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被提上日程。1982年1月,邓小平发表《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讲话,由此开始了第一次机构改革,中央国家机关出台精简方案;2月中央发布《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妥善解决新老干部交替问题,实行干部退休制度迈出重要一步;1982年9月,党的十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从1984年起,我国的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并且由经济领域的改革进一步发展为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多领域的全面改革,全面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了可能的条件。1986年,在十三大筹备过程中,邓小平发表系列讲话,企图再次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他把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限定为三条: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在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政治体制改革达到高潮,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确立为党政分开和下放权力,报告中还专门列出“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一章,给出了七条措施: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四个时期,从党的十三大至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讲话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完善时期。党的十三大结束以后,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际上的苏联东欧剧变和国内的“六四”风波,对国内刚刚开始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冲击,中断了党政分开的进程。一些人认为国际上爆发的苏东剧变,其根本原因就是政治体制改革,他们借此质疑改革开放政策,否定党的基本方针。在这种情形下,邓小平顶住来自“左”的压力,客观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在坚持基本路线不变的前提下,调整了政治体制改革地位、内容。从原来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调整为关注政治体制改革的轻重缓急,处理好改革与政治稳定的关系;从保持稳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政治稳定。邓小平一再强调,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该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针对国内外政治形势发生变化而及时调整国内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内容,既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在此之后,邓小平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措施,变成了十四大上的开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
二、
1980年8月,邓小平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存在五大弊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特权现象。在分析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时,他认为中国政治体制中长存在的封建主义是一个关键原因,“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为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1邓小平认为,中国政治体制出现弊病的根源在“制度问题”,此前,对于政治上出现的问题,从来没有达到制度层面的深度,通常的做法是把错误和责任归结为个人头上,不敢也不容许与制度挂钩。在1986年,邓小平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1987年十三大上,将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通过以上论述,可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理顺党政关系;二是调整权力结构,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三是精简机构实现政府工作高效率;四是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五是克服官僚主义,完善监督体制。
三、
今天,政治体制改革关键仍然在于如何制定一个好的制度,如何将这个制度落实到实处,如何进一步健全发展这个制度,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制度建设又包含多个方面,以下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政治要求的核心——民主与法制这两部分进行简单阐述。民主和法制的有机结合,是现代文明的本质,邓小平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始终将民主和法制紧密结合在一起。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目标。当前,我国仍然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这是由我们民主制度并不健全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丰硕成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得到不断推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我国人民代表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取消了城乡选举的差别,实行同票同权;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表达政治诉求渠道增多,并且已经建立了农村村民、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但是我国民主形式仍不够完备,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丰富和改善。党内民主的制度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还不够;全社会的民主观念、政治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加强法制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既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应该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之所以要长期坚持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是因为我国现存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法律的滞后性特点决定了对一些社会现象不能及时地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因此,在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步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困难中果断开拓、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渐进中逐步深化,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当前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还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规律相适应。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未完成的事业,也是后继续导人们的历史使命,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路任重道,在适应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注释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卷,第33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