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与亲人打个愉快电话

2016-11-25华明玥

莫愁 2016年25期
关键词:华明亲人流浪

○华明玥

如何与亲人打个愉快电话

○华明玥

Q:我是一个90后女孩,现在远离家人,在外地工作,每周三次固定和爸妈通电话。

打电话前,我心里总带着想念。可聊上没几句,就话不投机,坏了心情。若住在一起,还能用其他方式表达关心,化解冲突。异地的话,只能无奈叹气。长此以往,感觉与爸妈的关系越发疏远,却不知该怎么办。

A:对于空巢老人来说,他们与成年儿女通话,开口就会追问三个问题:一、你什么时候才会回家吃饭?二、你什么时候才会带着男(女)朋友回家吃饭?如果孩子已婚,问题就变成了什么时候才能带着宝宝回家吃饭?三、我的病痛又犯了,我最怕一个人去医院!

电话那头的儿女,虽然听出父母逼人的孤独,对天伦之乐日渐稀疏的不满,还有儿女对自己缺乏精神赡养的怅然与不甘,却常常在这种接近指责的语境下,生出叛逆之心。

曾在朋友圈中做过调查:90后接到父母的电话,回应超过3分钟的,只占两成五;80后能跟父母心平气和谈上5分钟的,不超过三成。

儿女主动给父母打电话的三大议题是:一、叫你去看病,你偏熬着,难道非要熬出事儿来后悔呀。二、劝你做菜少放油盐糖,你不听,口味重有什么好?三高就是这样上身的。三、叫你不要理睬保健品推销员,你偏要把他们当亲人,你就那么迷信一个外人的嘘寒问暖?

当儿女以居高临下的教导者面貌出现,当关切演变成鄙夷,牵挂演变成干预,自己无法贴身照料的愧疚,演变成对对方独立生活能力的质疑,电话马上布满火药味。最后,不是父母气冲冲挂掉儿女的电话,就是儿女举双手投降,“我马上要去开会(出差、见老板),咱下次再谈。”

这都是缺乏对亲人的心理共鸣带来的恶果。我们自以为在付出一腔关爱,却结结实实踩了对方的痛脚。

我曾陪朋友去出“心理门诊”,教一位刚退休的母亲如何跟儿子打电话。朋友了解到,这位母亲的独子在繁忙的IT业工作,自小爱猫,就建议她从喂食大院里的流浪猫说起。

母亲经常跟儿子说起与流浪猫“交朋友”的进展:她为七八只流浪猫起了名字,现在她唤谁,猫就会出列趋近;她留心到某只母猫快要生产,特意为它准备了没有油盐的鱼汤;她与另一位奶奶发现喂猫的同伴忽然一个多月没出现,几经辗转,找到老人家中,才知道老人因为洗澡摔断腿,无法行走。她们这帮“猫友”的来访,给了养伤中的老人莫大的安慰。母亲还在电话里跟儿子道歉,“你小时候一直想养猫,我却因为自己的洁癖,百般阻挠你,真不应该。”

这位母亲经过点拨后,很聪明地找到了与儿子分享生活感悟的切入口。她选择双方都有共鸣的话题,在母子之间收获体谅与宽慰。

当我们在谈话中,强势要求把对方塑造成“我期待的父母(儿女)”时,冲突就会发生。亲情电话也应该“功夫在言外”,想一想:选择什么样的话题,会令对方嘴角上扬?选择什么样的话题,会让对方放下怨怼,换一个视角去看待人生?

父母可以跟孩子聊一聊热门韩剧,聊一聊老年大学摄影班的趣事、最新的广场舞编排,以及欧洲行、农家游的收获。儿女可以与父母聊一聊云柜早餐有多么贴心,聊一聊多肉植物的栽培、自己的第一个5公里夜跑成绩,还有刚刚替住处换上了怎样的拼布窗帘。

总之,本着分享,而不是强力干预,客观幽默地陈述和建议,而不是情绪化指责的方针,我们才有机会打好一个给至亲之人的电话。

这并不容易,可也并不很难。它需要的仅是一点换位思考的态度,一点推己及人的耐心。

(作者系《扬子晚报》资深编辑,出版有多部散文、随笔作品。)

(编辑赵莹zhaoyingno.1@163.com)

猜你喜欢

华明亲人流浪
第24章 生死折磨
一碗鱼头面的江湖自由
Chapter 24 Live to be tortured 第24章 生死折磨
亲人
程序员之死
流浪的歌
亲人( 连载一)
流浪猫鲍勃
叶华明
给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