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随笔(选)
2016-11-25杨逸明
杨逸明
晚风随笔(选)
杨逸明
一
袁枚说:“诗虽新,似旧才佳。”红楼梦宝黛初会,黛玉一见宝玉,便大吃一惊,觉得好生奇怪,倒象是哪里见过,何等眼熟。宝玉说出初见黛玉的印象是:“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恍若是远别重逢一般。”好诗也是如此,既有似曾相识之感,又朦朦胧胧想不起在何处见过。又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人人心中所有;陌生,是因为人人笔下所无。熟悉,才会有亲切感;陌生,才会有新鲜感。非如此不会动心。
二
记得薛宝钗说过:“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类似凤姐式的“市俗取笑”就不是好的讽刺诗。真正好的讽刺诗应该釆用黛玉式的“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的“促狭”的写法。
三
诗人一激动,怕得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这有点近乎发疯了。但一克制,又怕得抑郁症。“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离抑郁症也不远了。写诗很容易患精神病。想既不疯,也不呆,要学会进得去出得来,所谓“死去活来”、“发乎情止乎礼”是也。写诗的朋友们要自己好好把握这个度。
四
诗的语言要凝练准确,有感染力,可以多多注意“反差”的运用。我原来搞摄影,知道黑白照片(现在好像叫“绝色摄影”)中的“反差”运用得好,会很有效。拍摄海空远景,需要带一些树石近景,有了参照物,近深远淡,就会产生纵深感,否则白茫茫一片远近不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和门是近景,象摄影作品中的包角,包含“千秋”和“万里”,映衬时空之远。“天地一沙鸥”,前者何其大,后者何其小!凡大小、快慢、粗细、高低、刚柔、远近、长短……巧妙运用,不断变化,“反差”得当,就会取得摄影作品的艺术效果。诗词创作也是如此。
五
人人拿了傻瓜相机拍照片,却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家,连摄影师也算不上。人人可以写诗词,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诗人。拿着相机到处乱拍照,当然拍出来的也是照片,但不会都是摄影艺术作品。必须讲究用光,构图,抓拍时机,表现主题、创作风格等等,照片才不会流于平庸,写诗也是如此。专业照相机太复杂,不能普及摄影。于是有了“傻瓜相机”,满足了许多爱好摄影却不肯多动脑筋的人。简化了诗词格律,写诗的人多了,就象有了“傻瓜诗词”,写起来方便,精品却少了。所以相机最好是有点“傻瓜”,提供方便,又保留关键的几个专业性能,不至于过多降低拍摄水平。当然也有用专业相机拍出蹩脚照片来的。至于有人爱用专业相机,有人爱用傻瓜相机,各人自由,只要能拍出成功的摄影作品就好。写格律诗词似乎也是如此。
六
诗人无非就是从字典里取出若干个字,找到一种新的排列方式,让人看了感到新鲜甚至惊奇,感动并且珍爱。如此而已。一样的碳元素,改变一下分子的排列方式,就成了“同素异型体”:一成石墨,普通;一成钻石,名贵。“不可随处小便”,同样几个字,换个形式排列,就成了“小处不可随便”,意境不是一个档次。一样是《春晓》二十个字,排列方式换成:“落花眠不知,晓觉春多少。风雨夜闻声,来啼处处鸟。”虽然合平仄,也押韵,比起原诗来还不失粘,钻石却成了石墨。从几千个汉字里找出二十个、二十八个、四十个、五十六个,排列组合一下,有的成了废话,有的却成了好诗。你说神奇不?
七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引有一段话:“凡人作诗,一题到手,必有一种供给应付之语,老生常谈,不召自来。若作家,必如谢绝泛交,尽行麾去,然后心精独运,自出新裁。及其成后,又必浑成精当,无斧凿痕,方称合作。”这有点像你是一个领导新上任,围在你周围的大都是些肯干不能干的人,你也要“尽行麾去”,找能干却不肯干的人使他们肯干,所以诸葛亮要三请。遣词造句与选拔干部一样道理。写诗就要求诗人必须反复斟酌,寻找最妥贴的词语。福楼拜教导莫泊桑:“你所表达的,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一定要找到它,别用戏法来蒙混,逃避困难只会更困难。”说得很对。这个词既要准确,又要美妙,最好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八
改诗也有个度。譬如猪八戒变小女孩,都有点像了,就是胖点。孙猴子吹了口气,就俊俏了。这就是三十六变与七十二变本领的差异。改诗也如此,有时就缺那口仙气。但你必须是变得有点象小女孩,如果变出个人模狗样的东西,也让猴哥吹仙气,那变成的俊俏女孩就与你无关,因为那全是孙猴子的作品了。
九
喝酒时常听人说自己酒量不大但有酒胆。好象现在许多写诗的人也是诗艺不精诗才不大却有诗胆,甚至是没有诗心光有诗胆。不识字叫文盲,不懂科学叫科盲,不懂诗应该叫诗盲。可是现在有很多诗盲正在写诗,还获大奖,出诗集,成了当代诗词名家。他们学了平仄,说李白也不懂平仄。他们说崔颢的黄鹤楼诗不合律,李白还做了崔颢的托。文革破四旧,毁了那么多文物,如今当然不能毁文物了,这些诗盲就诋毁名著名篇,连屈原李白杜甫都可以调侃嘲笑恶搞。何其“胆”大!
十
一碗米,有人煮粥,有人烧饭,有人酿酒。不能说明明可以烧一锅饭,为何你要煮三锅粥。明明可以酿香醇的酒你偏要烧淡而无味的饭。新诗有新诗的触觉,旧诗有旧诗的韵味,要表现一些特殊的情感,旧诗和新诗各有各的绝活,谁也替代不了对方。多些包容和尊重,不要老是鄙视和诋毁对方。自己烧好自己的菜,有人肯花钱吃你的菜,就开你自己的饭店。也许大家开店都开得红火也未可知,就象各大菜系的饭店一样。
十一
诗词创作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能写大,不能写小;能写粗,不能写细;能写笼统抽象,不能写具体形象。总体说来,还是逻辑思维多,形象思维少。诗词要抓细节描写,都抓大,易堕空腔。米开朗基罗说:“注重小节造就完美,而完美绝非小节。”诗词与雕塑有相通处。袁枚说:“诗虽奇伟,而不能揉磨入细,未免粗才。诗虽幽俊,而不能展拓开张,终窘边幅。”写诗一定要注意修炼“揉磨入细”和“展拓开张”的功夫。孙悟空的金箍棒和铁扇公主的芭蕉扇都是能变大能变小才是宝贝,如果只能变大或只能变小就没有用了。
十二
既然是“讽刺诗”,就只需一根刺,扎在穴位上,使人感到酸麻即可。现在有很多的所谓“讽刺诗”,或抡起大棒大棍击人皮肉,或举着刺乱戳乱扎,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讽刺诗”。不但没有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连诗词的富有审美情趣的可读性都失去了。
十三
诗有想得到的好:所谓在意料之中,未出意料之外,虽笔底尚无,却心中已有。有想不到的妙:所谓非常人能道之语,出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把想得到的好反反复复说成了想不到的妙,就太繁琐太唠叨了。所以我不大爱读有些专家的唐诗宋词的长篇大论的鉴赏文章,也不大爱听有些教授的唾沫飞扬不着边际的对于名篇名作的讲解。我很爱看前人一些唐诗宋词的汇评,往往寥寥几字,就点到穴位,搔到痒处。
十四
要成为一个诗人,必须要具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的功力可以用三张“试纸”一试。第一张“绿叶红花”:小学生作文。写实。人人眼中之景,人人能道之语。第二张“绿嫩红鲜”:中学生作文。有文采。人人眼中之景,非人人能道之语。第三张“绿肥红瘦”:诗家语。诗人眼中之景,非常人能道之语。三张试纸,第一张要写得“通”,这是体现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第二张要写得“美”,这是体现作者的审美情趣。第三张要写得“妙”,这是体现作者的思想和智慧。只有写到妙,读者才会拍案叫绝。
十五
严羽说:“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目前诗词作者印成的诗集铺天盖地,似乎大多是处于第一阶段。第三阶段的“信手拈来”与第一阶段的“肆笔而成”似乎极为相像,但是如果不经过“羞愧”、“畏缩”、“透彻”,绝对上升不到“头头是道”。真想“七纵八横“,谈何容易!
十六
当代人评诗,每每过誉。袁枚云:“以部娄(小山丘)拟泰山,人人知其不伦,然在部娄,私心未尝不自喜也。”然即使赞誉泰山,如云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则泰山也未必自喜也。点评佳作,寥寥数语到位即可,不必掺入许多水份。过誉者只说明识见之浅之低,否则就是评者别有所冀,另有隐情也。真正的知音,应该是说好能说到位,说不好也能说到位。许多荣誉称号如人民艺术家大家大师等是后人给前人的,但当代人正在互赠或自封。自我标榜自我吹嘘者,不是过于自恋,就是缺乏自信。当代诗词界,乃至书法绘画等领域,这样的人太多了。古代王者死后穿金缕玉衣,当代人穿了金缕玉衣满大街跑想证明自己是王者。
十七
孔子主张“小子何莫学乎诗”,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没有写诗,他们只是一群懂诗的人。只有成为合格的读者,才能当合格的作者。要有诗人的襟怀,才会有对好诗的识别力和鉴赏力。当代合格的读者太少,不合格的作者大多。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在旗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白居易在旅途中听僧侣歌女村民吟他的诗,白居易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连老妪也成了白诗的第一读者。柳永的词只要在有井水处就可听到传唱,可见那时读者多于作者。当代却是作者大大多于读者,基本上读者就是作者,而有些作者还不愿当读者。这是个厨师多于食客的时代。没有读者的诗人,写了诗没有用,就像没有食客的厨师,开不了饭店。
十八
诗有美刺。“刺”得过头,就是把事情说坏说过头,这是造谣,要追究责任。“美”得过头,就是把事情说好说过头,实际上也是造谣,但很少追究责任。不能造负面的谣,但造正面的谣可以,而且还有功,因为这是“正能量”。于是乎,正确的批评没有了,讽刺诗越来越少,让人觉得“芒刺在背”、“如坐针毡”总不厚道嘛。肉麻的吹捧和奉承越来越多,一味歌功颂德,“君子成人之美”嘛。只说好话,不发牢骚,这样做担责的风险几乎没有。所谓的诗人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骚人”啦。
十九
屈原不造假古董,写他的楚辞;曹子建陶渊明不造假古董,写他们的魏晋诗;李白杜甫不造假古董,写他们的盛唐诗;苏东坡辛弃疾不造假古董,写他们的北宋词当代有人造假古董,还以此为荣,沾沾自喜。写诗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人不云我不云。应该是人云我不云,人不云我云。或者是人云我换个角度更精彩地云。当代有些诗词一味泥古,如果不看作者,谁知道是今人还是古人写的?《世说新语·文学》载,庾仲初作《扬都赋》成,庾亮以亲族之谊,大为阐扬,谓可并《二京赋》、《三都赋》,遂使洛阳纸贵。谢安见之,云:“不得尔(不应如此),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以此语评当代拟古诗词亦甚确。
二十
读古人诗词佳作,特别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唐诗,例如“白日依山尽”、“红豆生南国”、“举头望明月”好像并无难字僻字古奥字,使人觉得识字不多就可写诗,因为这些佳作大多词语浅显,似乎有了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就能创作诗词。可是品味这些诗词作品的内涵,觉得思想深邃、感情丰富、识见高超,诗性灵动。这些境界、思想、襟抱、情怀……即使是当代的大学生、大学教授,也未必能修炼到这样的高度和深度。不是识五千字的人就一定比识四千字的人诗写得好,也不是识四千字的人就一定比识三千字的人诗写得好。背得出新华字典不能就算是诗人,背得出英汉大辞典的人不能就成为莎士比亚。识字当然越多越好,但诗人能通过形象思维或者叫诗性思维把汉字搞到鲜活,不能把字搞活就只能做死学问。所以叶燮在《原诗》中说:“世固有成诵古人之诗数万首,涉略经史集亦不下数十万言,逮落笔则有俚俗庸腐,窒板拘牽,隘小肤冗种种诸习。”这样的当代教授我也见过,学问还算渊博,但是所写诗词堆砌词藻和典故,却极为板滞,毫无灵性。与学问贫乏思想浅薄者所写诗词一样不堪卒读。
二十一
十多年前有个狂妄的小子对我说他要拯救中华诗词。我说,汉字不灭,中华诗词不会亡。我感到是中华诗词拯救了我,我可拯救不了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我的事业,信仰,宗教。聂绀弩、胡风、李锐当年关在监狱里还在写诗,他们不是为了拯救中华诗词,因为当时他们自己生命的存活都发生了问题,是中华诗词拯救了他们,使他们终于度过了劫难。和尚念经不是为了拯救释迦牟尼,而是释迦牟尼在拯救他。那小子听了我的话大概很生气,不久就在网上撰文造谣诋毁我,把我当成他“拯救”中华诗词的绊脚石。胡适说:“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如果他骂我后于拯救中华诗词有益,我自然也愿意啦。所以我没有回嘴。
二十二
几年前见一老先生字写得极好,我说:您老真是书法家!他说:“我不是书法家,我这只是读书人的字。”他并没想过要做书法家,但因为读书,也练好了字。写诗也是如此。不一定做诗人,但也会写几首诗。会写读书人的字和会做读书人的诗,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现代很多书法家、诗人还都不是读书人,所谓的诗人诗写得缺少书卷气,所谓的书法家手可泼墨却胸无点墨。
二十三
屈原的《离骚》中有三句诗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第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人生还是学习诗词创作,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应该投机取巧,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二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一种诗人的执着,也体现诗人的风骨。诗人要有才情,更重要的是要有风骨。第三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诗人的优良传统。诗人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诗人的“小我”要与人类的“大我”息息相关。诗人不是不可以吟风弄月,但是如果忘记民生,他不会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诗人,一个受人尊敬的诗人。
二十四
诗词创作有三个层面:技术层面、艺术层面、思想层面。想从心所欲表达思想层面的“意”和艺术层面的“象”,不能逾技术层面“音”的矩。人的气通过笛子的孔才能转化成美妙的乐曲。对于诗词格律,有人主张传承,不主张创新;有人大谈创新,对传承不以为然。我觉得所谓创新,应该主要是思想内容和语言的创新,而不仅仅限于形式。当代诗词应该用旧瓶装好酒,否则就成了“瓶装水”。所谓旧瓶,就是旧体诗词的形式和格律;新酒,就是有时代特征的思想、内容和文字。我们只有酿出当代的好酒,装入严守平水韵的传统典雅的瓶子也好,装入时尚新颖的新声新韵乃至新诗的瓶子也好,都会有广大的品尝者。
二十五
有些当代诗词,“泪痕”,“伤心”,“断肠”、“青衫湿”,等等词语俯拾皆是,情绪很是低沉,却并不感人。屈原是因为“民生之多艰”而“掩涕”,杜甫是因为“国破山河在”而“感时花溅泪”、“凭轩涕泗流”,李煜是因为亡国而“垂泪对宫娥”,苏轼是因为梦见“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亡妻而“唯有泪千行”,辛弃疾是因为面对“可怜无数山”的沦陷而“揾英雄泪”,陆游是因为“但悲不见九州同”而“悲歌仰天泪如雨”,又因为“曾是惊鸿(前妻)照影来”而“伤心桥下春波绿”如果仅仅描摹伤心,却写不出伤心的理由,或者说出的理由一点也不充分,还哼哼唧唧,哀痛欲绝,怨天尤人,读者就会觉得你在无病呻吟。
二十六
数千年来,农耕社会积累了旧体诗词的丰富的词语库和意象库,我们现在进入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语言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词语并不是拿来就可以使用的,如果我们按照平仄和押韵的要求信手拈来随意使用到诗词中去就会显得有陈旧感。当然并不是完全不能用。有人反对用“挂帆”、“剪烛”、“宵漏”等词语,说太陈旧,与现代生活不符,我觉得也未必。马路不见马,火车不烧火,轮船不用轮,也还一直在沿用,没人觉得陈旧过时。问题是你怎么用。当代的诗词创作爱好者应该有一种使命感,我们要进行实验,需要积累属于我们时代的诗词创作的新的词语库和意象库。使得我们当代创作的旧体诗词既富于时代感,又有诗意和美感。这个过程可能会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二十七
写诗需要清气,最忌浊气和俗气。这些气自会在诗中透出来。清气装不出,浊和俗瞒不住。袁枚在《随园诗话》里引人的话说:“所谓诗人者……果能胸境超脱,相对温雅,虽一字不识,真诗人矣。如其胸境齷齪,相对尘俗,虽终日咬文嚼字,连篇累牘,乃非诗人矣。”说得很好。有人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印着他十几个头衔,有“世界文化名人”,有“桂冠诗人”等等,甚至有“中共九十周年诞辰九十位诗词名家之一”。我对他说,我相信名片上最后一个“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的头衔是真的,其余的头衔如果你以为是真的那么你就是一个傻子,如果你明知道是假的还到处炫耀那么你就是一个骗子。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
责任编辑:张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