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女童惨遭杀害事件 媒体别成病态帮凶
2016-11-25作者赵哲圣台湾开南大学信息传播学系助理教授
台声 2016年8期
作者|赵哲圣 台湾开南大学信息传播学系助理教授
台湾女童惨遭杀害事件 媒体别成病态帮凶
作者|赵哲圣 台湾开南大学信息传播学系助理教授
网络传播的当下,台湾内湖4岁女童惨遭杀害的消息,在主流媒体与社群媒介中出现大量快速信息的转载。血淋淋的画面,加上各新闻平台播放,悲伤、流泪、愤怒,辅以新闻完整的追踪报道,恐怖的视觉震撼,因为画面、内容、分享,而加速我们感官激动,悲伤与失神。
网友在脸书中彷徨洗版发言,网络与媒体调查日渐详细;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每次这类脱序反社会的异常分子,是不是因为透过新闻流通而复制与合理化行为?而我们又该怎样筛选与控制信息?
首先,这类重大社会新闻,产生“复制同构型模式”,当信息量产生囤积与重复,有些人反感,反黑暗暴力的民粹举动想以暴力还向暴力,也有人麻痹无感。但一些不知如何控制信息流量的使用人,若仿效模仿,将制造下一次隐性炸弹与负面冲击。
其次,对于大多数需要温暖与关爱的人们,在大量分享信息扩散中,强迫去见证不曾目睹的事件,当分享的灾难恐怖画面持续增加,最后让我们失神,虽然感官保持警醒,外在感受却封闭,容易掉入负面困窘与焦躁,成为无法预期的焦躁。
当被杀女童母亲哭诉“社会病了”的当下,此时的大众媒体除了忠于报道事件真相外,更需要辅以多层面分析,增加教育与反思的报道,减少血腥画面的冲击,别成为病态帮凶。
而社群接受者应控制选择信息来源与数量,以免信息超载。多与真实亲人朋友对话,分享想法,才能维系情感的支撑,冷静控制这类信息流量,适可而止的接触,短暂失神后,从生活中重新黏合温暖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