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戾气症候与思想疏导

2016-11-25杨婷

领导科学论坛 2016年15期
关键词:症候暴力心态

□ 杨婷

论社会戾气症候与思想疏导

□ 杨婷

社会戾气症候折射出社会不健康心态,对个体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具有较大的现实危害性。封建历史中的文化遗毒和当代社会中的思想病灶是导致社会戾气蔓延的思想根源。深入剖析和把握社会戾气症候的思想根源,进而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在引导公共舆论中对公众进行思想疏导,有助于治理社会戾气症候。

社会戾气;思想根源;思想疏导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反映精神生活水平的社会心态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心态的培育目标,即“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反思当下中国社会,戾气症候已然成为当前中国转型时期社会心态中的雾霾,如不及时有效治理,将会蔓延恶化至不良社会性格的养成。深刻剖析社会戾气这一不良社会心态,探析社会戾气生发的思想根源,并有效地加以引导与纾解,是培育理性平和、阳光社会心态的重要前提,因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戾气症候解读

戾气又名疠气、疫疠之气、毒气、异气、乖戾之气、杂气,最初是病因学名词,见《温疫论》,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是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将戾气引入社会领域,形象地描述了客观存在的不理性、不平和,凡事动辄取径极端的不健康心态,因而引发社会共鸣,成为社会共识。戾气以暴力的面相呈现,歇斯底里的情绪暴力、粗俗污秽的语言暴力、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行为暴力等皆为戾气症候。戾气折射出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当个体的戾气叠加传染为社会风气之时,就成为社会心态之痼疾。戾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因而很容易滋长蔓延至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此外,还因为戾气内含取径极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伤害性,是当前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敌。社会戾气症候若得不到不及时疏导与化解,会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有形无形的伤害。

对于个体而言,戾气不仅扰乱心神,遮蔽理性,还会以暴力的形式伤及他人,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将原本简单的问题更加复杂化;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伤人不利己,甚至因为戾气高烧,导致逾越法律底线。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偶尔不满、暴躁尚可理解,但是当戾气由情绪转化为习气、由个人脾气扩散为社会性格,甚至好狠斗勇成为生存法则,那么,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社会戾气的无辜受害者,甚或无意识中成为社会戾气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对于家庭而言,戾气是有损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戾气弥漫的家庭,充斥着语言暴力、情绪暴力,甚至肢体冲突,是家庭暴力的情绪导火索。戾气甚重的家庭难有幸福与欢乐可言,不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养成。校园欺凌现象屡见不鲜,与家庭暴力和社会戾气不无关系。心理学家提出暴力循环理论,意指生长在暴力家庭中的人,通过习得的行为,可将暴力直接传递给下一代,由此形成一个暴力不断再生的循环。可见,戾气症候如若得不到纾解甚至会借由家庭的代际传播发生近乎生物遗传学现象。

对于社会而言,社会戾气蔓延会削弱社会资本。“人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资本是社会得以有序高效运转的重要基础。信任正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而社会戾气的传染,会导致多数人恶意揣测对方,使得交往、交易变得困难,甚至导致互相损害。这无疑会加大不必要的社会成本。此外,社会戾气弥漫会降低人们精神生活质量,不利于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民族性格来看,社会戾气如若不能得到有效治理,会由一种普遍传染的不良社会风气渐趋沉淀为一种习焉不察且恶性循环的社会性格。一旦化为集体无意识的性格,不仅影响当代社会的精神生活品质,而且会因社会性格的代际传播濡染下一代,代代习传将会损害本民族的优秀品格。从国家软实力来看,随着全球化纵深发展,国际社会日益成为“地球村”,社会戾气的跨文化传播必将损害本民族的国际形象,“好狠斗勇”“不讲规则”“崇尚武力”“不讲文明”的标签将会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猜忌与不信任,质疑中国关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倡议,进而影响到国际社会对华政策以及国际资本投资的流向,最终损害我国国家软实力和民族利益。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般深刻而复杂的改革转型期,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戾气有滋长蔓延之势,应当引起我们警惕。

二、社会戾气症候的思想根源

社会戾气症候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其思想认知根源,深刻剖析其生成的思想根源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疏导的重要前提。

1.封建历史中的文化遗毒

在缺乏民主、人治当道的封建社会,人治的专制主义文化是戾气滋生的历史文化根源。封建专制主义盛行的时代,暴力无疑是丛林社会崇尚的金法则,骄横跋扈的戾气与奴颜卑膝的俗气并存。中华民族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也有滋生暴戾的糟粕。第一,官本位思想浓厚。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权力与地位意味着人格上也高人一等。颐指气使、趾高气扬的“官老爷”“家长作风”的思想遗毒无疑对当代政治生活乃至家庭生活中民主精神的养成构成阻抗。第二,好狠斗勇的文化毒素对当代法治精神的养成构成阻抗。武侠文化倡导的侠义心肠、除暴安良、知恩图报、诚实守信、义薄云天等等武侠精神是对现实社会中百姓权利被专制皇权肆意践踏的一种反抗。历史中轮番上演揭竿而起、杀富济贫、快意恩仇的剧目向来被视为除暴安良、替天行道,解决社会不公的义举,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推崇。尽管知恩图报、肝胆相照等侠义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但备受世人膜拜的武侠文化中还有好狠斗勇、崇尚武力的毒素。有人就高呼“水浒有毒”,振聋发聩。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对于在人治社会的土壤里生长出的历史文化可以抱有同情式理解,但从客观上讲,这种封建专制社会历史文化中的毒素无疑成为戾气滋长的文化土壤。在推崇法治的现代社会,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有家族黑恶势力横行乡里的现象,正是封建社会历史文化遗毒的表现。

2.当代社会中的思想病灶

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但是精神生活中凸显出价值多元化等问题。特别是人们原罪思想浓厚,仇官、仇富心理普遍,社会认同正在割裂。

第一,理想信念匮乏。随着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社会世俗化、娱乐化倾向明显,崇高理想渐行渐远。躲避崇高、侈谈理想、甚至折辱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在追求快速成功的社会压力之下,没有远大理想的守望,汲汲于眼前蝇头小利,难免会因为功利带来的焦虑、愤懑,乃至心理失衡而满腹暴戾之气。

第二,工具理性侵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不仅带来物质上的繁荣,也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冲击下,工具理性的资本逻辑侵蚀人们的思想,一些人被物欲横流裹挟其中不能自拔。拜金主义、奢靡之风、攀比之风等腐朽思想开始滋生蔓延。随着社会生活日渐世俗化,人们变得更加务实甚至功利,社会成功的标准被世俗化、庸俗化,甚至堕落至简单以金钱、权势、名利来衡量。加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阶层分化乃至有极化倾向,阶层固化已露端倪,逐渐扩大的贫富差距更是刺痛了社会公众的神经,被剥夺感深重,仇官仇富的暴戾之气滋生蔓延。人们惯于简单地贴标签以示区隔,如“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草根”……通过贴标签简单划分两大阵营,非黑即白,以便道德挞伐。

第三,社会信任流失。少数党员干部腐败现象严重损害社会公正,损害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滥用职权、权钱交易、以公肥私的腐败现象,玩忽职守、颐指气使的官僚主义作派疏离了党群关系,加深了官民之间的隔阂。诸如城管追打摊贩、警察暴力执法等事件时有发生。本该是人民的公仆,却呈现出骄横跋扈的暴戾之气。权力傲慢、权力越轨与执法暴力会加大社会不公之感,加深官民之间的对抗,使得仇官心理滋生的暴戾之气四处蔓延,并成为诸多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

第四,法治精神薄弱。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问题十分突出。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司法不公现象的存在会加剧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不信任,会导致放弃以司法渠道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当不能以合法渠道化解矛盾与冲突,暴力就成为最后一项选择。社会戾气症候是公众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薄弱的表现。社会黑恶势力是戾气的最主要宿主,以心狠手辣来彰显自己的威慑力,视暴戾之气为威慑力,藐视法律,甚至践踏法律,更遑论民主精神。“村霸”“市霸”等地头蛇往往靠暴戾之气欺行霸市横行一方。有些人尽管不是黑恶势力团伙,却沾染好狠斗勇的匪气,浑身散发着蛮横无理的暴戾之气,以此作为平素处理问题的“杀手锏”,对他人的合法权利、平等权利置若罔闻。社会黑恶势力得逞盈利会助长暴戾之气的滋长蔓延,潜规则的盛行会阻碍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败坏社会道德以及民主、法治的社会风气。

三、社会戾气症候的思想疏导

社会戾气症候是社会心态失衡的表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思想疏导是治理社会戾气症候,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路径。

1.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进行思想疏导

社会戾气症候与法治意识淡薄、民主精神薄弱、平等意识缺失不无关系。培育和践行民主、法治、平等、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治理社会戾气的一剂良药。

加强民主精神培育。暴戾有悖现代民主精神。化解社会暴戾,必须加强民主精神培育。首先,引导公众明晰法律规定的个体的权利与义务。民主的要件包括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接受不完美现实的理性精神、妥协、注重交流的艺术。托克维尔指出,“能使人们用以确定什么是跋扈和暴政的,正是权利观念。权利观念明确的人,可以独立地表现自己的意志而不傲慢,正直地表示服从而不奴颜卑膝。”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利是有效化解戾气的前提。其次,政府要公开透明,引导公众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务信息。鼓励社会监督。如通过政务网络平台便捷公众咨询、监督等。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第三,引导基层社会自治。学校班级的自我民主管理、社区的公民自治等都是培养协商民主的交流技巧、积累民主解决问题智慧的重要途径。最后,引导社会公众积极有序地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培养民主的重要路径。如果政治冷漠、乃至政治疏离,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力会因为不了解乃至增大恶意揣测机会而更加流失。官民对抗情绪会激增社会暴戾之气。积极有序地政治参与是加强政治沟通,协同治理的题中之义,也是培养民主精神的必由之路。

加强法治精神的培育。首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其次,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将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里,运行在法治的阳光下。公共权力的越轨、滥用会导致腐败,并严重损害社会公正,以致政府公信力流失,销蚀社会信任。将权力置于法治的阳光之下,依法行政,依法严惩腐败、渎职等行为,逐渐赢得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的信任,化解普遍的“仇官”心理。再次,深入推进依法治理。依法严惩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现象,有助于遏制社会暴戾之气;依法打击黑恶势力。遏止欺行霸市等“暴戾资本化”现象,使得暴力无市场。黑恶势力以暴力、敲诈等非法手段作为其盈利暴富的重要手段,危害社会公众,“暴戾资本化”现象败坏社会风气。依法斩断黑恶势力的不法盈利渠道,斩断“暴戾资本化”的暴利链条,狠刹暴戾风气。

加强友善精神的培育。首先,以良好家风培养友善人格。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延续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则推动社会和谐,家庭暴力则助长社会戾气。因此,大力弘扬和谐家风,有助于化解暴戾之气。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相互扶持,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会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增强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家庭成员拥有更加阳光、健康的心态,能够与不完美的现实理智地握手言和,而不是求全责备、苛责于人。其次,树立典型传播友善精神。各个领域的公众人物以及众多党员干部因其个人影响力,其为人处事的品质风范具有较大的示范效应。如郭明义等优秀党员的感人事迹正是雷锋精神的当代传承与写照。利用大众传播平台展示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传播友善精神。让理性、平和、友善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2.在密切联系群众中进行思想疏导

戾气所指,矛盾所在。矛盾的引发总是与群众的利益诉求绕不开。要治理社会戾气症候,必须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在为人民谋利中进行思想疏导。

畅通公意表达渠道,纾解社会戾气。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公正现象,心生对不公正的愤懑情绪,质疑批判公权力的运作等等,如若没有发泄的空间,没有畅通的表达渠道,积郁在心,很容易导致取径极端的暴力事件。网络问政、网络行政服务、网络表达窗口是释放不满情绪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密切关注舆情走势,积极反馈、并予以思想和心理疏导,提供切实的帮助,及时化解冲突与矛盾,遏制戾气蔓延,减少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此外,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有助于加强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缓解个体心中的激愤,化解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也易于有组织、有规则地与政府民主协商,化解官民之间的矛盾。

向群众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争取社会认同。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中央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意图是好的,但如果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甚至造成误解,就会引发群众的不满甚至怨恨。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总结报告中,刘少奇就曾指出:“我们党所领导进行的每一项中心工作和实际工作,都是有政治意义的,都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考虑和决定下来的。因此在进行每一项中心工作和实际工作时,都必须向群众宣传这一项工作的政治意义。”引导公众了解世情党情国情,理解国家政策,正视现实困难,才能增强政治信任,平复心中暴戾之气。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化解社会戾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首先,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特别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助于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民主、团结、密切联系群众的党组织可以为治理基层社会戾气提供坚强的组织支撑。其次,提升基层政府服务群众的能力和领导水平,改善基层政府形象。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是导致群体性事件易发、社会戾气滋长的重要因素。基层政府与群众交集最多,其服务能力与领导水平要接受基层群众的检验。让群众理解政府的政策,使群众满意、让群众舒心,才能有效化解社会戾气。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公务人员养成理性、平和、热情的服务态度,以高效率高质量解决民众困难的能力,有助于密切干群关系,化解社会戾气。

3.在引导公共舆论中进行思想疏导

加强网络舆论空间治理。自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迅速普及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网络治理的制度漏洞、技术漏洞,导致网络空间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成为社会戾气的集散地,也因为虚拟生活对现实生活的延伸性影响,而成为助长社会暴力的重要场域。首先,建立健全网络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网络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现象,恶意诬蔑、造谣事件,网络诈骗等犯罪事件等虚拟生活中的违法犯罪问题应得到依法有效治理。依法治理网络空间,才能有清朗的虚拟空间,助益良好社会心态的形成。其次,增强大众传播媒体社会责任感。灵异、暴力的网络文学的热销会误导青少年网迷读者沉溺其中甚至模仿网络小说、网络游戏中的暴力手段,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将暴力诉诸到现实的个体,带来严重的社会伤害,既令人愤恨又令人扼腕。校园欺凌、青少年犯罪现象屡见不鲜,并有高发事态近来引发社会关注,这既是社会戾气对青少年群体不良影响的反映,也会助长社会戾气的蔓延。增强社交媒体、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严禁传播暴力、宣传暴力的作品,有助于治理社会戾气症候。

引导网络公共舆论健康发展。公共舆论是公众对特定人物或事件的密切关注并引发意见表达的汇总,是观察社会心态的重要窗口。当前,公共舆论中存在着网络语言的粗鄙化、低俗化等语言暴力现象,是社会戾气蔓延的重要载体。引导公共舆论健康发展,是治理社会戾气症候的重要路径。首先,加强语言规范,倡导文明用语。语言的边界是思想的边界,语言的表达也是社会思想和社会心态的重要载体。倡导文明规范的用语,抵制暴戾化、粗鄙化的网络用语。其次,培养公共理性,化解社会戾气。网络公共空间是虚拟的公共领域,公众意见以理性、平和的的表达方式更利于沟通和辩论。人身攻击、网络谩骂无助于表达观点,而利于戾气传播。再次,培养意见领袖,引导舆情发展。传播学理论认为,意见领袖的表达方式和观点内容对于公众舆论有着重大的引导作用。网络大V、各界明星等公众人物正是意见领袖的典型代表。公众人物的言行具有较强的社会示范效应和较强的情绪感染力。公众人物应自觉规范言行,传播正能量。学者等公共知识分子在是非面前也要主动发声,引导舆论朝着健康方向发展,避免公共舆论沦为社会戾气之利斧进而危害社会心态。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基恩.暴力与民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3]达尔.论民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柯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5]李杰.核心价值观与国民社会心态的调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6]陆震.中国传统社会心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7]谭日辉.社会心态与民生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8]李勇锋.变革中的文化心态:当代社会心理分析及传统文化的渗透作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9]杨宜音.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0]胡红生.社会心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1]陆震.中国传统社会心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2]迟云.转型时期社会心态失衡及其调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赵春燕

杨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917

A

2095-5103(2016)03-0045-04

猜你喜欢

症候暴力心态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反性别暴力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暴力”女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暴力云与送子鹳
还是“看掐架”心态
“年代剧”中的时间叙事与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