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在战火中飞扬青春激情的老战士
2016-11-25朱英杰
文/朱英杰
一位曾在战火中飞扬青春激情的老战士
文/朱英杰
河南省荥阳市原司法局副局长、离休干部杨炳星把他的军旅生涯写成一本书,取名为《青春在战火中飞扬》,内容都是对那个年代、那种场景和他那些战友的回忆。在他的战友中,有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他戴大红花、周总理为他改名字的共和国战斗英雄;有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连队卫生员、连队炊事员、普通的人民军队战士。从书中看他的经历,也可谓惊天地而泣鬼神。他的脚步丈量了祖国的南北大地,不少在解放战争中发生的著名战斗、战役,他都是亲历者。他目睹了一个腐朽没落政府的消失,迎来了崭新共和国的诞生,并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洋洋洒洒二十篇回忆录,近20万字,并附有大量弥足珍贵照片,给读者以丰富的启迪和联想。
我和杨局长相识在2004年下半年,那时我还在荥阳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大约是在八九月份,我在广播的黄金时段开设了一档“激情年代”节目,旨在给老同志一个“重温激情”的机会,给社会讲一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他们所亲身经历的故事。由于该节目
作者群体定位是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以及从事其他革命工作的老同志,原意是希望能够通过节目的播出为契机,打开尘封的历史记忆,让原本光彩的事迹更光彩,让原本辉煌的过去更辉煌。小小一档节目,立即引起了广大老同志的强烈反响。自9月1日节目开播以后,编辑部的来稿量增加了,到编辑部咨询交流的人数也多了起来,“激情年代”又重新唤起了老同志的激情,这其中就有杨炳星局长。当时他从市司法局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时间还不长,收听广播后,就写了一篇回忆当年在中国和缅甸边界剿灭国民党李弥残部的文章,让我修改提意见。交谈中得知他是离休副团级部队转业干部,在部队一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从连队指导员到营教导员,一步一个脚印,最后,职至副团级。一个几乎没上过学的农村贫穷孩子,竟然在部队政工岗位上工作了大半辈子,这不能说只是一种偶然,而是与部队的培养和他自我的努力分不开的。他从十几岁走进部队,面对的是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解放荥阳、解放郑州、中原突围、淮海战役乃至解放后的云南剿匪、抗美援朝、中缅勘界,他的足迹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就在临退伍之前,还带着部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枪林弹雨,战功显赫。据他所说,多少老乡和战友都牺牲在冲锋的路上。可他每次都与死神擦肩而过。
也许是同为“当兵的人”,共同语言多,感情也就自然近了。后来他又连续送给我几篇稿子,事件都非常突出,时间、地点也都十分准确,并且把当时的那种或艰险、或惊奇、或惨烈的场景都叙述得淋漓尽致,对一个曾经当过兵的人来说,我理解他当时写作时的心情。对一个几乎没有读过书的工农干部来说,我体谅他写作时的困难。但不论怎么说,稿子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每次他去找我,都是先向我叙述文章所写的事件,接着再拿出稿子让我看,文章中的好些字我都是顺着句子中的前后字猜出来的。尽管这样,对杨老的稿子每来一篇,我都亲自修改,并力求精编。所以,在所有播出的稿子中,编辑部通过调查,他的文章收听率是最高的,并且,每篇文章中的故事都有传奇色彩。
一个真正的战士心里,装的永远是军营、是战友。在和杨老的交谈中,部队生活是一个不尽的话题。他从十几岁离开家乡到部队当兵,和部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对人民军队所给予他的一切,他没齿不忘,始终满怀感恩之心,报答之情。由于各种原因,他在副团级的位置上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以至于他的部下都成了他的上级。按他的说法,不是一般的差,而是差着一大截。他的通讯员,已成了他的师级首长。尽管是这样,他仍然满怀兴奋之情对待。仍然工作在部队基层,为共和国军队的建设尽心尽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党对自己的恩情。这种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常怀感恩报恩之心的朴素感情实在难能可贵。在战友中,杨老常提起的是老连长申旺魁,因个子高而被战友们称为“申大个子”。1948年,杨炳星参军时因个子小,是申旺魁说情后,部队才接收了他。几十年的部队生涯,成就了牢不可破的战友情。后来,老连长转业回到了山西,杨炳星回到了河南,弟兄一样的两个战友天各一方,失去了联系。2012年2月,由我整理的杨炳星回忆文章《我的战友英雄连长申大个子》先在《老人春秋》杂志上发表,后在网上传播,被远在山西省太原市申旺魁的女儿申志忠婆家妹夫的一个战友点击,并辗转告诉了他们。申志忠马上通过山西、河南两地的老干部局了解到杨炳星的具体地址。在给杨炳星的信中,她说:“我爸每每怀念战争年代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时,常常叨念这些老战友的名字,时时盼望能和战友重逢。”“真挚地谢谢您,杨叔叔!谢谢您将近70年来一如既往对我父亲的记忆和怀念,若父亲九泉有知,定当欣慰。”当杨炳星收到信给我看时,动情地说,虽然我知道老连长身经百战,多处负伤,今年就是100岁了,但从信中看到他已去世,心情还是十分悲痛。可我欣慰的是已和他的子女取得了联系,了解到了老连长和我分开后的许多事情。我感谢《老人春秋》,感谢各级老干部局的牵线搭桥。
如今,杨老已经80多岁了,虽身体健康,但多半辈子的戎马生涯,尤其是南方的潮湿已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治愈不了的顽疾。在和他交谈中,不时会流露出对身体不适的担忧和无奈,就在编书期间,他就住了两次医院。尽管这样,他还担任着“解放郑州老战士协会”召集人的职务,还经常带领他的协会会员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同时,他还兼任着荥阳市关心下一代“五老”报告团成员的职务,利用节假日和特殊节日的机会为青少年学生讲传统,讲得最多的还是他部队的战斗生活和历练。讲到与敌斗争高潮处,他的坐姿就变成了站立形,拳头高举,怒目圆睁,那种亲善的容貌荡然无存,俨然又是一名战场上的战士。
留住曾经的历史,记住往昔的记忆,这是人类发展繁衍的根基。著书立说并不全是文化人的专利,同样也适用于战场上的英雄。杨炳星说,我出书的目的,是对部队生活的回忆,是对那些为人民解放事业牺牲战友的纪念。同时,也是让子女们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需要珍惜的。
也许,这就是在战火中飞扬青春的老战士杨炳星,用著作展示当前积极向上心态,展示当年建功立业风采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