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获得感”为美丽乡村建设永续生机

2016-11-25姬建民

中华魂 2016年7期
关键词:获得感生机美丽

文/姬建民

“获得感”为美丽乡村建设永续生机

文/姬建民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美丽乡村建设方兴未艾。

走进乡村,看到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有的热火朝天,有些动静不大;靠近百姓,知道有些群众态度积极,有些冷眼旁观。思其原因,多是没有把“获得感”放在前面。

只有把“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植入农民群众心中,才能保证美丽乡村建设永续生机。

美丽乡村是桥梁,全面小康是天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就是农民群众逐步提高“获得感”的过程,并由此决定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乃至成败。离开了这个“底线”,单纯把美丽乡村建设当作“应景任务”,就会像柴火烧火热乎一阵,绝对开展不起来;而忽略了群众的“获得感”,肯定也华而不实,“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甚至干出些劳民伤财的事情。因此,只有端正目标意识,切实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美丽乡村建设才会真正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获得感”是检验美丽乡村成效的硬标准。对于农民群众来说,关注的不是这建设、那发展,根本上是要切身体验到收获感、幸福感、成就感。无论多么好的方案蓝图,都需要把其中有利于群众的“含金量”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享得到,从而自觉增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这个“标准”也只有这个标准,才是不可移易的“硬杠杠”。否则,只把劲头用在花里胡哨的外观整饰上,而非聚焦在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人文精神上,表面看来似乎“美丽”,但群众缺乏“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就不仅背离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与标准,而且也不会得到群众支持与拥护,最终落得个形式主义的“烂摊子”。拿准了“获得感”这个硬杠杠,就会牵住美丽乡村建设的“牛鼻子”,建设目标不走向,开展工作不浮夸,深入推进得人心。

“获得感”来源于农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这多年来,城乡剪刀差带给农村的贫穷和落后是突出与现实的。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改善与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关键一环,必须切实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清楚把握能给群众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带来什么利益、多少利益,才能够确定美丽乡村最急需干什么,中长期目标怎么惠及群众等建设方案。譬如,面对有的村排水不畅,有的村饮水苦咸,有的村出行不便等紧迫问题,若不先行着手解决,而是忙于粉刷街墙、绘画描窗、村头造景等“表面光”的玩意儿,群众自然侧目而视,甚至强硬抵制。说到底,美丽乡村建设本身就是民声与民生工程,抓准了民声关切,落实了民生需求,满足了群众期盼,美丽乡村建设就自然而然抓住了水之源、木之本、民之心。

“获得感”体现了农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美丽乡村本是为了农民群众,建设也必须依靠农民群众。不要埋怨农民群众不积极、不主动、不配合,问题在于事情是不是办到群众心里。许多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单位的经验证明,只要你真心替群众着想,真心为百姓办事,步步让老百姓有了“获得感”,农民群众就会全力配合并支持你的工作。客观地说,受环境、条件和历史积累问题的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但又并非不能克服的。“群众齐心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认同并确立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定依靠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坚持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就一定能够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扎实进展。

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也改变着农民群众。“获得感”确立了美丽乡村建设目的和意义的新定位,明确指导着“建什么”与“怎么建”,美丽乡村建设就有底气、有力量、有成效,农民群众过上有信念、有道德、有秩序、有品质的新生活就会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获得感生机美丽
让阳台焕发生机
生机暗涌
生机何傲然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恰如其分”蕴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