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弥渡花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16-11-25何庆莲
◎何庆莲
浅谈弥渡花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何庆莲
2016年7月23日至24日,弥渡县新创大型花灯戏《山村·小河·月亮》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首都观众的青睐,演职人员代表得到了文化部雒树刚部长的亲自接见,并给予该剧高度评价。此前,弥渡作为花灯之乡曾获得过诸多荣誉: 2008年,弥渡花灯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12月,弥渡县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2015年3月,弥渡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全国唯一一家“中国花灯艺术之乡”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弥渡长期坚持不懈抓实花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密不可分。
弥渡花灯源远流长
弥渡花灯是云南花灯重要支系之一,素有“云南花灯比山茶,弥渡花灯别样红”的美称。弥渡花灯始于何时无定论。有的说始于唐宋,有的说始于元明,但无论是始于唐宋,还是明清,都是说明弥渡花灯源于中原文化,吸收了江南文化,融入了弥渡汉族、彝族、白族的音乐舞蹈元素,从而演绎出屹立于云南花灯之林的弥渡花灯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弥渡花灯曾九度登上省级艺坛,八进京城,六次亮相央视。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和省州以及部队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弥渡采风收集花灯音乐,并见诸于国家和省级音乐刊物。1961年、1983年云南省花灯剧团、云南省群众艺术馆及弥渡县花灯剧团、弥渡县文化馆先后出版的《云南花灯选曲100首》和《云南花灯音乐·弥渡部分》,系统地收录了弥渡花灯曲调,在黄虹、杨放、袁留安、尹钊等云南著名音乐家的鼎力传唱推介下,使弥渡花灯走向全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其中,花灯名曲《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等蜚声海内外。独树一帜的花灯艺术使弥渡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灯)”称号。2008年6月,国务院将弥渡花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0月,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文联主办的云南省第二届花灯艺术周在弥渡隆重举行。本届花灯艺术周内容有云南省青年花灯演员演唱比赛、云南省优秀花灯剧(节)目展演、中国花灯弥渡论坛、弥渡花灯群众文化演出等。以大文化的视角,展示了云南花灯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的新成就、新经验,同时还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弥渡花灯民歌文化,
是省内外花灯文化广泛深入交流的一次盛会。由云南省戏剧家协会编辑的《和谐云岭花灯俏——2012年云南省花灯艺术周活动集萃》一书,云南美术出版社于2013年11月出版。
“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
在弥渡县,民间花灯表演活动十分盛行,可谓是“城乡无处不灯”。在弥渡民间有“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才进弥渡坝,处处锣鼓声”,这是弥渡自古以来就有的旖旎风情。
弥渡人把花灯演唱与龙狮组合表演,称之为“玩灯”、“闹花灯”。玩灯的古规十分考究,县内多数地区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七、十八结束。玩灯的准备阶段称为“团灯”,各村一般由当年生育男孩的家长担任“灯头”组织灯班,负责筹集资金和召集人员扎裱龙狮,聘请德高望重、擅长表演的民间艺人到灯班主持玩灯的全过程。“大鼓响,庄稼长”,人们春节玩灯,是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因此,耍龙舞狮唱灯也称“太平灯”。然而,弥渡县民间花灯表演艺术活动,就不仅限于在春节、元宵了。
花灯文化几乎融入了弥渡人一年四季的一切民间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融入了弥渡人的血液。民间的祭祀活动唱祭祀花灯,盖新房“垫土”(奠基)表演花灯折子戏,洞经音乐也有用花灯唱经的。规模较大的洞经音乐会,最后的仪式以唱“簸箕灯”结束,表示功德圆满,皆大欢喜。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密祉元宵花灯节,是弥渡花灯的浓缩与概括,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原生态花灯灯会,是花灯文化的活化石。密祉是仅有人口1.6万人的小镇,但每年的元宵灯会村村有灯班,全村老幼齐上阵,参与演出的人员竟然有五六千人。
如今,在弥渡城乡,无论平日茶余饭后的村头文化活动广场,还是城市公园,无论是平常人家的红白喜事,还是各种节庆活动,随处可见花灯表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30人以上的民间业余花灯队就有526支。
跳红弥渡花灯 唱响《小河淌水》
在大理州,弥渡县花灯剧团是唯一的国有县级文艺事业表演单位,是省内具有完整建制的5个县市级花灯剧团之一,是弥渡县花灯的代表性、示范性剧团,承担着弥渡花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自1956年2月建团以来,搜集、整理、创作、移植了一批优秀(节)目,如传统花灯剧《大舜耕田》,现代花灯剧《规划到乡》,花灯歌舞《小河淌水》《十大姐》《绣荷包》,移植花灯剧《龙江颂》《红灯记》,新编历史剧《彝汉情》,古装花灯剧《求名记》等流传至今,并在花灯界广为传唱,先后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弥渡县花灯剧团在每年送戏下乡演出结束后,组织全体演职人员把采集到的民间艺术资料集中起来进行归类梳理、编创,先后编写出《弥渡县花灯音乐集成》,与云南省花灯剧团编写出版了《云南花灯·弥渡部分》,共收入花灯曲调181首。从此,弥渡花灯艺术走上了普及提高、传承创新道路,开创了发展繁荣花灯艺术事业的新纪元。
剧团建团近60年来,坚持自带行李送戏下乡慰问演出,全体演职人员踏遍了弥渡的山山水水,走进了村村寨寨,用双腿反复丈量着弥川大地,用花灯颂扬着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变化。累计演出1796场,受众面达68.4万人次。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弥渡县委、县政府先后提出“唱响《小河淌水》,跳红弥渡花灯”、“建设中国花灯文化大县,世界《小河淌水》名曲名县”“借助《小河淌水》品牌,建设花灯文化名县”“唱响《小河淌水》,做精弥渡花灯”的发展战略,在弥渡县域内开展了诸如命名“花灯文化名村”和百户“花灯世家”,举办首届花灯“十大姐”选美大赛和花灯文艺大奖赛等活动。在大理州、弥渡县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2002年相继出版了魏树生、李照和著《弥渡花灯品签》、魏树生著《梨园痴梦》等著作,为建设弥渡花灯文化名县增光添彩。
弥渡花灯普及推广
弥渡县花灯剧团创作花灯组合、花灯健身舞系列,在全县广大群众中迅速普及推广。最近五年来,剧团做到了传统与现实有机结合、弥渡花灯资源与剧作编导智慧有机结合、打造精品与培养新人有机结合的“三结合”,把在送戏下乡演出的同时收集整理改编创作的优秀剧目进行精心打磨,先后创作出反映新农村建设,彰显新一代农村青年时代风采的现代花灯剧《正月十五闹花灯》《山村医生》和《山村·小河·月亮》。在参加全省第一、二、三届花灯艺术周、“星耀杯”花灯小戏电视大赛、云南省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和第十、十一、十三届全省新剧目展演中屡获大奖,在云南省文艺界呈现出“弥渡花灯文化现象”。特别是花灯大戏《山村·小河·月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50万元,这也是弥渡县首个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舞台剧。2016年7月23日至24日,该大戏代表云南省参加了“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取得了圆满成功。
为有效保护传承弥渡花灯,2008年9月,弥渡县启动了“花灯民歌进校园”工程,把《花灯民歌音乐》作为全县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把花灯健身操、健身舞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该工程实施7年来,共有中小学生30多万人次接受了弥渡花灯民歌音乐知识和表演技能的教育。2013年弥渡县还命名了100名花灯民歌文化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500元的传承补助经费。
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弥渡花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弥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
责任编辑:胡耀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