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金符号学视域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①

2016-11-25秦崇文

世界文学评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维吉尼亚钢琴师巴赫金

秦崇文

巴赫金符号学视域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①

秦崇文

内容提要:电影作为一种再现生活中的故事和情节的多声部综合性艺术形式,在符号的选择上也具有多义性。20世纪末由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影片《海上钢琴师》以“钢琴”、“船”、“大海”为主要符号意象,讲述了一位从未踏上陆地的海上钢琴师1900传奇的一生。钢琴师1900、轮船和大海等符号表征,因符号具有对话性、社会性、历史性及可解码性等特征,在巴赫金符号学理论下对电影进行观照,引起人们对现实 人生的拷问。

《海上钢琴师》 巴赫金 符号学 对话 复调性

电影《海上钢琴师》自1998年上映以来,无论是创作背景、剧情凸显、影片人物、音乐选择或是主题的多元内涵的投射等方面都受到各界好评。这部改编自Novecento的电影,讲述了钢琴师1900漂泊在海上的传奇一生。影片中,“大海”、“音乐”、“船”和钢琴师1900之间建构起一种对话机制,当音乐响起时,各种符号狂欢起舞,把观众带入反思“人的存在”的时空之维。在巴赫金符号学视域下对影片中符号的物质性、社会性、话语性、历史性及可解码性进行探求及文本互文性和复调思想的追寻,对解读该电影具有重要意蕴。

一、符号与电影

前苏联“符号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Bakhtin)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中就符号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讨论,虽然没有直接暴力地给符号下一个定义,但使我们知道“X是符号”。如此我们可以说电影《海上钢琴师》是符号,大海是符号,钢琴是符号,轮船“维吉尼亚”是符号;钢琴师1900本身也是一个符号,即如卡希尔所言“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些符号组成电影文本,文本内部符号之间及文本与外部观众和现实社会构成某种对话机制。

巴赫金在1929年对符号进行阐述,“一切意识形态的东西都有意义;它代表、表现、替代着在它外存在着的某个东西,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符号”②。受他的理论启示,我们对电影文本也就具有更深入的理解,文本之外,它代表、表现着它存在着的某个东西。如对《海上钢琴师》的解读,在电影表层意义的传达上人们能够达成如下共识。

《海上钢琴师》为意大利著名导演托纳托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一(另两部为:《玛莲娜》又译《真爱伴我行》;《天堂电影院》又译《星光伴我心》),讲述了新世纪1900年的第一天,维吉尼亚号满载欢呼的人群在美国纽约靠岸,黑人添煤工老丹尼在头等舱里搜寻游客物品时意外发现一名躺在钢琴架上的弃婴,丹尼大喜,收养了他,并给他起名—— Danny Boodman·TD·Lemon·1900,也寄托了丹尼对孩子的希望。从此弗吉尼亚号锅炉房成为1900的家,8年后的一次锅炉房事件,丹尼丧命。在老丹尼海葬那天,冥冥中天空传来美妙的音乐,好像是老丹尼送给1900最后的礼物,也为1900成为钢琴师埋下伏笔。一天,1900居然无师自通地弹奏了《莫扎特再世》,众人惊叹。后来他与爵士乐鼻祖Jelly竞技钢琴,完败Jelly,声名远播,引来唱片公司给他出专辑。不巧,在录制专辑时,在窗边出现一个美丽的女孩,并在内心燃起爱情的火花之余创作了那曲1900'sTheme,本想送给那心爱的姑娘,但上天给他开了个玩笑,没有成功。当他听说自己的琴声将离开自己远播他乡时,他粉碎了那张专辑,放弃了自己发财与流芳百世的机会。维吉尼亚号轮船退役,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1900生命的终结,他拒绝了好友麦克斯劝说上岸的请求,与维吉尼亚一起,随着一声隆隆的爆炸声沉向了海底。拨开电影文本中的符号表象,对文本进行解码,“符号不只是作为现实的一部分存在着的,而且还反映和折射着另外一个现实”(350)。

二、符号、存在和符号的折射

世界是一个符号的集合体,巴赫金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象征=符号”的观点。他说:“形象转化为象征(符号),这会使形象获得含义的深度和含义的前景……既要把形象理解为它实际的情形,又要理解为它所表示的东西。”(376)“对象征(符号)所做的任何阐释,其本身就是象征(符号),不过是较为理性化了的,也即多少接近于概念的象征(符号)。”(377)每一个实际发生行为的行为都有它自己特定的不同于其他任何时候的语境,“生活从根本上说就是对话”,“存在即交际”(Bakhtin, 1984: 287,293)。当我们把《海上钢琴师》引入符号王国,再也离不开它的疆域了,在电影文本内部与外部世界达成某种对话机制。

影片《海上钢琴师》中,对于主人公1900来说“维吉尼亚号”和大海作为一个隐喻和象征符号,是生命的伊甸园,是子宫的象征,是母亲的象征,也是是家园的象征。钢琴师1900出生在“维吉尼亚号”上,是他的家,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当他被老丹尼发现时独自躺在写着“T.D.”柠檬字样的纸箱子里,放在钢琴架上,很安静。他似乎就是为音乐而生,为大海而生,音乐与大海就是他的生命。音乐和大海陪伴1900的成长,音乐赋予他灵性,大海赋予他性格。他天生拥有音乐的才华,他谙熟大海的宁静与疯狂,谙熟大海的光明与黑暗,大海丰富着他的生活经验,塑造他的道德品质,他对音乐与大海的认同感,随着他居住在轮船上的时间增加而成长,越来越强烈,最终他与钢琴、维吉利亚号以及大海融为一体了。

巴赫金对“真正的存在(基础)是如何决定着符号的符号又是怎样反映和折射着形成中的存在的”?(359)他说:“符号能够歪曲或证实这一现实能够从一定的角度来接受它。”(350)影片中,钢琴、维吉尼亚、大海以及钢琴师1900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和符号,在纵聚合轴和横聚合轴上反映和折射出怎样一个现实和社会存在?观众又是如何接受的呢?

船长在船上铺设一架钢琴,让中产阶级和贵族打发船上无聊的时光,钢琴的发明者是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福里,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衍生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中产阶级,钢琴在这一群体中大为流行。其中三角钢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通常用在管弦乐团里。而影片中主人公1900只有在没人的时候偷偷溜进去弹奏一曲《莫扎特再世》,船长“这不符合常规”,“去他的常规”从8岁的1900嘴里吼出来,这也折射出当时西方工业社会不合理的社会秩序,主人公对传统的反叛和对自由人格和音乐梦想的追求。

钢琴师1900(人名),在新时代的第一天被发现,一个被抛弃在“弗吉尼亚号”头等舱钢琴上的弃婴1900在蒸汽船上成长为一名以海为家的天才钢琴师,最终殉船于海底,回到了象征生命摇篮的大海,回到母亲的子宫,向死而生。在看似虚构的一个艺术家的悲剧的一生中充满了人的生存隐喻,引发人们对人生命和存在的无尽思考。

作为符号的轮船“维吉利亚”号,是一个多元的文化符号。这里轮船是避风港,是一种动力,一种理想,同时也暗含了一种漂泊之意。虽然在文学作品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中国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何处是我避风的港湾?

大海与轮船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共通性,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摇篮”,伟大“母亲”的象征。影片最后主人公选择与轮船一起回归大海,回到子宫、回到母亲的怀抱,回到了家园,也意喻这生命的结束,另一轮回的开始。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导演托纳托雷在拍摄《海上钢琴师》的良苦用心,文本中符号存在的意义、其折射社会现实及互文性在推动主题表达时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三、复调与符号在场和缺失

电影创作社会背景极具复调性,《海上钢琴师》背景是19世纪末2 0世纪初,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渡口,社会出现多重音,争夺话语权;现实社会也处在世纪之交,电影的文本符号编码与现实社会之间形成特殊的符号环境,文本中的“船”、“大海”及“钢琴师1900”的荧屏形象在观众那里转化为某种象征,从而具有意识形态上的可能性。另外,影片所反映出作家思想的复调性,即对传统的不舍和对技术社会进步的理性哲思。

《海上钢琴师》对符号的运用可谓是较为完整地演绎了巴赫金的符号学理论。该影片获得1999年意大利电影金像奖,1999年欧洲电影金像奖,1999年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丝带奖;2000年德国公会电影奖及2000年美国金球奖等系列奖项。《海上钢琴师》作为20世纪最成功的影片之一,用巴赫金符号理论来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符号的多重音性的意义。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把音乐作为电影叙述者和情感代理的功能性代表,本身既是音乐,又是内容,脱离了单独配乐的孤独;同时,对“船”、“大海”的选择,增加了电影的丰富性,获得复调效果。

影片中“音乐”作为符号与代码成为联系电影和观众的纽带。在影片推进过程中“钢琴师1900本身成为联系观众的一种“在场”。另外,他为音乐而生,在音乐的王国里自己成为自己的主宰,达成为一种灵魂与个人意志的在场。

在对影片历史背景的考察中,人们发现钢琴师以欧洲移民乘船涌向美国的一名弃婴的身份登场,在往返于大西洋两岸的匆匆人群中成长,音乐成为他在场的象征。在影片结尾,好友麦克斯劝1900回到陆地上,而1900回答:“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陆地上有太多的选择,太多复杂的判断简直让人崩溃。……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这里虽然暗含末世论的思想,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让人无所适从,人无法认识自己,没有能力去操控自己的命运,太多的人在社会中典当了自己的灵魂。这也许是钢琴师对现实最有力也是最无奈的控诉。“钢琴师在1933年死去”,他的朋友去典当小号,即发生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不久,伴随钢琴师的死去,他的自然之身体也就退场了,在某种程度上,灵魂还在场,还在演奏那美妙的琴声。

综上所述,在巴赫金符号学视域下解读电影《海上钢琴师》,在具有复调性和符号狂欢的对话与舞蹈之中,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人”本质意义的发现和对“人”的关注。影片中主人公1900的“缺场”意味着社会对“人”的关注的缺失,也意味着工业化时代我们的生存境遇,我们是任其毁灭还是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电影文本与现实社会的对话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和解,这也是导演艺术地将传统的现实问题进行魔幻的艺术加工,通过象征性符号的运用,主人公的在场与不在场实现情节的“突变”,并在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滑动关系中形成强烈的艺术感、历史感和现实感,给观众以深沉的震撼和反思,使其不再成为一个陌生的符号而是嵌入我们现实生活的“现代性”符号。

注解【Notes】

①本文系2016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为YcX1601)。

②[前苏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中译本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29年版,第349页。文中多次引用,仅在引文之后标明页码。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Bakhtin, M.M. 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 caryl Emerson(Ed. and Tran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2]胡壮麟:《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载《符号学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版。

[3]钱中文:《理论是可以常青的——论巴赫金的意义》,载《巴赫金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Stephen, stephen=kueper@rz.hu-hu-berlin.de5May,1999.

[5]Emerson, caryl. Keeping the self intact during thecul-ture wars:a centennial essay for Mikhail Bakhtin . Literary History,1996, 27(1).

[6]Sidorkin, Alexande.bakhtin-dialogism@sheffield.ac.uk 24 April; 26 April; 7 May, 1999.

The Movie as a reproducing life story and plot a comprehensive art form multi-voice ,it also has more meaning in the choice of the symbol. The end of the w orld by the famous Italian director Giuseppe Tornatore's fi lm Pianist to "Piano", "boat", "ocean" as the main symbol image, tells the story of a never set foot on the land Pianist 1900 legendary life. 1900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pianist,ships and the sea and so on, because the symbols have the dialogue, social, historical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and it can be decoded in Bakhtin semiotic theory movie contemplation, causing people to ask real life test.

Pianist Bakhtin semiotics dialogue polytonality

Qin chongwen is from Study of Art and Literatur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in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秦崇文,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文艺学。

Title: The Movie Pianist Hermeneutics beyond the Perspective of Bakhtin's Semiotic Theory

猜你喜欢

维吉尼亚钢琴师巴赫金
重新为巴赫金画像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小房子》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隐含暗示
走进意识的世界
钢琴师的歌
空中弹琴
论《海上钢琴师》的场所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