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报国家非遗项目应把握哪些要点
——甘肃舟曲“松棚楹联灯会”申遗论证会发言摘录

2016-11-25

对联 2016年7期
关键词:舟曲灯会楹联

余德泉

中国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

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所长、教授

舟曲松棚楹联灯会,传承四百余年,将灯会与楹联的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全国范围内也很少见到,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符合申报国家非遗项目的条件。申报国家非遗项目,主要是要抓住自身特色,比如罕见的用松棚搭建灯会、000多米排列的灯对、三副联成一鼎足的设计,等等,都是松棚楹联灯会独有的特色,在申报时,要突出这些亮点。同时,要强化对外宣传,向外界多做介绍,让更多人了解松棚楹联灯会,烘托好申遗的舆论氛围。

龚联寿

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南昌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

一是松棚楹联灯会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传承,可谓历史悠久;二是四百多年来,能够坚持连年举办,十分不易;三是灯会体现了汉藏等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很有特色。这三个方面的优势,就使得松棚楹联灯会具备了很好的申遗条件。建议目前要做的工作:继续挖掘更加丰厚的灯会史料;多做田野调查,包括文字和口述的资料等,对灯会进行立体式包装。

刘 锋

天津楹联学会副会长

天津大学教授

在全国看过很多灯会,但将楹联作为灯会主题,将楹联文化和灯会文化有机结合的,在全国还并不多见。难得的是舟曲松棚楹联灯会,传承有序,而且规模可观,各族群众广泛参与,有着很大的空间和载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优势明显。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它所具有的“民族性”,所体现的汉藏融合的理念,自古“汉藏一家”的历史根基,值得很好地发掘和弘扬。

王传明

甘肃省楹联学会顾问

兰州大学教授

令我没想到的,深藏于藏乡之中的舟曲,有着如此规模的楹联灯会。我仔细看过,有许多灯联,撰制、书写都很精美,堪称佳作,文化氛围营造得一直很好。而且当前,难能可贵的是当地政府十分重视这项文化遗产,在当今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形势下,舟曲为全国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我们为舟曲保存下来如此原生态的楹联文化形式感到欣慰和自豪。

严海燕

《长安联苑》主编、全国“联坛十秀”

西安财经学院副教授

目前,舟曲方面在甘肃省楹联学会的支持下,对于松棚楹联灯会申遗做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灯会历史悠久,传承脉络清晰,史料考证扎实,具备了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基本条件。我就再提一些具体性的建议,比如松棚下面横额灯箱的排布,应该从内容方面考虑,进一步做到有序排布,使之成为一个系列,依次展开,而不是随意搭配。另外,有些资料对于松棚楹联灯会兼有“迎婆婆”神像的概述时,提到了这也是一条“神道”,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在古代汉语语境中,“神道”是专指墓葬前面的通道,用到这里,虽然可以意会,但并不准确。

陈 健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楹联学会会长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通过对资料的了解,尤其是实地参观了松棚灯会之后,总体感觉是松棚楹联灯会,完全符合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我们福建,曾经就“诗钟”申遗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舟曲方面可以借鉴。据我了解,在“诗钟”审议的过程中,起到成败因素的不是大的宏观的方面,恰恰是一些诸如词语平仄调整、词性安排等细小的问题,评审专家往往对这些细小问题十分关注。从细处着手,完善整个松棚楹联灯会体系,不要“因小失大”。

方留聚

中国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

《中华楹联报》总编辑

来到舟曲,才知道舟曲楹联文化原来如此丰富,令人十分震撼。全国各地的各类灯会见过不少,但像舟曲这样,将楹联文化与灯会文化相互结合的,十分少见,且传承有序,十分不易。松棚楹联灯会自撰自书,形式古朴典雅,而且融合了多元文化,各族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这种非遗项目,更难能可贵。对于申报工作,再提三点具体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寻找历史渊源,包括各类记载资料等;二是要恢复和保护传统,尽量保持它的原始性、原生态;三是进一步强化灯联的楹联撰制和书法创作水平。

孙满仓

中国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

《对联》杂志社社长、总编

舟曲有着如此丰富的楹联文化资源,是当之无愧的楹联文化县。面对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整体偏弱的现实,甘肃省楹联学会和舟曲县委、县政府能够克服各方面困难,以淳朴、执着的精神,聪明的头脑去打造舟曲的楹联文化,善于把握历史机遇,也肯拼肯干,彰显了可贵的“甘肃精神”。我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松棚楹联灯会申遗指日可待。具体再提三点建议:一是固化与动态的结合,非遗项目不宜太固化,应该与时代发展,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二是专业与大众相结合,舟曲在楹联、书法创作方面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应该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同各族群众之间形成良好互动;三是将续根行动与名片打造行动相结合,面对传统文化日益受到现代文化冲击的现实,突出松棚楹联灯会的“续根文化”,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张小华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楹联方向博士

江西省楹联学会副会长

楹联始于何时?就现有文献来说,谭蝉雪在1991《文史知识》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根据敦煌卷子上有“岁日”、“立春日”的帖子,认为楹联始于公元723年。孟昶“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这两种,我们都看到了春联里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与祝福。在楹联发展过程中,从苏轼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到明代朱元璋提倡春联,清代皇宫的亭阁廊院至民间的春帖子,这一路下来,春联蕴含的还是人们热爱生活,对生活美好的祈愿与祝福。也就是说,从春联的产生到发展,都与民俗,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这次来到舟曲,看到松棚楹联灯会,让我震撼。在这里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看到了文化的血脉传承。松棚灯会,是一种文化的形式,我在想,是什么让这种形式几百年一直传承下来?参观灯会的时候,我看到楹联的内容,明白了,这些楹联凝聚的仍然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与祝福。松棚灯会让文化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到一起,而它们的结合与民俗,与民众的生活密不可分。由于战火、自然灾害等一些因素,一些文献烟消云散,但民俗却一直永葆生命,楹联通过民俗传承下来。另外,从文体方面来说,楹联已经被公认是一种文学样式。在文学发展史上,很多文学样式首先是来自于民间,后来才有文士的介入。但如果一种文学样式只停留在文士手里,停留在文本、案头,她终究有一天也会消亡。文士的介入加深了楹联生命的厚度,民俗民众的生活则延长了楹联生命的长度。综上所说,从文化的形式到内容,从文学的生命力,我认为舟曲松棚楹联灯会绝对是当之无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致博

陇东学院文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我提四点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可以尝试建立一个这方面的网站,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同外界的沟通,进一步提高灯会的知名度;二是要组织一些专家,再撰写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文章,在知名期刊、核心期刊组织发表,充实灯会“含金量”;三是要保护好目前灯会这种原生态的状态;四是要注重舟曲特色,多融入民族文化、地方元素,切记“千城一面”的尴尬。

陈丽荣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联都网站站长

大理大学教授

提一点建议,就是在申报国家非遗项目之前,可以先去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为申遗进一步营造氛围。

俞韶华

中国楹联论坛评审委员会主任

重庆楹联学会副会长

关于松棚楹联灯会的起源,我提供一个考证的思路。即我们除了在当地寻找史料外,也可以考虑将目光外延。比如,舟曲历史上一直传说松棚楹联灯会和古时的扬州灯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据我所知,早在南宋末年,有人在扬州写过一副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被收录在历史文献当中,至今也流传很广,这或许和舟曲灯会有着一些联系,可以进一步进行资料发掘、考证研究。

薛 渊

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甘肃省楹联学会会长

我们非常支持舟曲方面启动灯会申遗工作,自认为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后代的工程,我们将义不容辞地将这项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注重民俗性,更加注重动态的文化。而这一点,恰恰也是松棚楹联灯会的优势。传承四百多年的灯会,一方面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举办灯会,几乎是户户参与,人人参加,是一场全民文化行动;另一方面,舟曲地方属性,决定灯会具有多元的民族性,各族群众团结互助的制作灯会,其乐融融的参观灯会,都是宝贵的民族财富,应该得到发掘和弘扬。

蒋有泉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兼秘书长

对联文化研究院院长

大家的发言都有见地、有思想、有内涵,提出的意见建议都非常好,值得思考和借鉴。舟曲松棚楹联灯会历史悠久,受众面广,群众参与热情高,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民俗文化、楹联文化载体。松棚楹联灯会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保护、传承和弘扬楹联文化的有效途径,我对此非常赞同,非常支持。

猜你喜欢

舟曲灯会楹联
宋朝的灯会
灯会
关于舟曲藏族民歌的文献综述
第二届“吉祥甘南花开舟曲”全国散文诗大赛获奖名单
孔府的年节楹联
英雄舟曲的史诗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
楹联简史三字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