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0岁后,生命像条幽静的小径

2016-11-25老愚

当代工人 2016年18期
关键词:罗素恐惧人性

老愚

《读者》杂志在创刊35年之际,推出了一套“精华文丛”,旨在为喜爱该刊的读者提供一个收藏机会。这套被称为“家庭图书馆”的系列,有故事、诗歌、小品、散文和生活5种。应该说各有各的好,但我尤喜《读者的生活》。

生活者,非衣食住行之指南,而是有关人的精神及心灵。其中有对人性的认识,如“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人的夜晚心理”等;有自我管理,如“睡眠就是黄金”“身体的十二条情绪秘密”“消极人生的治疗方案”等等;有交往须知,比如“交谈的秘诀”“怎样做一个有耐心的人”;还有爱与感恩,诸如“婚姻是一所大学”“一屋子的爱和欢笑”“父亲这一行”等。更重要的是有对死亡问题的心得——如何解决对死亡的恐惧,从而更从容地生活:“人应该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关于死亡,真正触动我的,是两位友人的死。

苇岸,一个善良、素朴的诗人,阅读、观察、写作、素食,无一丝不良嗜好,突然就走了,39岁,仅长我两岁。他死在新世纪前夜。那段日子,我内心隐隐不安,意识到远房亲戚的脚步声……等过了39岁,40岁那年,兄长梁京生遭遇车祸离世,他在长安街自行车道骑行,被一辆疾驰的红旗牌轿车撞倒,遽然而亡。他是一个纯粹、干净、勇敢、正直的人,仅仅活了52岁,就那样走了。他的死让我对50岁产生了某种恐惧。小心翼翼过了知天命之年,又添了3岁,我方感觉自己迈上了生命幽静的小径——死亡不再是一个整日思考的难题,不再构成焦虑的根源,因为不再想这个问题了。用李光耀先生的话就是:“我来到这个世上,并不是为了探索什么生命的意义,更不会对这个深奥的问题发表长篇大论。我生命的意义就是我做到了我想做的事情。”

如何面对死亡,告别人世,这本850多页的书里,选入的几篇身患绝症者的文字,或许能给予我们以启发。

《生命中最美好的告别》一文给予的忠告是:“因为未知,更要享受。”

美国医生保罗·卡兰斯借用塞缪尔·贝克特的话:“我无法前行。我将前行。”

另一位医生在“医生的死亡之道”里坦言:面对死亡,医生极少治疗,他们希望平静地有尊严地死去——“不需要夸张的拯救,我将静静地步入永夜。”

…………

我觉得,众多谈论生死的文字,都不如罗素的那篇名文,就是收在《读者的生活》里的“论老之将至”。哲学家罗素的文章,直接而有力地回答了每个人的终极之问。他说,年轻人害怕死亡是正常的,而老年人惧怕死亡“就有些可怜且可耻了”——因为你“经历了人世悲欢、履行了个人职责”。罗素对生命意义的描述令人神往,他这样阐述如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逐渐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并使其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直至包围自我的围墙一点一点地离开你,而你的生活则越来越融合于大家的生活之中。”随后便是他最著名的比喻:“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尔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生不由己;死亡不可避免。人生就是在这两难之间勇敢地完成的。认识到了这个事实,谁都不免伤感甚至悲哀,但沉溺于回忆与遐想,无助于从困境中脱身而出。当下,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我如果能够学会活在当下,学会体悟周围世界的美妙,那么我就会给自己赢得很多时光。”美国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尤金·奥凯利在被诊断为脑癌晚期、最多还能活3到6个月时,终于放下了心头的包袱,“60秒以后的世界,其实和60年以后的世界一样难以捉摸。”他发现了“各种各样并不活在当下的人”,自己也是处于“未来和过去交织在一起,甚至都挤占了我尝试新鲜体验和所能掌控的一切”的状态,他决定“需要学会活在当下,学会怎样让思绪至少停留在现在的几秒钟。……”

人生,再难也得挺过去。

我们常常会羡慕别人的人生,以为那些幸运儿(或称之为成功者)没有什么烦恼,也不存在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每个人都要过死亡这个关,他们或许更难迈过这个坎。每一个人都将面临这个最重大的考验,在永恒的死亡面前,不会有什么胜利者,如果看透了生命的本质,从容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就应该算圆满了。

人生如寄。尽管人生毫无意义,但人生的体量和长度是由自己决定的。若能在下车之前,创造更多属于生命的光华,观赏更多斑斓多姿的风景,此生足矣。工

猜你喜欢

罗素恐惧人性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想象中的恐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表达恐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