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民居建筑之首常氏庄园
2016-11-24李学忠
图/文_李学忠(本刊特约记者)
三晋民居建筑之首常氏庄园
图/文_李学忠(本刊特约记者)
常家庄园不仅光鲜在外,其建筑内核也饱含着不折不屈的晋商精神。院落虽大,一砖一瓦均问心无愧;楼阁虽高,一榫一卯皆光明磊落……
清代是晋商的辉煌时期,和众多的山西成功商人一样,经商致富后的常氏家族开始了大规模的宅院建设。
而与众多山西商人不一样的是,常家作为放眼世界、敢为天下先、逐利四海、开拓万里茶路的外贸世家;作为恪守礼仪传家、尊师重教、树人为本的文化世家和教育世家,经过历代修建,其宅院不仅具有功能齐全的庄园特性、井然有序的中华礼仪传统,而且有百余亩融儒、佛、道文化于一炉,集南北风格之大成的园林。这一特色,为北方民间所罕见,诸多晋商大院所仅有。
车辋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公元1488年),由太谷迁车辋为人牧羊。清康熙年间,七世祖常进全开始经商,而后,八世祖常威率九世祖万圮、万达从事的商业活动赢利颇丰,这逐渐使常氏成为中国对俄贸易之第一世家,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大院。
常氏庄园深宅大院百余处,房屋四千余间,楼房五十余幢,占地六十万平方米,使原来的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有谚曰:“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
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为当时三晋民居建筑之首。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村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常万圮建“南祠堂”,立“世荣堂”,以村西南为轴心,向东、南发展,俗称“西街”;常万达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东向西毗连修建,俗称“后街”。街两侧大院鳞次栉比,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常家事业长盛不衰之原因,在于该族深谋远虑、居富思危,代代恪守“学而优则贾”的家训,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完美地体现在经济意识与经营活动中。族中既有进士、举人、秀才,又不乏书画名家,所以在宅第修建上的非凡之处,是晋中曹家、乔家、渠家所不能及的。
在常家庄园内走马观花也得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主要建筑和景观为“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帖、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数字相加,也得有百余处开放于游览者。从布局上看,主体建筑以雄浑方正的北式庭院为主体,每个正院均分内外两进,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东侧辟各式门楼。前院有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北则又一处倒座南房,正中设垂花门。里院则呈长方形,庭院宽敞,约为外院一倍,上房与南房相对称,东西各有厢房十、九、八间不等。如上房、南房各达八间时,便按正五偏三的模式,隔出偏院,从不越“方正”之规、“等级”之矩,充分显示了名门望族的气势。
每个院落中的木雕、石雕和木构件上的彩绘别具风采,但最为亮眼的还属砖雕。常家庄园的砖雕艺术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房脊的吻、兽和雕花护脊,造型优美,线条娴熟,刀法细腻,均为清代砖雕精品;二是照壁、花墙砖雕,既有传统的“百寿图”“吉祥图”以及佛道故事,又有花卉鸟兽和干、鲜果品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内容;三是每排厢房“硬山墙”上端的“墀头”,或花、或鸟、或兽、或字,两两成对,类型繁多却很少雷同;四是现存的部分砖雕护栏,贵和堂的楼层护栏全部由砖雕砌成,图案由福、寿、喜、禄、祯、祥团花和八卦炉、悬壶、文房四宝等组成,栏柱、栏板浑然一体,丝毫不见砌缝,无论在雕刻方面还是在垒砌方面,堪称清代建筑工艺中的上乘。
虽然主体建筑制式严,但其附属建筑却透露出南方园林的“灵秀”,使“方正”中浸透了“绮丽”。常家庄园内的七处园林,名花古木,高阁低亭,曲廊斋坊,水溪池潭,在千里堡墙八道堡门的环围下,实现了主人所追求的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遐想、可观赏、可浏览、可悦心、可咏叹的“八可”理想。
常家庄园不仅光鲜在外,其建筑内核也饱含着不折不屈的晋商精神。院落虽大,一砖一瓦均问心无愧;楼阁虽高,一榫一卯皆光明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