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技术批判思想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2016-11-23吉顺育
摘 要: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机器为代表的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利弊与出路,这对以互联网为主要技术形态的当代社会具有及其重要的警示作用。尤其是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教育技术该如何发挥其利、规避其害是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课题。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指导,在教育中慎用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马克思;技术批判;教育技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技术对人的奴役状态作了深刻地揭露。对现代技术也作出了影响深远的批判。他的批判具有超前性,技术于人类之弊在当时的条件下并未充分暴露出来,放在历史的维度中考察,哲人的伟大之处自然而现。
进入21世纪末,可称之为“信息时代, 区别于“机器工业时代”,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文明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科学技术也将从各个方面影响甚至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让我们感受信息传递的快速发展,体会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信息时代本质上就是一个技术时代 。但我们必须警醒,技术的双刃剑效应,给个体带来福祉同时,也隐藏着对人类的不利因素。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既要考虑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其有效的一面,更应该理性的思考技术给教育带来的不利因素。本文从马克思的技术批判视野审视教育技术发展中需要警醒的问题。
一、马克思的技术批判思想
以往,人们了解得更多的是马克思对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的社会意义,而对马克思关于技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分析的认识有所不足。其实,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的描述异常深刻,马克思关于技术的批判也开启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批判。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技术的意识形态的功能,这是一个很超前的洞见。马克思本人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形而上学家,其形而上学是潜藏的,这一点对于后人理解其思想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在我们这个时代, 每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为有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 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 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 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 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马克思具体地分析了技术的否定面, 他指出技术通过机器的构造驱使那些没有生命的机器肢体,有目的地作为自动机来运转,这种技术并不存在于人的意识中, 而是作为主体异己的力量, 是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使工人成为机器的一个器官。
同样的原理,分析今天的互联网技术,会发现惊人的相似,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劳动形态下的工作方式,人只能同屏幕或虚拟之物打交道,大多数人是在分散、独立的情况下工作。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而变得孤独、寂寞,这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不再是生物性属性,而是理性刺激的形态。
大量的电磁波辐射与脑瘤发病率的增加之间的相关性最近已引起科学工作者的关注。这种病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副产品,是超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文明病”之泛称。
马克思认为,技术对人的奴役并不在于技术本身, 而在于技术的应用,其根源在于人对人的奴役。马克思指出“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互联网的社会运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自然不能归因于资本主义,所谓主义不过认为命名的结果。无论什么主义,人性总是不变的。技术的负面性相当大的一部分不是由于为邪恶力量所用的结果,而是人们不自觉地陷入其中,随性而为造成的人类整体性颓废。在网络这个开放式系统中,人们交流沟通便利快捷。各种人都可以平等的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乃至不负责任说三道四。每个上网者既接受信息,又创造信息,既相互沟通又相互感染。但由于多度的随意性、隐蔽性,加之独处时缺乏自制,导致他们在认知方式与情感评价方面受网络舆论的影响、左右,甚至误导,有的误入歧途。这些以前从未有过的问题都是在互联网技术普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是对人性的撩拨和挑战,人们必须警惕。
二、技术进步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尽管我们一再提及技术的负面作用,但绝不能因噎废食,消极对待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并且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马克思在1866年8月起草的《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明确地提出:“我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技术教育”。并且认为“技术教育就是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这样一种技术教育,马克思又称为综合技术教育)。
马克思强调,技术的发展是生产力革命的过程。而生产力的革命,对于现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决定的作用。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而且是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般规律。对我们来说,关心社会的发展,就必须首先关注技术的进步。
当代教育科学呈现出技术化趋势,教育技术存在的合理性也就越发清晰。教育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教育科学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教育科学不仅从技术学和技术哲学中吸取实践和理论成果,而且也逐渐利用实证方法和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并与许多学科交叉,形成了“互联网+教育”全新的教育思维和教育形态。
三、马克思技术观指导下的教育技术发展
教育技术学是以教育技术为研究对象,是对教育活动中应用教育技术进行研究的一门教育学分支学科。 教育技术对“人学”的偏离引发了其研究起点的转变和主体意识的缺失,致使学科的逻辑起点发生了飘移,从本该定位于关注人发展的教育漂移到技术上来,以此推演出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自然偏离了其质的规定性,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乃至社会功能的混乱必然会影响到学科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技术学一个主要研究方向的信息技术教育担负着提升全民信息素养的历史重任,然而信息技术课程技术化的倾向“促使课程培养人的本体价值逐渐消弱,而其工具性价值则日益彰显,并呈凌驾于本体价值之上的态势,结果,课程伴随文化品性的消失逐步演变为传递知识的工具,而学习者则在被动的适应中丧失主体性, 丧失主体应有的主动适应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无法真正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然也无法得到社会认同,缺乏公众认可的信息技术教育若不及时调整必将步履维艰。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强调人的发展,而且是全面发展,对以培养人为根本出发点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构筑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石。在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过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 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继承了科学主义的信条,在教育技术理论于实践中形成“技术至上”的意识,将媒体手段作为解决教学问题的关键,而将人放在了从属地位,教育技术被看成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实体工具,时至今日,此中思想仍不时显现,影响着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热衷于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课件,将本需要教师来完成的工作“物化”了,显然背离了人学的理念。当前,各种教学视频的不断涌现,网上教学的不断展开,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被教育软件大大挤压。教学技术代替教师实现其在教学上的功用,这让以人为本的教育深深地陷入了泥淖之中。本应以更积极的姿态出现的教师,却以配角的身份出现。教学中,固然可以用 PPT代替传统的板书,用教育技术产品来辅助教学,节省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增加教学信息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做到这点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上,简单地把原来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事件交由计算机处理,这时,师生的智慧性、能动性被教育技术产品所控制了,这正是马克思深刻批判的状态。
教育技术为现代教学活动带来的各种便利,这是不容否认的。恰当地将最新技术结合到教育实践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技术带给教育的困惑与迷思。在马克思技术观指导下,可以使我们正确解读教育技术的利弊,在这种解读中,期许教育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提供应有之用。
参考文献:
[1][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4.
[4]卢锋,唐湘宁.从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化到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兼论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道路[J].电化教育研 究,2007,(10):9~12.
[5]朱彩兰,李艺.信息技术课程技能化倾向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2005,(3):20~22.
[6]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67.
[7]吴德刚.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 2008,(4):3~8.
[8] 金一鸣.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9.
[9]李康.论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哲学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0,(3):3~6.
作者简介:吉顺育(1978-1),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