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之”与高中语文语法教学

2016-11-23颜怀明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助词例句代词

颜怀明

在最近几年的教学中,我注意到一个现象:绝大多数新入学的高中生对汉语语法很模糊,很多人无法准确的划分一个句子的语法成分,认为谓语只能由动词充当,甚至无法区别动词、形容词……问之则曰:初中未讲。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语法教学被淡化是不争的事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首先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新课标淡化了语法知识,具体表现在考试时很少直接考到语法题。还有,关于语法知识只设置在语文课本的附录部分,只要求“了解”。于是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学便很少涉及到语法知识的讲解。

语法真的不需要掌握吗?恰恰相反,我认为语法知识的欠缺,正是制约很多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一大原因。即使从考试的角度讲,文言文阅读、句式变换、修改病句等考点都需要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但高中阶段根本就没有相关的课程设置,即便有教师整理出语法讲义,集中讲给学生,也终因没有相关习题巩固及考试督促而收效甚微。于是,我另辟蹊径,尝试从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入手,开展高中语法教学。因为想要完全弄懂、掌握“之”的用法,需要初步把握实词、虚词的概念,词及短语的分类及相关知识,句子成分划分等内容,基本涵盖了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知识。

首先,向学生明确“之”的三种词性(代词、动词、助词)及八种用法(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动词、四种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中之间的提宾标志、定语后置标志以及音节助词)并简单介绍词、短语、句子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具体文言句子分析判断“之”的用法。

例句1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分析: “之”前的“知”为动词,需要带宾语,故“之”为代词,作“知”的宾语,结合语境翻译为前文提到的“道理”

例句2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两个小东西又知道什么?

分析: 此句中“二虫”为主语,“知”为谓语,“何”是宾语前置,“之”不能是动词、人称代词。“之”的位置又在句首,不能是助词,结合语境判断为指示代词“这”。

例句3 蜀鄙二僧欲之南海。(《为学》)——蜀国边境的两个僧人想要到南海去。

分析:“蜀鄙二僧”名词性短语作主语,“南海”名词作宾语,“欲”能愿动词,故“之”需要作谓语,为动词“到……去”。

例句4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做儿子的想报父母的仇,做臣子的想报国君的仇。

分析:“子”主语,“思”作谓语,“报父母之仇”动宾短语作宾语,所以,“之”不是代词和动词,“之”前后两个词分别是名词,结合语义判定为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

例句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从师的风尚失传很久了。

分析:形容词“久”为谓语,主谓短语“师道之不传也”为主语,“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不译。

例句6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分析:“有”动词做谓语,主语为名词“晋”,宾语“何厌”前置,故“之”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7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不晓得标点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不向老师求救。

分析: “不知”动词结构作谓语,“句读”名词可以作主语也可作宾语,结合语义判断“句读为前置宾语,故“之”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8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为国君忧虑

分析:“庙堂之高”作动词“居”的宾语,首先排除“之”作代词和动词。“庙堂”为名词,“高”是形容词,二者的关系可以是主谓短语,也可以是后置的偏正短语即“庙堂”为中心词,结合语义,“居”的宾语为“高的庙堂”而非“庙堂高”故“之”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句9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咚咚地擂起战鼓,战斗就开始了,(士兵们)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分析:“鼓”为不及物动词谓语,结合语义,“之”不能作代词和动词,也不符合四种结构助词情况,故判断为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总结:一个基本原则——先代、动,后结构助词,最后音节助词。需要重点注意指示代词的用法——这种用法比较少见。重点区分“之”作结构助词的用法。两个难点——“之”前后词性的判断及对应语法功能的判断。

通过以上几个例句的分析讲解,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了“之”的八种用法,并对现代汉语语法相关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理解,接下来我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任选几篇学过的文言文课文,把其中涉及“之”字的句子列出来,然后分析“之”的用法,然后我批阅,对问题集中的几个句子在课堂上一起探讨分析,然后要求学生继续分析学过课文中“之”字用法,并贯穿到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

猜你喜欢

助词例句代词
复合不定代词点拨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代词(一)
代词(二)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日韩汉语学习者助词“的”泛用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