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苏轼豪放词的风格

2016-11-23向微微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旷达风格苏轼

向微微

摘 要:苏轼的豪放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苏轼作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领军人物被广泛认可,但豪放的内涵却众说纷纭。文章认为,苏轼的词不仅“豪气”,“旷达”也是并存于苏轼豪放词中的另一风格,除此之外还会常常让人想到“悲壮”二字。

关键词:苏轼;豪放词;风格;旷达;豪放

一代文豪苏轼,才情奔放,涉猎广泛,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纵观苏轼的一生,共作词三百四十余首,他的词就同他的诗文一样,往往以意为主,任意流泻,其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在传统古典文学评论中,苏轼作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领军人物被广泛认可,古今许多学者也以“豪放”来论定苏词的风格,然而在苏轼众多的词作中,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不过十分之一左右,苏轼还创作了更多的“婉约”词 ,对于“豪放”是否是苏词的主要风格这里姑且不论,但要谈及苏轼在词史上最为突出的贡献,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当首推他开创的豪放词风,即豪放词中的豪放风格。苏轼开创的豪放词令人耳目一新,这一类的词的总体风貌特征,人们多用“豪放”、“旷达”、“悲壮”进行概括。

一、苏轼词风之豪放

最早将“豪放”引入了词论中的是明人张南湖,他提出了词有“婉约”和“豪放”两体的概念:“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然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非常明显,张南湖对“豪放”概念的阐释是气势豪迈、气象恢宏、慷慨激昂、笔力刚健。宋人俞文豹在《吹剑录》中对柳永和苏轼词风上的差异有如此描述:婉约“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豪放“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此话十分精彩十分形象地道出了苏词的豪放特点。从审美上理解便是苏轼的豪放,是以强悍、雄伟、粗犷、有力、奇异刚健的情感形象给人以强烈的刺激感动,使人从中吸收到巨大的精神力量,让人获得振奋激荡的愉悦,苏轼的豪放是激昂之美与阳刚之美。苏轼的豪放词本来就具有“气象恢宏”、“慷慨激昂”的特点,所以这一“豪放”的概念就为大多数的后人所接受。

二、苏轼词风之旷达

在“气象恢宏、慷慨激昂”的概念之外,同时还存在着对苏词“豪放”的另一番解释。宋人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这样评价苏轼的词风:“(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自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清末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如是写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他们认为苏轼的词在雄放豪迈之中,呈现出高旷飘逸的气韵、卓绝绝尘的智慧,那就是旷达,就是飘逸。在艰险的人生道路上,苏轼能以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的态度泰然处之,从佛道二家的思想中吸取精神养料,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表现在他的豪放词中便是旷达、飘逸的风格。

三、苏轼词风之悲壮

那什么是悲壮呢?悲壮是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这种理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悲壮的本质在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因为理想的崇高而展现出“壮”,又因为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而发生出“悲”,悲壮在情感表现上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表现出的“悲”与“壮”的结合,所以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完全是不同的。

具体到苏轼而言,就是他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任,希冀能够一展匡时救世的雄心与抱负,但却常常是处于生不逢时的尴尬境地,逆境造成矛盾的思想,失意悲凉的心境,这种崇高理想和现实遭遇、现实心境的结合,表现在他的词作中就既有开阔的境界、旷达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又始终回荡着慷慨悲凉、低回婉转的人生慨叹,形成了沉雄、顿挫的情感,给人以苍凉而又不完全消沉的感觉,这就是悲壮的情怀。

四、苏轼词风之总括

豪放的风格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晚唐诗人司空图,他把诗的风格分成二十四类论述,其中之一便是“豪放”。同样我们可以将这一论述借鉴到词中。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作了这样的论述:“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涩足扶桑。”他的“豪放”是由两个并列的意思组合而成,一层为豪,一层为放。“吞吐大荒”,“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为之“豪”;而“观花匪禁”,“处得以狂”等则为其“放”。

笔者认为不仅“豪气”,“旷达”是并存于苏轼豪放词中的两种风格,苏轼在众多词作中流露出的“悲壮情怀”也同样作为一种风格存在于苏轼的豪放词中,悲壮甚至比前两者更能涵盖苏轼豪放词的风格。正如胡适在《词选》中所评论的:“苏轼的词,往往有新意境,所以能创立一种新风格,既非细腻,也非凄怨,乃是悲壮与飘逸。”悲壮与飘逸的结合,更确切说是在雄放飘逸的外表下寄寓着一种悲壮,这才是苏轼豪放词的风格之所在。

注释:

[1]转引自孙维城.《宋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25页.

[2]转引自孙维城.《宋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24.

[3]转引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217.

[4]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3年:40.

[5]司空图,郭绍虞.《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23.

参考文献:

[1]刘乃昌.两宋文化与诗词发展论略[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李砾.《人间词话》辨[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王水照.苏轼研究[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6]张晶.宋代词人的情感世界[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旷达风格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旷达者
苏轼吟诗赴宴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