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长到底在焦虑什么?
2016-11-23郭静李紫薇
郭静++李紫薇
近来热播反映家庭生活和孩子教育的电视剧《小别离》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热议。片中三个处于不同经济条件和环境下的典型家庭,围绕是否送孩子出国读高中,经过反复纠结和思索争吵,似乎都找到了最适合各自孩子的发展方向。然而,他们的焦虑依然存在,家庭教育和出国选择,仍然有诸多无解的问题。如果生活中的现实同电视剧一样,孩子们的教育该怎样规划?
家庭一:
富裕家庭的“学渣”出国“镀金”
多元评价标准适合后进生
剧中的“富二代”小宇,有个当公司老总的富豪爸爸和年轻的后妈。自己对应试教育毫无兴趣,学习成绩垫底,性格自由独立,喜欢并擅长架子鼓和各种运动。由于成绩水平在国内中考无望,在家也常与后妈发生矛盾,父亲便希望将他送出国,远离家庭纷争,还能拿个“洋学历”回来,好接班家族生意。小宇出国的选择,是中国很多“富二代”的缩影。
【观众看法】有观众不客气地指出,像小宇这种被家长砸钱送出国、学习习惯又不好的有钱人家子弟,大多一事无成,也是出产最多“留学垃圾”,最容易触犯国外校园法规而被开除的群体。剧中小宇第一次出国到澳大利亚,就因为不满十五岁却打黑工被遣返回国。
【专家视点】启德教育广州公司总经理刘湘指出,“像小宇这样的情况,选择留学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理性看待‘海外镀金。”因为国外院校都是“宽进严出”,拿到录取,未必就能保证顺利毕业。其实,国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更适合小宇这类不以分数取胜的学生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学会尊重校规法则,在兴趣引导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庭二:
中产家庭的“中等生”
选择权应交回给孩子
剧中最着力刻画的一个家庭是典型的中产精英家庭——父亲是眼科医生,母亲是企业高管。女儿朵朵叛逆敏感,自我意识强烈,有写作才能,但成绩不上不下,考上重点高中有点悬,又不甘只上职高。而且母亲既强势又脆弱,父亲懂得尊重孩子,但习惯做“和事佬”,每每触碰不到问题的关键。在朵朵留学后,父母也陷入分离焦虑的困惑中,试图继续掌控孩子在海外的生活。
【观众看法】有观众认为,剧中的中产家庭,出国目的是让成绩中等的孩子在海外获得更优质的教育。像朵朵这样成绩中等的孩子,出国的确可以避开国内中高考激烈的竞争,能争取到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类家庭送孩子出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于“是否出国”、“何时出国”等问题上,家庭内部该怎样达成一致意见。
【专家视点】 刘湘表示,孩子长大了,不应只关注孩子要留在自己身边,更关键的是加强沟通,让孩子内心有家庭安全感。这种情况下,主动问询和听取孩子的意见,把未来的选择权交回给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剧中的朵朵表现出写作才能,初中就已在网上写连载小说,成为小有名气的“教主”,有大批粉丝,甚至能获得打赏。这样的“特长”,国内不少家长都不以为然,但国外的学校非常看重学生在某一领域的专长发展。因此,朵朵出国读高中的选择是适合她的。
家庭三:
普通家庭的 “学霸”
教育观得多元化
出生在平民普通家庭的琴琴,是剧中成绩永远年级前十的“学霸”。母亲是社区医生,父亲是出租车司机,生活并不富足。以琴琴妈为代表的无权无势无钱的父母认为,在国内即便考上好大学也不一定有好工作,没有背景的家庭,孩子唯有出国留学才有未来。按照她的说法,一切荒唐行径都是为了孩子:“不能让琴琴活得跟我们一样。”
【观众看法】剧中这个普通家庭,想送孩子出国的目的,在于想要摆脱现有的家庭背景,让孩子出人头地,往更高的阶层流动。但无奈家庭经济拮据,夫妻常常吵架,这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伤害,也会让孩子有不安全感。
【专家视点】 刘湘指出,这类家庭如果确定选择留学,首先得摆正心态,不能把过多的焦虑感和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其次,需解决留学费用的问题。比如琴琴在剧中暂时留在国内上了重点高中,这是对她目前更合适的选择。另外,父母永远都不应成为孩子心上的负担,孩子也从来都不应该是父母实现自己未完成目标的工具,以及与别人攀比的牺牲品。